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演化语言学中的电脑建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士元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3(2):17-22
19世纪的历史语言学通过形态和基本词汇的系统对应确定同源关系,通过对应中显示的差异划分谱系树、重建原始语言。一个多世纪以来,这一套工作程序被证明为历史语言学的重要基石。随着研究的深入,所比较的语言的增多,已有的工作程序被证明是非常必要的,但是还不够充分,还不能完成19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设定的同源判定、谱系划分、原始语言重建等几个重要任务。同时,随着研究的深入展开。关于语言起源和语言演变的一些新的重要问题开始呈现出来,这些问题有些不在早期历史语言学的视野中。本次笔谈就目前历史语言学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可能出现的研究趋势进行了讨论,我们希望有更多的学者加入这一探讨,共同来拓展历史语言学的视野,推动历史语言学的新发展。[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王远新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4)
本文根据中国的语言研究实践,揭示了传统历史比较法的价值和局限性,从比较对象、语言观、研究方法以及“三个有机结合”等方面概括了我国语言研究对历史比较语言学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陈欢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6(3):331-333
《普通语言学教程》中索绪尔对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回顾和反思是结构主义语言理论得以产生的前提和基础。他探讨了在语言历时研究中具有特殊意义的语音变化问题,并采用19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最后一个时期产生的理论方法来分析语言地域差异等问题,着重探讨了“重建”方法的重要性及性质。 相似文献
4.
杨光荣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8(5):115-118
生物学的发展,由外在的形态分类逐步深入到内在的基因水平;相应地,历史比较语言学也由外在的形态构拟逐步发展到内在的基因探讨。并据此提出了“语言基因组计划”。作者在1995年所提出的藏缅语声调基因观点的基础上,给出了声调生成的基因表征。 相似文献
5.
戴炜华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1(3):235-242
当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就发生了语言接触。对语言接触的研究称为接触语言学。语言的接触会产生各种现象,包括语言趋同、借用、词汇重组。语言相互影响最常见的是词汇互换。语言接触的影响会进一步涉及语言基本的特征,如语法和结构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马婧贤 《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67-68
历史比较语言学作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迅猛发展的同时,语言接触理论把人文、历史、地理、文化等诸多因素都看作是能够影响语言分化和发展的重要内容。用语言接触理论来研究赵地语言,首先存在的必要条件就是在赵文化存在和发展的同时有异族文化来和其碰撞、融合。文章旨在以历史眼光来讨论赵文化应用语言接触理论的前提。 相似文献
7.
罗国英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0,(4)
本文主要谈了《论语言接触与语言联盟》读后的一点体会,从联盟树理论建立的背景,到语言接触机制,再到无界有阶说,我认为这一点是联盟树理论安身立命的根本,然后再到关系词与资源关系的判定,陈保亚博士创造性发明的“阶曲线“原则来判定语言间的同源与接触关系,有一定的科学依据。我们认为,陈氏的“词阶理论”从一个崭新的角度,为历史比较法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8.
台语和汉语在基本词汇和音韵方面有许多共同特征。有不少古汉语的特征,比如复辅音声母,谐声,在台语现代方言里还很好地保留着。这些特征为古汉语的构拟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同时也是汉台语发生学关系的坚实例证。 相似文献
9.
西域语言接触概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牛汝极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4)
本文根据敦煌藏经等考古资料 ,比较系统地整理了公元 2 - 11世纪西域语言相互接触和相互影响的历史 ,对于揭示语言的演变规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张晓曼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4):34-38
汉字及其音和义在三千年前就传到了韩半岛,特别是朝鲜王朝时期,世宗大王及学者深入研究汉语音韵,从而创造出自己的语言文字——训民正音。中韩语言的比较研究及中韩音韵关系的研究对语言学的理论发展是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11.
王雪玉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2):70-71
英语语言和其他语言一样,都是在与多种语言的接触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同时英语语言内部的诸多变体之间也存在着语言接触的迹象。英语语言的这些接触现象主要体现在语言的借用、融合以及混合等三个方面。历史文化因素、社会阶层的经济地位以及媒体传播影响等方面是英语语言接触现象的社会成因。 相似文献
12.
罗仁地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3(2):27-30
语言学的研究可以分为两大方面:语言形式的研究和语言用法的研究,也就是语言类型学和语用学。语言学其他方面的研究基本上都可以归纳于这两大方面。虽然可以分为两方面,而且到一定的程度这两个方面都可以单独作为一个学科来研究,不过,如果我们要了解语言的形式,就必须了解语言形式的来源。正如俗语所说的“知其然,必先知其所以然”:由于语言的形式和意思来源于语言的使用,那么,要了解语言形式的“所以然”,就必须先着手了解语言的使用。 相似文献
13.
彭嬿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5(2):140-143
文章根据国内外语言接触研究现状,从语言接触有界还是无界、语言接触是否会产生系统的同构和对应以及语言接触的决定性因素是社会因素还是结构因素三个根本问题方面介绍了国内外学者的观点,并重点介绍了陈保亚的观点:语言接触涉及到词汇、语音,甚至语法,变异的“度”由结构因素决定;社会因素决定接触的深度;结构因素决定了同构和对应的产生。 相似文献
14.
白萍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137-142
优势语序对语言变异有强大的影响力。汉语和突厥语相同的语序类型对新疆中式俄语产生综合作用,遂使"修饰语+中心语"成为新疆中式俄语定语语序的基本形式。源语类型、数量及影响力是造成受语产生变异的重要因素。新疆、内蒙两地中式俄语定语语序的变异并不同步,说明语言接触环境对语言演变有制约作用。母语使用程度和语言接触途径对语言变异有制约或推动作用。纯俄罗斯族定语语序的变异和混血俄罗斯族定语语序的变异程度不同,内蒙古俄罗斯族母语使用程度较低,汉语接触只限于口语,母语功能退化,因此很多结构规则趋同汉语语序。 相似文献
15.
孔江平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3(2):34-38
历史语言学是研究一种或多种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等演变规律的学问。它有一套完整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在历史语言学中,历史语音学(historical phonology)主要研究语言的语音变化,通过研究语言的对应规律建立语言间的亲缘关系和语言的谱系。众所周知,历史语音学的传统方法主要是研究语音的“对应规律”,而较少研究语音的“变化规律”,对应规律和变化规律的不同在于对应规律主要解释语音变化的结果,而变化规律不仅解释语音变化的结果,同时也解释语音变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姜艳红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6):83-86
本文试从汉、俄两种语言外来词的借入过程中所出现的高潮现象这一视角出发,运用社会语言学和对比语言学的相关理论,研究两种语言中语言与文化方面的接触情况及广义的外部借词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包萨仁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6,(2):35-39
东乡语是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语言的一支,临夏话是汉语西北方言的一支。东乡语和临夏话的使用者同处于甘肃临夏地区。这一地区自古以来是多民族聚居之地,所以语言间的接触影响也比较频繁。本文主要探讨东乡语和临夏话由于语言接触而产生的语序变化现象:东乡语受汉语影响已出现svo句式;临夏话受当地少数民族语影响,基本语序已变为sov型。 相似文献
18.
姜根兄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3(3):48-51
科尔沁土语是中国境内蒙古语方言、土语当中,使用人口最多,分布地域最广的较特殊的一种土语。在其语音、词汇、语法各领域都表现出与标准语不同的一些特点。从语言接触看,这些特点的形成跟汉族人频繁接触,受到汉语的影响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汪锋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3(2):38-42
如果我们将从祖语到后代语言之间的遗传称为纵向传递,而把语言之间的借用称为横向传递的话,语言的历史其实是纵横交织的图景。传统历史比较法显然着重于纵向传递的研究上,其一般的比较重构程序研究总结了系统的纵向传递机制,内部拟测、空格法等也在其中,但很多语言之间的横向传递之广泛、复杂、系统是早期研究所未能充分估计到的。面临着这些更丰富的语言材料,历史语言学的方法和理论方面自然需要更进一步的完善和更新。 相似文献
20.
敖特根其其格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8(3):96-99
文章认为对民族间的语言接触研究,应从深层、底层影响去寻找规律。语言学家赵杰的多项式、系列性音变理论,揭示了语言接触的实质所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