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0 毫秒
1.
起名的学问     
常锐 《小康生活》2005,(1):44-46
每人都有自己的名字,也就是称谓。人为什么要有名字呢?其实很简单,取名的目的就是为在社会交往中与他人的区别。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文化源远流长。这个人起名自古非常地讲究,有子女从父姓的,也有子女从母姓的,有乳名、学名、别名、字、号之分。  相似文献   

2.
人名是一个人的外在标志,是一个社会人与另外一个社会人之间相互识别的符号。人名中包含了很多深奥而又普通的意思,这些人名所含的意思也是语义学研究的内容。人物命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给孩子取名时,往往寄托了自己的希望和祝愿。乐意选用表示善良、美丽、健康、勇敢、聪慧、吉祥、优雅等含义的名字。因此,人的名字中蕴含了很多的含义,以期通过名字的用字来表现某方面含义的特色。本文通过对400名80后一族的调查,从语义学的角度研究该调查结果,期望能从中发现当代人名中仍然存在某些特点和规律。让人们能更好地了解中国人名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3.
在河南省濮阳市中原油田第九社区魏继贤的家中,最令人称奇的是那些大小不同、形状和图案各异的葫芦。它们被魏继贤“调教”得错落有致,透露出浓郁的文化气息,让人感觉既雅致又温馨。魏继贤是位美术老师,2002年退休后,颇爱葫芦的他就把家取名“葫芦‘福禄’集萃庐”。  相似文献   

4.
海南岛上的临高人有较独特的乳名取名习俗和乳名使用情境.乳名不仅反映了其内在的语言内涵,而且映射出临高人的文化传统和民族心态.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观念的变化对临高人的乳名起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针对人名符号理据研究问题,以汉民族人名现象为例,通过其人名用字和人名理据分析了人名符号所反映的不同时期民族文化内涵、社会历史背景和取名心理等,并进一步论述了人名符号理据研究的重要性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6.
人类学建立在对人与文化的充分了解与研究的基础之上。它认为:人的发展是一个由未特定化向完整性不断升华的过程,其中文化扮演重要角色;教育则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文化化的过程。阐述了人类学视野下各层面上人的特征及其与文化和教育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姓名是个人与社会联系的纽带,是个人在社会上存在的一种证明。称谓是以本人为轴心确定亲属以及非亲属与本人关系的标志。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日本,姓名和称谓对于人们来说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两国的历史文化以及价值取向不同,导致了两国人民在对姓名及称谓的认知不尽相同。中国古代在名字的使用上有避讳的制度。在言谈和书写时,遇到君父长上的名字一律要回避。取名时也不能取他们的名字中有的或同音的字。这一习俗在亲属称谓以及社会称谓习俗上也留有烙印。从文化对比的角度,以人名的避讳为切入口,分析中日两国的姓名及称谓的特征和差异以及所产生的原因。这一研究有助于我们对中日两国的姓名及称谓有一个更加系统的认识,对中日两国的社会、传统文化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8.
凉山彝族最擅长记忆家族谱系。本文列论凉山彝族部分姓氏来源、含义、复姓多的原因,取名的主要特征和变化,按照命宫、崇拜物或生肖。遂从习俗而取名的诸多方式,取用汉族姓氏与名字的特征,并根据笔者调查举例分析或证实,以期展示凉山彝族姓名文化大观。  相似文献   

9.
人的名字如同一张名片,除了辨别功能之外还揭示了一个人的国籍、出身、性别、家族等信息。取什么样的名字,揭示出起名人的嗜好以及对未来的寄托和展望。论文在实际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近代日本人名的发展史,日本人名汉字与日本文化、日本社会千丝万缕的联系。得出结论:日本人在取名时,更看重汉字的字义;表示"积极、正面、向上、进取、友爱、真、善、美"等褒义的汉字始终是日本人名用汉字的主流;日本人名的价值取向反映了日本社会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0.
关于文化、文明及其比较研究等问题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文化”的本质是人的精神上或思维上的联系 ,而这种联系又总是要通过特定的“文化形态”表现出来。“文明”则是体现这种联系所形成的文化形态发展到特定阶段的总体的和基本的价值尺度。“文化”是动态的发展过程 ,“文明”是在文化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较为稳定的文化价值结晶。“文化比较研究”侧重于对不同时期或不同文化形态的动态把握 ;而“文明比较研究”则是对不同时期或不同文化所达到的总体的和基本的价值尺度的比较认识。虽然二者侧重的方面不同 ,但本质均是对人自身和人与世界关系的发现。  相似文献   

11.
野菜是中国食物系统中最边缘的部分,但在某些时候可以发挥重要的社会功能。通过在武当山的人类学田野调查发现,村民的野菜文化极大地帮助了他们对当代社会变化的适应。野菜餐馆的出现不仅为村民的传统野菜文化在景区开辟了一个市场新空间,使得大量被闲弃的野菜资源得到利用,而且野菜对武当仙山的符号含义建设具有积极意义。此外,野菜餐馆还为因拆迁而失去村落的村民提供了一个延续村民社区的方式,为当地民族植物学知识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平台。当地村民社区和野菜文化的存在对武当山隐修文化和朝圣文化的延续具有积极的影响,作为武当山隐修文化和朝圣文化衍生物的和世遗保护对象的道教建筑群也从中受益。武当山村民利用野菜为仙山带来了新的人与人、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互动,也为遗产动态保护研究提供了一个值得借鉴的案例。  相似文献   

12.
章取名,实际上也是作创作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好的标题,不仅在数字之内浓缩了章内容,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且还能吸引读,激发人们的阅读兴趣,让人回味无穷.  相似文献   

13.
郭沫若、鲁迅的孔子观罗炯光一个孔子两幅像孔子(前551一前479)只有一个,但不同人心目中的孔子并不相同,有董钟舒的孔子;也有王充的孔子;有嵇康的孔子,也有王阳明的孔子。作为中国现代文学与文化的两位巨人,鲁迅、郭沫若都曾不止一次地勾画过孔子的形象。孔...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文化近百年的发展史上,陈独秀、毛泽东、习近平三人基于各自的时代背景和中国具体国情,以及对文化特性和规律的不同理解,对不同民族文化有无优劣之分的问题进行过深入的探讨。陈独秀以文化的时代性否定文化的民族性;毛泽东主张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相统一;习近平倡导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互鉴。考察三者的中外文化观,不仅有助于把握他们各自文化理论的核心要义,更有助于洞悉中国文化现代转型的基本脉络。  相似文献   

15.
异化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理论范畴,自马克思提出劳动异化理论后,异化理论便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卢卡奇继承了马克思的思想,提出了物化理论,批判了资本主义异化现象;弗洛姆则将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和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结合,从文化工业影响的角度描述异化现象。马克思、卢卡奇和弗洛姆的异化理论都关注社会中人的生存问题,但侧重点不同。通过对三位学者异化理论的梳理分析,能够对我国当前人的生存样态分析提供参考,并为我国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一个借鉴。  相似文献   

16.
孔子、柏拉图文艺思想比较研究三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理论视角、文化态度、价值取向、哲学体系不同,因而孔子、柏拉图的文艺思想既相容又相斥。他们都十分重视文艺的人文教化功能,不过一个积极进取,一个消极防范;他们都热忱投身于文艺批评,不过一个宽容,一个专横;一个表现了道德批评与美学批评的统一,一个则仅仅着眼于道德、社会批评。分歧的直接原因,在于人格理想的不同;根本原因则在于哲学体系的不同:一个是以“仁义”为核心的人学哲学,一个是以“理念”为核心的神学哲学  相似文献   

17.
凡人皆有其姓名,其所属民族,在给人取名上都有着自己的特点。藏族人民跟其它兄弟民族一样,在给人取名方面也有其浓厚的民族特色。总起来说,一是取材范围十分广泛,人世间的日月星辰、山河海洋、珍禽奇兽、名花异草、以及宗教信仰、智慧事业、学衔封号、神佛名讳、富贵吉祥等等都可成为给人取名的素材;二是只重其名而不重其姓(少数人也有姓氏);三是特别讲究人名修辞艺术。本文拟仅就几种主要的藏族人名修辞特点略陈浅见,谨祈同仁指教。  相似文献   

18.
西门町夜市 在台北,西门町的夜市是出了名的。恰好,我们入住的旅馆就在其南缘的淡水河边。听服务生介绍,西门町这个地方,是台湾平埔人、外埠人族群聚居最早的地方。中日《马关条约》之后,日本人就特别留意这里,并将此地取名“西门町”。确实,这一带日本人留下的痕迹还不少。 晚上8点多钟,相约数人,到街面上去见识见识台北的  相似文献   

19.
浅谈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群体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及其产生的结果。它包括社会的信仰、观念、风俗、行为、习惯、思维方式和社会背景文化 ,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不同文化可以互相交流 ,互相学习。一个对英语国家的文化不太了解的人 ,与英美人交际会有许多障碍。实际上语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文化也是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跨文化交际能力 ,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交际时 ,具有文化意识 ,避免因受文化影响而出现语用失误 ,使交际得以顺利进行。不同区域 ,不同民族 ,所处时代的发展是不同的 ,这就构成了不同民…  相似文献   

20.
李健吾、沈从文和汪曾祺同是"京派"团体中的一员,都不同程度地关注和描写"人性"。沈从文自称"乡下人",以其独特的抒情笔调和文化视角构建起一个充满魅力的"湘西世界",依托乡村,描写人性,建造"希腊小庙",寻找那里永恒不变的人性美和人情美。汪曾祺师从沈从文,致力于发掘自然、美好、健康、和谐的人性,关注现实生活和世俗百态,发掘向善的人性。与他们二人不同,李健吾则侧重描写人物的内心活动,深入剖析人性,揭示人的善与恶、内心矛盾等,凸显人性的普遍与复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