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009年11月18日上午,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长梁民族小学花如海、歌如潮。长梁民族小学首届丝弦锣鼓艺术节在和谐校园,激扬艺术的主题下拉开了序幕。开幕式上,县政协、县委统战部、县民宗局、县教育局、长梁乡政府等各级领导与师生们欢聚一  相似文献   

2.
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始县,有一个美丽的地方——长梁子,她地处在下坝与白云山盆地之间,静静流淌了千年的后河、前河环绕着的龙洞湾,养育着这里10万多勤劳、善良、智慧的土家族、苗族村民。山歌唱了一年又一年,丝弦锣鼓弹拨了一载又一载。传承、弘扬、发展、厚积薄发、活化传承,让建始"丝弦锣鼓"这一古老艺术大放异彩。建始"丝弦锣鼓"流传于长梁、  相似文献   

3.
高原城市“月城西昌”,位于四川省西南部,海拔1510米。蜿蜒秀丽的安宁河从她的旁边淌过,明镜般的邛海和郁郁葱葱的泸山镶嵌在她的东南,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巍然矗立在她的东北。这里气候四季如春,空气透明度高,晴空夜月分外皎沽。月亮洁如玉盘,亮若明镜,映入邛海,水天二月齐明。故有“月城”美誉。古人曾用“月出邛池水,空明激九霄”来描绘月城西昌明朗的月夜景色。特别是邛海,月夜格外明媚,有联赞曰:“松涛声海涛声声声相应;天上月水中月月月齐明。”  相似文献   

4.
2011年11月12日,全国政协大礼堂里,一台由湖北省建始县长梁民族小学“景华公益基金会民族之星艺术团”表演的“丝弦锣鼓”节目,以它的独特魅力让参加“第二十三届国际科学与和平周”活动招待会的国家领导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和科学、文化、艺术等各界人士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5.
开山锣鼓     
春耕时,我曾去过瑶族聚居的广西蒙山县长平公社。当寨子隐隐在望时,传来了阵阵击鼓敲锣声。侧耳细辨,那声音缓吋如山泉流水,急时如高山瀑布……穿过密林,只见坡岭上百多社员一字排开,正在翻地。而在这队伍之前,却有一位汉子左右斜挎着圆形小鼓和铜锣,边击边走。挖地速度快时,鼓锣便发出悠扬的节奏,速度一  相似文献   

6.
薅草锣鼓,又称打鼓歌、薅草山歌,是土家族地区一种伴随劳动生产、民歌与响器相结合的独特民歌表演艺术形式。2006年,薅草锣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后,进行了项目扩展,共计公布了由湖北、四川、江西3省8个县市申报的8个子项目。土家人在薅草季节,聚集数十乃至数百人进行集体劳动时,请民间艺人击鼓、敲锣、唱山歌,歌手面对薅草劳作者逐渐后退,边打、边唱、边舞。薅草众人则一边薅草一边和唱。  相似文献   

7.
土家族人爱唱歌,土家寨处处是歌台,一年四季各类礼仪和劳作都有歌。春夏之交的薅草锣鼓便是土家人的劳动进行曲。薅草锣鼓,是土家族的一种伴随劳动生产、民歌与音乐相结合的民间艺术形式。在田间结群薅草、挖土、栽秧时,一般由两位歌师傅领唱或对唱山歌,一人按节击鼓,一人应点敲锣,锣鼓间歇,歌声即起,轮流对唱,整日不息。薅草锣鼓是土家人创造出来的。历史上,土家族地区山大人稀,单家独户劳力不足,加上野兽出没,窃食庄稼,伤害人畜。在这种特定的自然条件和劳动环境中,土家族人形成了换工互助、结伴成群、协作生产的习惯,并…  相似文献   

8.
正2014年3月12日一大早,湖北省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湾潭镇红烈村64岁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薅草锣鼓"传承人、镇人大代表付吉佳,带着罗义新、向宏银、彭其昌等八名徒弟骑车来到设在镇上文化服务中心的薅草锣鼓传承基地。他们一进门,连口茶水都没沾,付吉佳就抄起大锣,招呼徒弟们开始练习,有板有眼地边敲边唱起土家农民早起下地劳作时常唱的薅草锣鼓山歌《露水号子》。他们是在加紧练习,为迎接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来基地检查验收做准备。那豪放激越的锣鼓、古老的韵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国内和国际两个维度,阐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人类学发展所经历的70年风风雨雨。其中,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对中国人类学而言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改革开放前30年,中国人类学经历了共和国成立之初受苏联影响的大发展时期,后又遭受了十年发展停顿。按照不同时期"重大事件—发展阶段"和"国际冲击—中国反应"的不同特点,可以将改革开放40年中国人类学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1994年)的学科重建时期;第二阶段(1995—1999年)的快速发展时期;第三阶段(2000—2008年)的成为国家重点学科时期;第四阶段(2009—2012年)的学科体系基本形成时期;第五阶段(2013年起至今)的本国研究深化时期。从国际比较的视角来看,中国人类学经历了第二阶段的引进式国际化并行时期,第三阶段的国际接轨能力增强时期,第四阶段的国际对话能力增强时期,第五阶段的海外调查增多时期。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人类学在机构设立、学位设置与人才培养、学术团体与学术会议(国内与国际)、热门议题等多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已经逐步成为不同于西方、具有中国特色的人类学。  相似文献   

10.
11.
少数民族干部是干部政策和民族政策的结合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学界对少数民族干部研究主要集中在指导思想、重要性、具体措施、存在问题、经验总结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从现实关注度、研究方法、研究结论和资料新颖度方面来看还有待加强。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以问题意识为导向,综合运用多学科理论交叉研究方法,在借鉴其他国家少数民族干部政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的特点、方法、措施、经验等,凸显中国特色少数民族干部建设的"中国之治"。  相似文献   

12.
13.
桑植苗寨的薅草锣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长莺飞的夏天,张家界桑植谷罗山等地的苗寨,有请薅草萝鼓的习俗:即在长势喜人的庄稼地上,一帮被邀请来的能歌善唱的锣鼓师现场表演,为薅草的帮手们加油助兴。这种边薅草边用锣鼓演唱的敲打乐,俗称“薅草锣鼓”。据说,桑植苗族薅草锣鼓产生于清朝咸丰年间。一位姓胡的苗民从江西逃荒,在谷罗山牟安石村落户成家,靠租种别人的山地度日。夫妻俩日夜开荒耕种,苞谷地却仍杂草丛生。心急如焚的小俩口连忙请求村民帮忙,可请到地头的村民个个无精打采,不肯卖劲。夜晚,两人终于想出了一条好办法:请锣鼓师现场助兴!第二天,斋公坪有名的梅仁山等四位锣…  相似文献   

14.
浙东锣鼓乐《作铜锣》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伟群 《民族论坛》2007,(10):30-31
《作铜锣》是浙江台州黄岩区宁溪镇"二月二"元宵节时演奏的一首民乐,绵绵流传至今近千年。这种音乐在乐器和奏法上都颇具特色。本文就其音乐特性展开研究,探索其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和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5.
16.
文章以20世纪90年代中期为界,分前后两个时期,从研究对象至研究主体两方面对近70年的西藏艺术研究加以讨论:从研究对象看,重点关注对青藏高原史前文明的源流探索、不同区域岩画的考察、吐蕃时期汉藏边界佛教图像的研究、重点寺院的个案分析;西藏西部11世纪至15世纪佛教石窟与寺院的考古学调查,佛教图像的辨识与义理的解读,绘画风格的溯源;藏传佛教艺术在中国内地传播的研究,特别是丝绸之路与河西走廊辽宋西夏、吐蕃艺术关系的考察等方面。从研究主体看,藏汉研究队伍的成长,学术研究的深入,国际学术话语权的把握,最重要的是方法论的演进与理论体系的建立,是西藏艺术研究在90年代以后最大的进展。  相似文献   

17.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事务历来是各个时期党和国家事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民族问题的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民族交融发展的八条基本经验,即: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形成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不断夯实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交融发展的物质基础;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不断推进民族理论政策的创新发展;坚持反对两种民族主义,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坚持中国共产党对民族事务的全面领导。  相似文献   

18.
19.
徐贺 《中国民族博览》2022,(16):169-170
传统丝弦琵琶以器为载体,蕴含独特的审美功能和人文价值。经过改革的现代钢弦琵琶已与旧制琵琶在发声,演奏上有较大区别。本文拟选明清、民国时期传统丝弦琵琶,与现代钢弦琵琶在形制,律制,演奏方式等方面作对比,探讨“历史的表演”与当代的差异性,以期达到加深对传统音乐的感知。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