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静默草原     
谁有过这样的经历呢?站在草原上,你勉力前眺,或回头向后眺望,都是一样的风景:辽远而苍茫。人难免为这种辽远而惊慌。在都市里生活,或是寻访名山以及赏玩江南园林的人,都习惯于这样的观察:眼光的每一个投射处,都有新景物可观。景随步移。然而草原没有。蒙古牧人前...  相似文献   

2.
影子 《民族论坛》2012,(9):57-60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看草原,在内蒙古;看内蒙古最正宗的草原,在呼伦贝尔;但若看呼伦贝尔最美丽的草原,无疑是在陈巴尔虎旗。中外驰名的天然牧场陈巴尔虎位于呼伦贝尔大草原腹地,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天堂。天底一碧千里,处处翠色欲流,羊群绿毯绣花,马儿自然入画,陈巴尔虎草原是这样地令人悠然神往。无论是谁,只要踏足这片绿色的世界,无不立刻醉倒。  相似文献   

3.
吴迪 《中国民族》2013,(3):12-17
春末夏初的大草原。 这是一片连绵不断的平原,在天空下伸展,没有山丘,像风平浪静的海一样,这里的天比别处的更蓝,那么的干净与明朗。与天相接的草原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到处翠色欲滴,轻轻流入云际……  相似文献   

4.
影子 《民族论坛》2012,(17):57-60
<正>"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看草原,在内蒙古;看内蒙古最正宗的草原,在呼伦贝尔;但若看呼伦贝尔最美丽的草原,无疑是在陈巴尔虎旗。中外驰名的天然牧场陈巴尔虎位于呼伦贝尔大草原腹地,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天堂。天底一碧千里,处处翠色欲流,羊群绿毯绣花,马儿自然入画,陈巴尔虎草原是这样地令人悠然神往。无论是谁,只要踏足这片绿色的世界,无不立刻醉倒。  相似文献   

5.
一支古老的牧歌唱绿了草原,一把父亲母亲捂热了的马头琴,弦上扯出一片片流动的云…… 然而,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冬季,一场又一场残暴的风雪卷走了人们对草原的美好记忆。但是。风暴埋葬不了青青的生命,冰雪阻隔不断悠扬的琴声……内蒙古和新疆去冬以来遭受的特大雪灾,牵动了亿万中国人的心。无数双眼睛关切地投向这里,无数双温暖的手伸了出来,去帮助失去牲畜的牧民,帮助没有饲草的牛羊,帮助因家贫而无法上学的孩子,还有那里的生态恢复和建设…… 关注草原,那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关注雪灾后的草原@苗宜  相似文献   

6.
我见过多少双迷人的眼睛呵,而我的家乡的那双眼睛,却使我难以忘怀……今年春节,我回到了离别将近十年的桂西故乡——万福人民公社,看到了我们村的两个水库,我惊呆了,我陶醉了,是的,这确确实实是眼睛,它也会看人哪,它看人的时候,是那样的直憨,是那样的深沉,又是  相似文献   

7.
四、山和蘑菇草原上也有峭立的真正的山峰。我们从中共锡林郭勒盟盟委所在地——锡林浩特,到著名的口蘑集中产地阿巴嘎旗的灰腾梁去的路上,就看过这样的山峰。那山峰长得真是奇怪。山的南面是直立的巍峨的峭壁,很难上下。但北面却象我们在草原上看到的很多山一样,是极平缓的斜坡,走起来也象走平地一样,根本觉不出是  相似文献   

8.
草原情歌是这样唱起来的文/赵薇李广华丁铭罗曼·罗兰:音乐最大的意义不就在于它纯粹地表现出人的灵魂,表现出那些在流露出来以前长久地在心中积累和动荡的内心生活秘密吗?少数民族音乐,是中国音乐艺术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中国音乐的发展史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  相似文献   

9.
顿悟     
1989年的夏天,还乡之前,一位同乡好友拿了一件蒙古袍子给我,他说:“这是我前不久才从呼和浩特买回来的,是当地人穿的式样。你要不要带上?一到家就可以穿起来?”我微笑婉谢了他的好意。其实,拿这件衣服和我后来在自己家乡草原上穿的比较起来,前者无论是色彩和样式都已经含蓄和细致多了,应该算是城市人的品味。但是,初次见到,也难免震惊。受过多年美术专业训练的我,真的无法忍受这样伧俗浓艳的配合。即使我血源来自内蒙古,即使我一直深爱着那块陌生的土地,还是无法接受。可是,当我终于踏上草原,有些感觉就开始改变了。整片草…  相似文献   

10.
端午节期间,我开车去了一趟丰宁。只是一次简单的自驾游,跟着一帮朋友去他们相熟的农牧民家吃住,看看草原旖旎的风光,骑马驰骋在蓝天白云之下,体验草原文化的别样风情。简单的三天两夜旅游,是北京居民小长假较为常见的放松方式。我们此行的目的地是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大滩镇的三道河村,朋友几乎每年都会驾车过来。六月中旬到八月中旬,是丰宁最美的时节,遍地的野花开得烂漫,草原油亮得像是刚被绿色油漆雨洗刷过一样。清早开车从北京出发,到达三道河时已是下午三时,简单吃了点东西之后,我们陆续开进草原。摇开车窗,一路疾驰,大草原就这样将我们揽入了她宽阔的怀抱。端午前几日下了几场雨,跟着是晴朗无比的艳阳天,草长得有点疯。于是,眼睛里茂盛着满满的绿意,呼吸中夹带着淡淡的草香。人和车在光影的游戏中变得慵懒,刻此,  相似文献   

11.
四月底的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依然一片白雪苍茫,寒冷与4000多米的高海拔对于世居于此的黑牦牛早已习以为常。风雪中,一只只黑色身影专注地啃食着埋藏在雪下的草根,成为青藏高原中最为鲜明的生命迹象。在巴塘草原,进食的牦牛们一天中总有两次被马达的轰鸣声打断:起降于巴塘草原、玉树机场的航班,在牦牛的注视下飞越巴颜喀拉山脉,链接起玉树与省府西宁的空中通道,打破雪原的寂静,缩短了高原玉树与内陆、低地的距离。  相似文献   

12.
苍茫高原飘茶香 独特茶具风韵长──青海民院民研所民族民俗展品简介青海高原不产茶。然而,不论是过去,还是今日,苍茫高原到处却飘溢着茶的沁香。生活在青藏高原的藏族人民与茶的关系尤其密切,凡事离不开茶:朝佛诵经,以茶作供品:婚丧嫁娶,用茶作礼品;客人临门要...  相似文献   

13.
素以水草丰美著称于世的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是世界上三大优良草原之一。据统计,全盟共有可利用草场1.5亿亩,几乎全是优良的草甸草原和森林草甸草原。 1964年,敬爱的朱德委员长到呼伦贝尔盟视察时,曾在这里留下了“夏草如茵望千里,马牛羊驼肥壮快……保护东北大草原,富及子孙惟所赖。”的豪迈诗句。它表达了老一辈革命家因我国有象呼伦贝尔这样的大草原而引以自豪的心情,也指出了要好好保护草原,呼盟各族人民子子孙孙将依靠它走向繁荣富裕的光辉前景。可是,由于长期左的错误,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同内蒙古其他草原一样,呼伦贝尔草原也出现  相似文献   

14.
骆驼刘的画     
我的祖籍虽在山东诸城,但一直生长在内蒙古,直到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研究生班。那时,我周围的同学、老师中不少都是少数民族。大学毕业后我当过多年《包头日报》记者,走访过许多蒙古族旗、县,经常与牧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从而产生了深厚的情感和强烈的艺术表达欲望。可以这样说,草原在我心动中已经生根,她已成为我终生难忘的第二故乡,现在我还经常梦见过去经历的草原生活,仿佛就在昨天。 我从亲身经历中得出这样的结论:骆驼是名符其实的“沙漠之舟”,是“草原的神灵”。70年代初,我和几位记者到地处内蒙古阿拉善左旗的…  相似文献   

15.
远方有很神奇很壮美的风光和风情,远方有很古老很浪漫的史诗与故事。那些风光一定会陶醉你,那些风情一定会“燃烧”你;那些史诗一定会震撼你,那些故事一定会打动你。让我们穿越时空,一同走进秘境……哈尼人把别的民族用来建造城市的精力和梦想,都用来建造梯田了 真正的奇迹只适合在几百年、一千年之后去造访。 这时候,你眼里所看到的一切都与一千年的漫长与苍茫有关;你的眼前,时间以世纪为单元飞逝。 此刻,站在红河南岸,你看到的正是这样的情景: 整座山整座山的梯田,层层叠叠、重重迭迭数百级乃至上千级,精致,恢弘,仿佛一道…  相似文献   

16.
我们面前的这位藏族妇女朴实、憨厚,虽说50年来的沧桑岁月在她的额头刻下了一道道深深的皱纹,高原强烈的紫外线照射又加速了她皮肤的老化,然而透过她那双亮丽的眼睛,谁都会肯定她是当年草原人最漂亮的姑娘。今年5月中旬的一天,我们驱车一路风尘从兰州赶到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见到了这位草原上的传奇人物——洗舟玛。 洗舟玛不善言谈,汉话说得也不流利,但看得出她对往事的眷恋和对人世间悲欢离合的感慨。通过她现在的丈夫——玛曲县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看召杰布的讲述,我们终于知道了关于她的故事——  相似文献   

17.
历经八年风雨的草原文化研究工作,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如何进一步深化草原文化研究,总结草原文化发展战略,是未来深化草原文化研究的战略选择。有关草原文化发展战略研究,是关于草原各民族为实现文化效益和功能最大化目的而配置和使用文化资源的思路与基本决策,  相似文献   

18.
《民族论坛》2004,(6):23-24
“血管里响着马蹄的声音,眼里是圣洁的太阳”,“胸膛是野心和爱的草原”,古老嘹亮的藏歌将康巴汉子唱了千年又千年。辽阔的高原、巍峨的雪峰、丰腴的草场、清澈的溪流孕育了稻城康巴大山一样雄健的体魄,草原一样宽阔的胸膛,溪流一般清澈纯净的心灵。  相似文献   

19.
鸟的往事     
记得那鸟刚来的时候,从头到尾都娇嫩地裸着。虽不会站,不会自己吃食,却懂得人对它的疼爱。蜷伏在人的手掌里,自若地瞪着晶亮的眼睛,看你看我,看天看地,世上恐怕再找不出这般天真了。鸟是生来就懂得吐哺的,只要碰碰它的嘴,嘴便张得大大的,同时发出欢快而急切的呼唤。我们把食物嚼得精细,但小东西还是常常噎着,那份咽不进又吐不出的样子委实可怜。据说,雏鸟是不懂得什么叫饱的,总喂便总吃,直到撑死。鸟长得挺快,不断有黑黢黢的东西从皮肤  相似文献   

20.
信息三则     
信息三则北京“中华民族园”盛情迎宾客七月里正式开园的北京“中华民族园”,以浓烈的风情、鲜明的民族风格出现在广大游客面前。在这座靠近亚运村的巨大民族园林前,人们首先看到这样的招贴:“去长城、去故宫、去民族园;看历史、看文化、看中国人。”进入园中,处处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