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宁波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市社联、宁波大学、市委党校与宁波日报社联合发起的宁波主题文化研讨会于2000年4月20日在联谊宾馆召开,来自社科理论界的近30位专家学者围绕宁波主题文化与宁波精神这一主题展开了多角度的讨论。现将提交会议的17篇论文与15位同志发言内容分五方面综述如下:首先是如何提炼宁波精神?这涉及研究思路与概括方法,会上首先就此展开了热烈讨论。宁波大学副校长、浙东文化研究所所长曹屯裕教授认为,首先要从总结经验着手。这是因为任何精神作为观念形态都需要有自己的载体,这个载体就是人们所从事…  相似文献   

2.
宁波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港口城市,有着长久的海上丝绸之路历史和丰富的海丝文化,而对于宁波的海丝文化进行的系统研究和梳理还有待加强,对宁波海丝文化的对外宣传更要重视,意欲对宁波海丝文化的英汉双语资料进行系统梳理,并建设平行语料库,且对该语料库的应用价值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3.
宁波地名的文化意义阐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名是文化的镜像,是反映社会历史的活化石。宁波地名,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含义,它反映了宁波古代独特的地形地貌,描述了宁波的地域特产、经济类型,记录下宁波悠久的历史史实、民间传说以及民众善良美好的心理愿望和道德情操,从中我们可以领略到独具宁波特色的文化底蕴和气质品位。  相似文献   

4.
试论宁波文化的定位和发展战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宁波城市的定位,宁波文化的定位只能是港城文化。这种港城文化应该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时代特征、深厚的地域文化底蕴、浓郁的江海文化色彩。宁波要建设成为在国内以至亚太地区颇有特色、颇具声名的文化都市,应着重从下列四个方面努力:(一)搞好人文景观建设,美化城市形象;(二)增强文化精品意识,发挥文化名牌效应;(三)培育文化人才,聚汇文化精英;(四)提高市民素质,振兴港城精神。  相似文献   

5.
在分析宁波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基础上,提出宁波如何利用现有资源优势,开发港口文化旅游、都市文化旅游、商务旅游休闲文化、乡土文化旅游。  相似文献   

6.
宁波帮称雄中国工商界近百年,至今雄风犹存,此实为世所罕见。文章从商业精神文化层面对此原因进行了分析,初步揭示了宁波帮生生不息、经久不变的文化之源。  相似文献   

7.
文化形象构成城市的“第一道风景线”,文化形象力可以转化成为经济力。为此宁波应遵循主导性、地方独特性、历史-现实-未来交融性、前瞻性、系统性、内外形象统一性原则,高度重视宁波形象建设。其主形象可定位为以藏书博物文化、商贸文化、海洋文化为基调的“三味”文化,并设计出由文化“聚焦点”、纵向“框架”、横向“板块”构成的文化形象总体系统。  相似文献   

8.
文章提出了设计文化现代化指标体系的5条原则,设计了衡量文化现代化的10个二级指标与24个三级指标。在确定了宁波文化现代化指标体系标准值后,采取层次分析法确定各项指标权重,推出影响宁波文化现代化的主要因素前四位是:文化投入、文化科技、文化法制和文化设施、最后,根据评价模型公式,测算出宁波文化现代化水平的现状评价值为51.8分。其中差距最大的是文化法制。  相似文献   

9.
在分析宁波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基础上,提出宁波如何利用现有资源优势,开发港口文化旅游、都市文化旅游、商务旅游休闲文化、乡土文化旅游.  相似文献   

10.
经济社会的发展不等于经济的单一增长,为此应坚持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观,既要发展经济又要发展文化,应增加发展的文化含量。宁波要建成国际性港口城市,应发扬自己的文化优势,建构能走向世界的文化形象,做到“以文促港”。文章阐述了建设宁波港城文化形象的地方性原则、超前性原则,以及建设宁波文化形象的“三大聚焦点。”  相似文献   

11.
文章阐明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宁波社区文化建设的指导作用,总结和提炼宁波社区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并对进一步加强宁波社区文化建设提出前瞻性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12.
试论宁波创新文化环境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界定了区域创新文化的内涵,在对宁波创新文化环境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宁波创新文化环境构建的紧迫性,并就上述现状提出了构建宁波创新文化环境的初步对策。  相似文献   

13.
宁波发展文化旅游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资源是一种重要的区域发展资源,将区域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旅游是发展区域旅游、提升区域形象的重要途径.文章分析了宁波发展文化旅游的条件和优势,评价了其文化旅游开发潜力,提出了宁波文化旅游发展的目标、思路、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14.
文化转型是一个客观的社会实际,也是文化发展演进的历史性标志。在宁波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两次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转型期,其中,第一次转型发生在我国古代,南宋初年为关键的定型阶段,此次转型的结果是使宁波地区的文化形态由“未开化”走向“精致化”;第二次转型发生在我国近现代,民国年间为关键的定型阶段,此次转型的结果则使宁波地区的文化形态由“精致化”走向“世俗化”。种种迹象表明,当前正处于新一轮文化转型的关口,由“世俗化”迈进“现代化”应成为现实文化建设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宁波帮与海洋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宁波自古以来即为重要的港口城市,与海洋有不解之缘,对于中国海洋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贡献卓著。尤其是外出经商的宁波帮,在征服海洋和接受海洋陶冶的过程中,形成了"四海为家"、"敢于弄潮"、"风雨同舟"、"守信如潮"的文化方式。  相似文献   

16.
水是城市发展的生命线,水文化更是滨水城市的特色和 资源。通过对宁波城市历史文化的挖掘及对宁波城市系统特质的分析,确定宁波城市文化的 核心是水文化,并从水作为宁波城市特色系统的主形象与风貌符号以及城市形象识别和城市意象的角度,从水文化视角对宁波城市特色的构建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7.
水神崇拜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不同地域所崇拜的水神各有不同。浙江宁波具有7000年文化发展历史,在海洋和江南水乡环境中,宁波地域主要崇拜本地的自然神灵与治水英雄,但也接受外来信仰文化的融入,崇拜外来文化的水神。宁波水神崇拜文化成为地域特色文化的一部分,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具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18.
宁波港开埠较早,伴随着“西风东渐”,宁波地域文化基因使得宁波籍文化人在民国这个特定历史时期,兴办报刊、经营书业,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涌现出一批编辑家:出版奇才张静庐、技术改良之父鲍咸昌、乡贤文献刊刻者张寿镛、诗人出版家邵洵美、为民众喉舌报人金臻庠,等。他们敢为天下先的文化创新精神、见利思义的文化自觉与责任担当以及救亡图存的爱国情怀,给当代出版人以启迪。  相似文献   

19.
制度与文化是区域经济发展缺一不可的两个因素,区域制度创新不仅是经济力在起作用,还决定于文化力的作用因素。宁波之所以有活力,是制度和文化力的双重因素作用的结果。在新一轮改革开放中,宁波区域过去的优势将成为历史,如何重组优势,使宁波在区域创新中再创成绩,需要提高城市文化的品位,促进区域制度进一步创新。  相似文献   

20.
文学发展对城市文化文化影响力提升的意义不可小觑。在现代文学史上,宁波出现过不少载入文学史册的作家,他们的创作对宁波城市文化影响力的提升产生过重要作用,但当代期的宁波作家就无复有此种优势。本文通过对现当代甬籍作家的比较研究,分析当代作家文化影响力弱化的原因,进而提出重振文学"甬军"雄风,弘扬宁波文化的有效举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