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孔门弟子三千,子路在其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孔子对子路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和不倦的教诲,称赞子路是个勇而无惧、果断干练、擅长政事、知"仁"礼"、懂孝道的人。子路追随孔子周游列国,同时也给了孔子无尽的支持和帮助。尽管如此,孔子和子路师生二人在言语上也有许多正面冲突。究其原因在于子路直率无讳的性格和孔子与子路之间不同志向以及孔子和子路之间的师徒兼朋友的双重关系等。  相似文献   

2.
孔子无言"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之现实条件。"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实脱胎于孟子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孔子欲人人能行禅让,绝不会言"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只有孔颜能够达到。颜渊从来没有被"用"过、"行"过。孔子讥子路"暴虎冯河"不仅完全违背事实,而且大有将自己之失误和缺点栽赃给子路之嫌疑。若该说不伪,则孔子之人品以及孔子、子路之生平事迹都得被彻底推翻。"临事而惧,好谋而成"实为兵家之言。  相似文献   

3.
"四人帮"横行时期,在他们炮制的"儒法斗争史"里,";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被当作孔子和知识分子所特有的恶行劣迹,大书特批.至今,有的著作仍然沿袭这种观点;有的同志甚至认为,孔子这顶"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帽子,乃千古定论,要摘掉它,不仅徒劳,而且可笑.事情果真是这样吗?首先,"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这两句话究竟指谁而言?《论语》《微子》篇记载:子路跟随孔子周游列国,有一次落在后边,碰到一位荷蓧丈人(老人),子路问道:您看见我的老师吗?丈人回答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问题就出在这里:丈人的答语究竟指谁而言?是指子路,还是指孔  相似文献   

4.
话说孔子为了宣传他的"仁"道主张,周游列国,可是屡遭碰壁。一天,子路拜访孔子:"老师啊!您与我一起周游列国都已经几个世纪了,可连一个芝麻绿豆官都没捞到,咱这是吃力不讨好啊!"孔子闭目,浅浅一笑:"天生德于予,恒魋其如予何?那是因为无伯乐发现吾  相似文献   

5.
“正名”的思想是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占据相当的地位。孔子为了维护贵贱有等的社会制度提出“正名”的思想。鲁哀公七年,孔子和子路有一段对话:“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  相似文献   

6.
中岛敦《弟子》中主人公子路,起初对孔子所代表的传统文化发起挑战,继而被传统所征服,最终誓死捍卫着传统文化的尊严。文章通过对孔子及子路的分析,指出子路对传统文化的坚守。进而从师徒关系出发,阐述中日之间相互吸收借鉴的关系。传统文化是每个民族的象征,中日各有独自的文化特色,但不可忽视的是日本曾向中国的学习。  相似文献   

7.
《论语·子路》"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和"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两章,历来被作为孔子主张对民众实行军事训练的依据,因而认为孔子具有"教战"思想。这与孔子提倡"仁"、"文治"和反对战争的一贯态度相矛盾。《定州汉墓竹简·论语》中,"即戎"作"節戎",而且,联系"教"的意义,"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应该断为"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这样,认为孔子有"教战"思想,其实没有充分的理由。  相似文献   

8.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侍坐"发生的时间与孔子"与点"的原因,一直以来是学术界争议颇多的两个问题.以"侍坐"发生的时间为切入点,考证"侍坐"不可能发生在孔子周游列国期间,也不可能发生在孔子晚年归鲁之后,具体当发生于孔子教育生涯前期的最后两年,即孔子四十八九岁时;并由此动态地把握孔子"与点"的原因,"喟然与点"是"与点叹己"与"与点与已"交融的复杂体验,是对曾点的关照,更是对自己生命的反思.最后,试图解决孔子"与点"这一文化史上的悬案,真正领悟本章的主旨,非"与点",仅"各言其志".  相似文献   

9.
传统的中庸观是以朱熹在《中庸章句》的"不偏不倚之谓中,平常之谓庸"为思想依据,认为中是"不偏不倚,平常之理"。但这种传统的中庸观来源并不可靠,而且不符合孔子本意。从孔子在《子路》篇中对中行的表述以及孟子观点中分析,中庸应是"既狂且狷"。狂就是进取,狷乃有所不为。"既狂且狷"且存在着一定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0.
孔子仁学理论的核心,就是克己复礼,修身进德,改恶从善,就是学习达到中庸的理想境地,做到十全十美。在孔门弟子中,只有颜回完全做到这一点,而子路、子贡、冉有、公西华、宰予则置之度外,我行我素,至于子游、子夏、曾子、有子、伯牛、子张则介于颜回与子路等之间。所以如此,是因为孔子对弟子们施行双重教育标准:对颜回等没有官职的弟子,孔子希望他们做修身的道德完人;对子路子贡等官场能人,孔子是以政治实用态度对待,是否修德,常加宽容忍耐。这表明孔子的仁学修身理论,对于不同类型的人,态度与效果是不一样的,表现了孔子哲学的两面特性。  相似文献   

11.
《论语·子路》篇"樊迟请学稼"一章,文字比较浅显明白,而诸家注释多有歧异。结合孔子的仁德思想、教育方法、汲汲求仕的经历及其政治理想,力图恢复语录体的载记方式所省略的相关背景,探求孔子之本意及用心所在。孔子对樊迟请学稼的批评,在方法上,与其一贯的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相一致;在思想上,则是批评樊迟迷惑于神农之言、稼穑为治本的异端之学,而坚持其一贯的"为政以德"的思想,以仁德而推行政治。此章虽简略,却涉及到孔子的仁德思想和基本的政治理想。  相似文献   

12.
子路的性格率直,有后代法家的个性风貌,但不失儒雅。曾礲恬淡洒脱,一派清华,表现出庄子那样的思想倾向。从孔子这两个弟子的形象和价值取向中,我们可以认识到孔门师生形象的博雅多姿,孔子儒家思想的丰富性和包容性。  相似文献   

13.
杨树达<论语疏证>之宗旨为"疏通孔子学说",该书"首取<论语>本书之文前后互证,次取群经诸子及四史为证,无证者则阙之."且"一章数句,句各有证".(<论语疏证凡例>)然<论语·子路>、<论语·宪问>有孔子与其弟子樊迟和南宫适关于耕稼的谈话记录,就其耕稼之句,可证,<论语疏证>却阙如,今详补之.  相似文献   

14.
如何看待变老,是每个人都会碰到的课题。孔子说他学生子路:"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老,总是在不知不觉之中来到的。  相似文献   

15.
《叶公语孔子》一章出自《论语·子路》篇,引申出了“直躬证父”这一耐人寻味的话题。本文通过对“直”、“隐”这两个关键词的分析,深刻解读《叶公语孔子》。本文还阐述了亲属相隐在中国古代法律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6.
卷首语     
二○○八年的四月.暮春时节,窗外是春夏之交的意兴,流连的春色萦绕着夏日的脚步,而窗内的我想起了《论语》中的名段:孔子同子路、曾点、冉有、公西华一起座谈个人的理想。当问到曾点时,曾点放慢了琴声,铿然而止.畅咏道:"莫(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一美妙的情景把孔子也打动了,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相似文献   

17.
犹豫的境界     
郑连根 《可乐》2011,(3):79-79
几乎每个人都有犹豫的时候,仔细观察,我们便可从中看出不同的境界。孔子无疑是个有智慧的人,可是他坚决不谈鬼神,"子不语怪力乱神","敬鬼神而远之"。子路向他请教如何侍奉鬼神,孔子的回答是:"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子路又问人死后会去哪里,孔子回答:"未知生,焉知死?"  相似文献   

18.
奋斗的理由     
俞敏洪 《可乐》2011,(9):22-23
一直很喜欢《论语》里的这段对答:“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说有一天,孔子和两个得意的弟子颜渊与子路座谈,孔子问他们的志向是什么。敢爱敢恨的子路比较喜欢抢答:“我希望发财,天天能开奔驰坐宝马,月月能穿世界名牌,总之物质生活很富足。”  相似文献   

19.
对《论语·乡党》末章的理解,历来分歧很大,共、嗅两个字是理解问题的关键,“共”应与“拱’’相通,“嗅?’应当作“臭”,为张两翅之貌。要正确理解此章需要几个前提:第一,必须了解孔子的思想;第二,必须了解子路的性格;第三,必须了解《论语》一书的特征。《论语》一书有内在的逻辑,是按照孔子一生的出处进退和思想学说精心编辑而成,故《乡党》篇不可能是子路一人集录。  相似文献   

20.
"直"在孔子思想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在整个儒家思想体系中,也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孔子所论之"直"不仅是其所崇尚的一种正直、公正、胸怀坦荡的美好人格的体现,更是孔子在春秋末期社会变革中思想矛盾状况的反映,是其"无过无不及"的"中庸思想"的具体体现。笔者通过对《论语》中"直"这一概念的探讨以及通过对《论语·子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