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德育的原始发生确证了德育的文化本质,德育存在的合理性体现于它作为人类生活的社会规则和意识形态的工具性意义,体现于作为人类生存意义的终极关怀的价值性。德育继续存在发展的合理性取决于我们能否在整体上继承、发挥和创新德育功能。  相似文献   

2.
莎士比亚的传奇剧具有明显的基督教意识。主要体现为对天命的认可、受难意识的强调.以及宽恕、仁慈、和解等爱的品质的推崇。但莎士比亚绝不是简单地重构基督教圣经,向人们描绘一个神的国度,而只是借用基督教意象表达对人类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3.
森林文化及其在中华文化体系中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森林是人类的摇篮。森林文化是人类文化的源头,也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本文论述和确证了农耕社会之前、农耕社会和工业社会森林文化的历史性存在。在中华文明史中,无论是在农耕社会,还是在工业社会,森林文化皆与时俱进,满足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需要,并广泛体现在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森林文化以其独具生命力的文化类型,与草原文化和农耕文化共同组成中华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4.
从苏珊·朗格与卡西尔哲学思想的差异入手,揭示了苏珊·朗格如何超越卡西尔符号哲学的认识论框架,实现艺术哲学从认识论向本体论维度转换的思路历程.苏珊·朗格通过考察人类符号活动,发现表现性符号和推理性符号都具有抽象构形的基本功能,并且都对建构人类文化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苏珊·朗格揭示了艺术体现了人的生命存在的创造本性,它把人类内在的主观精神世界转变成可以被感知的外在表现形式,艺术对人类生命存在的肯定和确证,使之禀赋了本体论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5.
宽恕这个概念在20世纪的全球化交往与和解的要求中被普遍使用。但是,它所包含的矛盾逻辑并没有得到深刻反思。在揭示了宽恕概念的双重逻辑之后,德里达提出,宽恕不是交易,也不能限制在宽恕那些包含被宽恕可能性的过错和罪恶上。宽恕的真正含义是宽恕那些不可宽恕的。纯粹的宽恕是包含着差异的,也是有限的,它是做不可能做的事情。德里达对西方伦理和政治基本观念的解构,并非要放弃所有传统或提供一个绝对抽象的乌托邦,而是要使伦理和政治观念重新获得它们的现实能动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研究共情对当代青年网络利他行为的影响以及宽恕在两者之间是否存在中介作用。方法:采用中文版人际反应指针量表,Hearland宽恕量表与网络利他行为量表对461名青年展开问卷调查。结果:青年宽恕、共情以及网络利他行为之间两两显著正相关;青年的共情和宽恕水平都对网络利他行为有正向预测作用,且宽恕在共情与网络利他行为中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共情能直接影响网络利他行为,也能通过影响宽恕而间接影响网络利他行为;宽恕在共情对网络利他行为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7.
历史的解蔽与现代性的确证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一方面,现代性是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个历史维度的相互指涉下实现确证的,现代性能够通过"现在"与"过去"的对比来确证自身的进步性与困境,通过"未来"对"现在"的指引来确证自身的发展性与建构.而历史也对现代性存在否证的情况.另一方面,只有进入现代社会,在现代性的指引下,历史对人类而言才呈现出一种解蔽的过程与状态,人类才能自觉地通过现实实践活动深刻认识并进一步创造历史.而现代性也对历史存在遮蔽的情况.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从人的现实实践活动出发,通过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资本逻辑,一方面阐释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本质、基础、规律,另一方面剖析了现代性的根源、困境、走向.历史唯物主义深刻揭示了历史与现代性之间的辩证与纠缠关系以及矛盾与困境,并为上述矛盾困境的破解提供了思想道路.  相似文献   

8.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宽恕心理日益受到我国研究者的关注?文章对宽恕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对我国大学生宽恕心理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与分析,提出了医学生宽恕心理研究的一些不足和相应的研究展望,初步探讨了宽恕教育对医学生身心健康的价值,并提出对医学生进行宽恕教育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对宽恕心理的研究日益受到关注。为了强调宽恕作为积极心理学中的重要概念,在人们面对社会冲突情景中能够起到的积极作用,文章在梳理人际宽恕、自我宽恕和寻求宽恕等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广义的、整合的宽恕概念,澄清了宽恕心理的主要误区,总结了有关宽恕影响因素、与健康关系及相关干预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相应的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10.
相关研究表明,总体宽恕状态(FAS)与消极情绪和创伤性体验显著负相关;服从权威宽恕动机与积极情绪状态呈显著负相关;关爱情怀宽恕动机与创伤体验呈显著负相关。回归分析发现,服从权威的宽恕动机对积极情绪产生负性的显著影响,情绪利益的宽恕动机对创伤体验产生正性显著影响,而关爱情怀的宽恕动机对创伤体验产生负性显著影响。结论:服从权威等低级的宽恕动机增加负性情绪和减少正性情绪;关爱情怀等高级的宽恕动机减少负性情绪。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现实性哲学,把艺术的存在仅仅理解为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与这一哲学对现实的革命批判精神是相悖的.艺术生产作为自由的精神生产,是出于人类确证自身、发展自身的需要,科学的认知活动在其中只居手段地位而不是目的性体现.艺术只有以能在的方式存在,对现实进行超越,才能与人的存在方式相适应,具有重大的人性意义,才有存在价值.这是马克思艺术美学思想的精髓,是我们今天研究艺术问题不能忽视的指导原则.  相似文献   

12.
赦免的本质就是形态各异的赦免内含的共同基本特质,传统的赦免本质学说主要有恩典说、正义说、慈悲说、多元说和模糊说。赦免的本质应是宽恕,宽恕就是对伤害放弃报复的一种反应。作为一种制度化的宽恕,赦免的本质问题与赦免制度的功利性价值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问题。无论出于何种目的实行赦免、赦免在实际上达到什么效果,都不影响赦免的宽恕本质。  相似文献   

13.
愧疚:德国人对二战的反思苏惠民当德国总理维利·勃兰特跪在华沙起义死难者纪念碑前,请求波兰人民宽恕时,世界为之瞩目。战争,以人类的流血拉开帷幕,又以人类的创伤而落下帷幕。这一拉一落,带给人类绵绵无期的反思。人们,应该警惕法西斯!凡是研究二战后德国发展的...  相似文献   

14.
数字“五”体现了人类与许多事物完美存在方式及宇宙空间方位对立统一的结构律,诸多客观实体及人类活动方式的集合律,人类生命与许多事物运动变化的节律,同时体现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及相关物象的结构律、集合律与节律。由此,“五”在古人心目中产生某种审美价值取向和神秘崇高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寻求宽恕(forgiveness-seeking/seeking forgiveness)是冒犯者主动寻求受害者宽恕自己的过程,文章主要对寻求宽恕及其相关概念进行讨论,对寻求宽恕的维度、相关影响因素进行梳理,同时发现,寻求宽恕在减少继发性人际冲突,减少冒犯者与受害者双方的负面情绪方面有显著效果,提出寻求宽恕研究相应的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16.
张亚波 《金陵瞭望》2009,(26):76-77
一、宽恕制度的概念 宽恕制度,其常见的称谓又有赦免制度、宽免制度、宽恕政策等。对其定义,国内学者们主要存在以下几种见解:宽恕制度是指参与卡特尔的公司或有关个人如果主动向反垄断主管机关揭发卡特尔,或者在反垄断主管机关调查过程中进行合作并提供有关证据材料,则可以获得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的处理。赦免制度指如果参加卡特尔的公司第一个向政府揭发卡特尔,那么该公司可免除刑事责任。从各国规定来看,  相似文献   

17.
了解农村幼儿教师宽恕行为的现状及其对职业幸福感的影响,为提升农村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提供理论与实证依据。采用《宽恕行为》量表和《职业幸福感》量表对235名农村幼儿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幼儿教师自我宽恕处于中等水平;宽恕他人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职业幸福感中得分最高为职业高尚感,得分最低为社会支持感;差异检验结果发现:已婚幼儿教师的自我宽恕得分显著高于未婚教师;方差分析结果发现,在职业幸福感得分上,中专学历幼儿教师显著高于大专、本科;在自我宽恕得分上,本科显著高于大中专;相关分析结果发现宽恕与职业幸福感呈正相关;进一步回归分析发现,宽恕他人对职业幸福感及其各维度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自我宽恕能正向预测情感幸福感。  相似文献   

18.
宽恕制度是反垄断法公共实施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其基本要素在于对主动与公共实施机构合作的垄断违法行为主体在满足一定条件时授予某种形式的宽恕。在美国反垄断法公共实施实践中,公司宽恕政策与个人宽恕政策,宽恕升级和处罚升级制度,以及传统的辩诉交易制度联系在一起,构成了一个相互衔接、共同作用的整套制度体系,成为实施机构开展工作极为有力的博弈武器,极大地实现了反垄断法公共实施制度在最佳威慑效用方面的价值。参考美国宽恕制度的立法和司法经验,在我国反垄断法领域以具有普遍适用效力的法律或者行政法规的方式健全与完善宽恕制度的具体规则设计,同时相应调整我国公共实施制度其他组成部分的有关规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科学确证的假说-演绎模型与贝叶斯确证模型分别体现了定性确证与定量确证的内涵,然而科学确证是一个在纵横方向都具备复杂内涵的问题,两种模型均没克服因确证本身的复杂性与非单调性所带来的一些难题.为此,将贝叶斯网络方法运用到确证理论的建构中,通过图论与贝叶斯确证理论的结合开拓确证理论研究的新进路,并构建贝叶斯确证网络的简单模型.同时,从模型的定义、结构建模、推理等方面阐述贝叶斯确证网络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20.
奥尼尔和曹禺的戏剧创作几乎都弥漫着"家的主题",可以说他们的作品大多书写家庭的悲剧。两位剧作家在剧中都内隐着一种自我救赎精神。他们希望通过忏悔、圣爱和宽恕、出走的方式获得家庭的自我拯救。奥尼尔和曹禺通过自身的生命体现,对人类命运和前途执着探索,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他们对人性和现代人精神危机的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