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育教学质量的根在文化,魂在教师。教育教学质量的保障,于教师而言,意味着教之道与师之责内外兼修;于整个教学而言,意味着以大爱铸就师魂,在尊重差异、反思批判和交流互动的基础上,促成教师的专业成长与自我实现,这也是再生性质量观所倡导的教学双方同步共赢理念的体现。?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 ,阐述了教师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 ,从“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教之以严、导之以行、授之以渔、示之以范”六个方面 ,探讨了师者育人之道。  相似文献   

3.
师者之境界     
教师是对社会上从事教育职业的人的称呼。不称从事教的人为教者或教民,而在教后面置“师”字称为“教师”,以与普通的“人”或“民”区分开,是整个社会对教者特意的、专属的尊称。“师道尊严”与“王道尊严”和“父道尊严”并列为三大尊严,而“师道尊严”的产生并不具有先天的社会条件,而是建立在“师者”具有知识丰富、精神高贵、智慧宽广深厚和风范优雅适度的前提下。同样作为师者,存在着教学能力上的层次之分,由低到高可以形象地划分为东西境界、房子境界、院子境界、田野境界、正反境界等五个层次。师者应该在做人、认识、教育三方面提高自己,以使自己的教学能力尽量地上升到高层次的境界,以对得起“师”的尊称。  相似文献   

4.
从总体上来说,道家、医家都以天人合一为基本哲学思路。但以《内经》为元典的传统医学中的天人合一是合于天、人的共同运作规律,即医学之道主要是生命之道,也是气之道,这为王充等唯物主义的元气论哲学提供了思想基础和理论依据。医家之境主要是生命气化之境,属认识论之本质、规律之境,属于系统论整体之界,即超越局部结构之和功能之界。显然,它不是一个静止的存在,而是处于永无止境的变化之中,即生命的绵延。  相似文献   

5.
"道势"关系即道统与政统、教与治、德与位以及吏与师之间的对立、统一。以孔、孟、荀为代表的先秦儒家作为中华文化主体———儒学的开创者,在春秋战国时期"道势"关系离合、消长的曲折情势下,如影随形地、创造性地提出一系列富有时代精神的君臣论,为秦汉以后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整体构建和完善奠定了不可或缺的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6.
"双师型"教师要兼备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过硬的专业实践能力,这是"双师型"教师的应有之义.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培养出高技术人才的保障,也是促进生产和教育一体化的重要出发点."产教融合"是产业体系与教育体系相结合形成的有机整体,从"产教融合"的角度看,当前双师建设存在诸多问题,例如:缺乏统一的认证标准,教师管理制度不健全;教师实践平台不完善,教师培训体系不健全;教师绩效考评形式化,缺乏"双师"激励机制等,要解决这些困境需要从以下方面入手:制定教师准入标准,改革师资管理制度;建立"校企共同体",创建教师实践平台;建立教师考核方案,探索教师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7.
禅:生命之境和最高审美之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南宗禅看来 ,“禅”既是修行 ,又是得道 ,既是手段 ,又是目的 ,既是方法又是本体 ,既是定又是慧。也就是说 ,定与慧是一体的 ,佛本是心 ,心本是佛 ,只要保持“平常心” ,就能进入“禅”境 ,以豁然晓悟 ,自识本心 ,万法尽通 ,全面、整体地体悟到宇宙和人生的真谛 ,达到自我生命与最高生命存在相融合一的“慧”境 ,即“禅”境。在此境界中 ,“禅”是定慧的圆融浑一。故就禅宗美学而言 ,则禅是生命之美的集中体现 ,为美的生命本原 ,既是审美体验的过程和途径 ,又是通过这种审美体验以获得的对生命本旨的顿悟以及由此达到的生命之境和最高审美之境  相似文献   

8.
鲁迅在《社戏》中,发掘了人性的纯真与善良,尤其是赞美了儿童心灵的高洁与美好。无论是从艺术还是叙事,《社戏》使我们感受到了一股静谧的真善美之境。《社戏》的真善美之境,是以求真为基础向善的行进;而美则是它达到善的路径。《社戏》的叙述之真、风景之美、人物之善,使作品达到了真善美之境。在这种童年回忆的真善美之境中,《社戏》既成了鲁迅永恒的精神家园,也成了读者灵魂的栖息之地。  相似文献   

9.
柏拉图和朱熹都是世界文化史上弃诗从道的哲学巨人,柏拉图批判荷马接续“诗哲之争”;朱熹批评苏轼则终结“文道之争”.诗哲争强调诗哲二分,哲学超越诗歌;文道争主张以道为本、文与道合.两者对诗文的批评都包容着对诗文最深刻的认识,柏拉图对真理的强调是他批判诗歌不“真”的根据,朱熹哲学的道本论特征是他强调诗本性情之“正”的前提.强调“真”与凸显“正”是柏拉图诗学与朱熹诗学的差异所在.  相似文献   

10.
魏晋士人对于身体主体的审视,依然以"神契道境"为本,却已不舍形色容止,形色容止之美才是葆有清逸之境的确切落实。察其因由,形神表里符契的层次性身体构成是其隐在之底色,自《人物志》显其端倪,魏晋士人身体观承此底色,一转孟子践形论之德性身体诉求,再转两汉以形神骨相辨福寿贤愚之材质属性义。不同于庄子超越形神、妙契道境的自然身体观,魏晋士人贞认即形即神、清逸之气贯注的才性格调之体。以形色见神意,开出其身体美学之学理依托。  相似文献   

11.
关川道堂地处甘肃省定西县关川河流域的关川马家堡,该地清属安定县,今属会宁县。 关川道堂是中国伊斯兰教哲赫忍耶道统的发祥地,它在哲赫忍耶的发展历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曾在也门道堂求学回国的甘肃防州(今武都县)穆斯林马明心在循化传播伊斯兰教苏非派的哲赫忍耶教义,后来由于教争问题,官府判决将马明心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驱逐出境,马明心被逐后遂回榆中马坡,继而避居定西内关营、莫尼湾,最后定居定西关川马家堡。此后,甘、青、宁及云南、山东、河北等地的好道之士,千里来访,名人学士亦来论道。于是该地成为哲赫忍耶学派的传教基地。教徒又称哲赫忍耶为关川门宦,称马明心为关川日则子(尊贵之意)。马明心成为哲赫忍耶的道祖。根据  相似文献   

12.
技与道的关系是庄子哲学尤其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庄子的道既是本体论、认识论,又是方法论、实践论。庄子的认识论和实践论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庄子的技不同于以动力机械为特征的现代技术。而是更多地与艺相通,与个体心灵的创造性相关,能在超越层面上与道合一而游于自由之境。技低于道,但能载道,道又是技的出发点,亦是道的升华和飞跃,技与道是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的。通过出神入化、得心应手的技艺操作所达到的技道合一的境界实际上就是一种审美的自由境界.而美也因此成为实践活动的自由形式。  相似文献   

13.
<正> 古人说得好,“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重道尊师,是我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光荣美德,学习和借鉴老辈书家的宝贵经验和优秀品质,是我们这一代人继承传统开创未来的最好说明。卫俊秀先生的书品高,为人好,一向受到人们的爱戴和敬仰,可说是:“家”字不自封,自然有书名;老来不寂寞,人人争相敬。先生从七八年平反后,常多穿梭于陕晋之间,传道授业,堪称是桃李满三晋,桃李溢三秦。先生每逢来并,总是老友新朋聚于身旁,叙旧聊天,答疑解难,谈笑生风,畅舒情怀,吾多置身于此,往往激动不已。又有索书求字者,多也有求必应,故得一字者必视之为宝,传走相告。我认为,人,先“生”为师,不为师,以人为师,方为师。卫先生处处与人为善,自然为人之师。有其治学谨严,文质杉杉,为人师之一美;受屈辱,气不馁、为人师之二美;书品高,人品更高,为人师之三美;观于古,止于今,为人师之四美;书之于法,继往开来,为人师之五美;教诲后学,润物无声,为人师之六美。先生集之于身,必光于后。  相似文献   

14.
高校师生道德审美的和谐互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应重视注入审美要素,强调道德的美学品格,通过持之以恒的师生和谐互动,发掘道德之美,在学生中形成以德为美、以德为荣的良好道德氛围.高校师生道德审美和谐互动有其特定的内涵与作用.高校师生道德审美和谐互动应该坚持道德为主、审美为辅;双向互动、相与促进;自主、和谐、发展;以情感人、以境动人;道德熏陶、艺术感染;审美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统一的基本原则.实现高校师生道德审美和谐互动的途径有如下几点:更新教育理念,注重环境建设,发掘教师之美,贴近学生实际.  相似文献   

15.
倪瓒题画诗具有冲淡之美,这种冲淡之美在他的题画诗里表现在诗人对“无我之境”的塑造,诗人对自身宁静的心灵、闲适的心态的描摹和诗歌意象的选择上。形成这种冲淡之美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与其自身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以及受佛教、道家文化的影响;二是社会文化心理与文人心态对诗人创作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中国之美字,起源于上古仪式,是羊饰之人、羊肉祭品、盛肉礼器、行礼过程的统一。在中国的整合性思维下,形成了中国美字整合性特点,也由此,中国之美不能仅凭自身就升到文化的高度,而只与善相连,与道相通,才显出巨大的光辉。西方由区分型而来,在美字上,最要体现为具体之美、抽象之美与美、美感的区分。从而构成了西方美学之美升上了美的理式,以及在真善美区分上,美具有自身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教师是人类文明知识的传播者,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神圣使命和职责。高校的哲学社 会科学教师,要充分领会和落实哲学社会科学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 服务社会的功能和作用,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握好教书育人的根本之点,坚持知行统一、教 书育人,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  相似文献   

18.
公文的受命性要求作者撰写时要自觉进入“无我之境” ;公文强烈的主观性和鲜明的倾向性 ,要求作者写作时进入“有我之境”。公文写作必须处理好“无我”与“有我”的关系并使之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9.
所谓师道,即为师之道. 师风与师德,即为师之风范与品德,是为师之道的外化与内成.本文认为,厚积而薄发的业务素质,敬业而执着的品格素质,庄重而热情的性格素质,敬而不畏的情谊,严而不迫的技巧,诲人不倦的境界,组成了师德与师风即为师之道的基本内涵.  相似文献   

20.
在60多年的从教生涯中,徐仲林先生一方面以言传身教的方式体现了立德树人是教师本职所在、扎实学问是教师立身之根、教书育人是教师为师之本、理想信念是教师修身之本、以身作则是教师育人之道、仁爱之心是教师处世之本、道德情操是教师成事之基等高尚的师德和优良的师风,另一方面还以躬耕求实的方式诠释了“经师”与“人师”融合统一、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立己与达人相辅相成等卓越的教学智慧。这些优秀品质和教学智慧共同构成了徐仲林先生独特的精神风貌,展现出时代“大先生”之风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