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西哲学不同的文化背景、各自复杂的体系和丰富的内涵决定了对其进行全面的比较是非常困难的.20世纪的语言哲学突破了传统哲学的语言工具论,把语言当做存在的建构性力量,因此,通过对西方语言哲学的代表之一海德格尔的语言本体论和在某种程度上与其具有相似性的道家哲学思想进行深刻分析,可以为中西哲学的比较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认识维度。 相似文献
2.
本体论研究的语言转向——以分析哲学为进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庆熊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分析哲学揭示了本体论和语言之间的紧密关系,我们能把什么当作存在的与我们在生活形式中对语言的使用有关。笼罩在有关存在之为存在的传统学说上的层层迷雾被罗素、维特根斯坦、斯特劳逊、蒯因等分析哲学家逐渐驱散,本文回顾他们在这一问题上的研究途径和贡献。 相似文献
3.
哲学语言与日常语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博辉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5,(3)
日常语言和哲学语言既相联系,又相对立。对于哲学语言的研究应以日常语言的研究为起点。通过考察,确立日常语言的特性和地位,从而揭示出哲学语言的特性和地位,为哲学语言的研究和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梁中贤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3-5
本文阐述了西方哲学的语言研究为现代语言学奠定了理论基础.语言学的独立及其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哲学的语言研究,哲学的语言研究成果反过来又推动了语言学的发展.语言是哲学、语言掌、语言哲学研究的共同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语言哲学的后现代趋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殷杰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3(3):10-15
该文通过简要叙述语言哲学的历史发展和研究近况,揭示了在后现代主义运动影响下,语言哲学发生了朝向后现代性生长的趋向,而指称理论、真理理论和心理意向论研究范式的变换,生动具体地展示了这种演变的特征和意义,对于总结语言哲学在20世纪发展的路径和把握未来的走向,具有重要的认识作用和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6.
语言学视域中的哲学问题——谈后语言哲学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瑾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3(4):117-120
在国内部分学者的努力下,西方语言哲学在国内语言学研究中已经建立了一定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探索后语言哲学的方向和发展等问题,正成为国内语言学界研究语言哲学的一个新的增长点。"从语言学涉入哲学"这一思路对语言学研究方向注入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吴刚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1):113-117
本文是从语言和语言学研究的角度对当代英美语言哲学的批判性认识和思考。对语言意义 和指称的研究不应该成为哲学研究的主题;传统意义上的哲学仍然是具体科学研究的思想和方法 基础;语言并不能等同于思维和存在;语言哲学家的语言研究缺少对自然语言的全面认识和理 解,干扰了人们对语言的科学研究。 相似文献
8.
魏博辉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6(2):54-59
没有语言的生成就没有哲学的产生,哲学语言和哲学思维都各具特性,哲学所运用的是超越经验的"纯概念",哲学概念是哲学思维的开端.哲学概念的建构引导着哲学思维的前行.哲学这样一种"纯思"的思维形式受到了哲学语言的充分规范和导向. 相似文献
9.
陈男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4(4):74-77
数字行话隐秘晦涩,但以往对其的研究主要局限它们的构造或作用上,鲜有探究其认知根源的。本文旨在自主—依存的框架内,试图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探究数字行话的生成和理解。研究证实无论是数字行话的生成还是理解,都以人的概念化为前提,符合一般的认知规律。隐晦的数字行话的生成是正常的数字表述经过一次或多次推衍的结果;而对他们的理解则是从那些看似和数字含义无关的表达出发,经过一次或多次回溯到常规的数字表述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魏义霞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3(5):48-53
哲学与语言的密切关系在中西方哲学中具有不同的表现:在西方哲学中,古代的本体论中心、近代的认识论中心以及现代的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对垒均未对语言予以特别关注,到了现当代哲学转向才开始关注语言问题,致使语言成为“显学”.在中国哲学中,早在初始阶段——先秦时期,语言就引起了诸子百家的特别关注,先秦语言哲学极其发达,汉代董仲舒的“深察名号”和魏晋玄学的言意之辨是对先秦哲学的继承,也是中国语言哲学的余音。因为南北朝之后直到近代,语言淡出了哲学的视野。如果说先秦是语言哲学的辉煌期、魏晋是先秦的余音的话,那么,宋明时期直到近代,语占反而淡出了哲学的视线。中西哲学与语言的关系形成了强烈对比:中国是由盛至衰,西方是由隐而显。这种差异展示了中西两种哲学、两种文化不同的特质,也凸显了中国语言哲学的人文特征和伦理意蕴。 相似文献
11.
魏博辉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8(4):28-32
哲学思维的发展史是哲学语言不断创新的历史,是哲学概念、语词的内容与表达方 式不断更新的历史。哲学概念、范畴的发展水平在各个不同阶段上的提升,标志了哲学思 维的不断深化。哲学语言是哲学思维历史发展的\ 相似文献
12.
文章围绕着语法和语言哲学对话,从词类划分及活用和变体两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14.
袁文彬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1(1):11-15
沿着恩格斯的《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开辟的马克思主义语言哲学轨道,沃洛希诺夫的《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哲学》和詹明信的《语言的牢笼》成为马克思主义语言哲学承前启后的宝贵思想财产.沃洛希诺夫在批判了个人主观主义语言观和抽象客观主义语言观之后,提出了个人言语的对话理论;詹明信在批判了英美经验主义语言观和欧陆结构主义语言观之后,提出了辩证主义语言观,即在更高的层次上辩证地将两种语言观融合起来.马克思强调的是语言的"实践性",沃洛希诺夫突出的是语言的"对话性",詹明信凸显的是语言的"辩证性".马克思主义语言哲学的建立,为两种对立的语言哲学流派提供了融合、对话的可能,为我们重新审视英美经验主义语言学和欧陆先验语言学传统提供了超越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视角. 相似文献
15.
卢汉阳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4(4)
奥斯汀与维特根斯坦被归入日常语言学派的大传统,他们两人都注重语言批判,强调治疗型哲学,将批判的矛头指向逻辑实证主义,推动了20世纪哲学的语言转向.拟通过两人对语言和世界的关系——这一语言转向后哲学的重要问题——之阐述的比较研究来分析两人一些哲学思想的异同. 相似文献
16.
翁向华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4(2):134-136
语言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基本属性,其研究历来受到学界关注。以中西方学者的相关分析为研究背景,以辩证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从认识论的新角度,对语言模糊性的来源和存在理据进行哲学剖析,发现模糊性与生俱来,与明确性共生共存,相互转化,循环反复。 相似文献
17.
18.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
文章围绕着修辞和语言哲学 ,就修辞和修辞学的归属 ,修辞的定义 ,修辞是否贯彻语言生成的始终 ,语言里是否存在修辞的零形态 ,以及“修辞用多了成为语法”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澄清了一些观点 ,提出了一些新看法。 相似文献
19.
总的来说,英美语言哲学是大同小异,同中有异.从哲学渊源上看,英国哲学的传统是理想主义,而美国是实用主义;从哲学范式上看,英国哲学追求理论体系的完整性,而美国更注重实验、实效;从哲学方法上看,英国哲学讲究基础的建构,而美国更强调怀疑和解构.二者各有千秋各有所长,共同促进语言哲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魏博辉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1(1):139-144
科学语言和哲学语言都是理性符号形式,具有“理性相关性”,但它们又有着各自的语言符号系统,存在着科学语言的特殊性、精确性、普适性与哲学语言的普遍性、思辨性、个性化的差异。它们表达着各自的理论,揭示着不同等级、范围的世界图景。通过对两种语言的比较与论证,可以更好地把握科学语言和哲学语言的特点及其关系,以及它们在科学与哲学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