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5 毫秒
1.
东方社会发展停滞论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西方工业革命以来,许多西方著名学者把同时期的东方社会的发展看作是停滞不前的,主要原因在于西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突飞猛进,催生了一种“进步”的观念,在这种观念下,东方社会被定调为“停滞”。受此论调影响,马克思也认定东方社会发展长期处于停滞状态,并更深刻地分析了其原因。其实,东方社会的发展从来就没有真正停滞过。  相似文献   

2.
正一、前言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在18世纪工业革命之前,有一千多年的时间,中国文化的成就处于世界顶峰①。工业革命以后,西方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经济发展一日千里,中国的经济和国际地位急剧下滑,到了19世纪中叶后,当亚非拉许多地方成为西方强权的殖民地或是势力范围时,中国也变成为一个贫穷、落后、割地、赔款、任人宰割的半殖民地国家②。一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各地民族主义风起云涌,民族自决之声此起彼伏,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终于迎来摆脱殖民统治,独  相似文献   

3.
自古以来,西方妇女的权利与地位明显优于东方妇女。西文妇女在财产权、继承权、婚姻自主权与一夫一妻制方面与东方妇女的差异表现得非常明显,在古代东方,妇女不过就是男人的家庭奴隶。东西方妇女在权利和地位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日本明治维新和泰国拉马五世改革是近代东方改革大潮中唯有的两次成功改革。在诸多改革失败中为什么日泰两国改革能够获得成功?要研究这一问题,有必要回颐一下近代东方改革大潮时期东西方的基本历史情况。众所周知,19世纪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法、美、德、俄等紧步英国后尘相继开始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开展,新技术新设备的发明应用,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巨大的生产力,工业  相似文献   

5.
后殖民主义批评家在运用他们的文本观分析文学作品时,发现在东西方之间关系的表述上,存在一种别有意味的性别隐喻,这种隐喻的显在特征就是以男子的形象来喻示西方的主体地位,以女子的形象来喻示东方的从属、边缘性的地位,作者在赋予文本中的人物以身份时,表现出一种有意的或者无意的性别歧视和种族歧视,并通过东方女子对西方男子的无条件顺从预示西方对东方的占有和文化侵略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6.
近代中日“开国”的历史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国”是地理大发现、西势东侵和工业革命以来东方国家历史上一个特定的历史概念,意指一个国家放弃锁国闭关政策,实现对外开放的历史进程。从历史上看,19世纪中叶中国和日本的“开国”,是东方世界中较具典型意义的,其中,东方文明古国中国的“开国”是被动的,在西方列强的攻击下沦为半殖民地,而“远东孤儿”日本面对西方列强的外压,则以灵巧、现实的态度,成功地实现了开国,走上了独立发展的资本主义道路。可见,近代中日两国不同的历史命运与其“开国”进程有着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7.
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已经到来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引起了世界分工体系的新变化,从产业间分工和产业内分工向产品内分工转变已经成为各国调整其生产模式所面临的主要趋势,技术创新是各国实现传统优势转变以及提升价值链上所处位置的必要条件。在对第三次工业革命背景下世界分工体系所发生的四大变化分析的基础上,对中国当下面临的世界分工体系调整中的机遇和优势进行分析,认为在国际分工体系调整背景下中国经济增长要实现长足的进步,必须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实现国内分工与世界分工的协调,并在世界分工体系中占据有利地位。在世界分工体系调整背景下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路径是进一步建立健全综合竞争优势,逐步提升在国际产业价值链中的地位,通过供给侧结构改革加快培育新优势,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并进一步创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8.
当东方精神与西方精神成为人类共同支柱的时候,精神领头羊的地位才能真正决定中国的大国地位.当今世界正发生着巨大变革,文化思想在国际关系中的价值日益明显.大国都要学会通过新的权力资源,即软实力,来实现其目标:增进相互依存、参与国际体系、共享人类文化.汉字文化圈秉有不同于西方文化的感悟和精神气质,"发现东方"是一种理念,是请西方人看看"差异性文化".并尊重差异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文化输出"是"发现东方"的最重要的部分,是其理论精神的具体实践路径.发现东方与文化输出的重要维度是思想创新.这是当代中国一个前沿学术问题,也是我们重释传统中国思想经典的现实需求与内在动力,所以要提倡学者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批判当代中国流行的"文化失败主义".中国当代的许多问题,根源在于文化断裂和断层,因此"大文化眼光"至关重要."文化输出"应该与"文化创新"并行.超越这种前现代-现代-后现代的线性时间逻辑,坚持整体体系创新逻辑.  相似文献   

9.
赛珍珠的成功与当时适逢的国际环境密不可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西方对东方的新认识:赛珍珠的作品使得中国成为西方的关注焦点之一,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自19世纪以来西方对中国的反面印象,在西方塑造了中国的新形象和对中国的友好感情;二是国际时局的新变化:世界各个角落都遍布着战争迫近的紧张气氛,当时中国刚刚进入全面抗战,举世瞩目,美国经济大萧条的影响尚未完全消除,因此其作品在西方读者中引起强烈的共鸣。  相似文献   

10.
西方中心论的后现代解构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后殖民主义将后现代主义理论运用于对东西方关系的解释,将西方的东方学的实质归结为东方主义,其核心理念是西方中心论。作为西方关于东方的话语系统,东方主义是一种以西方为中心的权力认识论,是西方试图控制东方的一种思维模式,其中浸透着强烈的西方中心论和文化帝国主义倾向,其宗旨是为西方对东方的殖民扩张和控制进行合理性论证。  相似文献   

11.
现代化是自工业革命以来,由市场机制推动的科学技术成果社会化应用所引发的生产方式的持续变革,以及由这种变革所形成的特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模式、行为模式、社会结构等的统一体,市场机制加科学技术就是现代化的内在动力机制。工业革命前英国开启现代化的事实则具体证明了这一机制的存在及其作用。英国在工业革命前便形成了市场经济,在市场机制的推动下,新技术成为英国在工业革命前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市场机制与科学技术融合产生了强大的内在动力,推动英国实现了现代化。  相似文献   

12.
论英国农业革命对工业革命的孕育和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英国农业革命与工业革命的关系,学术界早已进行过大量探讨,但对农业革命在工业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尚认识不足。笔者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从四个方面论述英国农业革命对工业革命的孕育和贡献。  相似文献   

13.
近代科学技术与民族棉纺织业私人资本结合是东方型产业革命兴起的直接导因.洋务运动使近代中国具备了产业革命兴起的可能性;但由于晚清政府不能代表当时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造成近代中国棉纺织业的发展走的是一条技术与资本相分离的道路,致使近代中国产业革命被窒息.  相似文献   

14.
发生在18世纪中叶的英国工业革命,是英国历史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到19世纪40年代工业革命完成后,英国成为“世界工厂”,成为世界最强大的国家。本文主要从英国工业革命发生的原因、过程,以及工业革命的社会后果等方面进行述评。  相似文献   

15.
论英国圈地运动与工业革命的劳动力来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史学界长期以来一直视英国圈地运动为工业革命的重要前提,圈地运动把大批农民赶出土地,使之成为工业革命的劳动力后备大军。但事实上,圈地运动与工业革命在劳动力供应上并无严密的因果关系。圈地运动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对农民所造成的影响是不同的,圈地为工业提供自由劳动力的作用是有限的,因而,圈地并未给工业革命提供主要的劳动力来源。工业革命的劳动力主要来源于人口的自然增长,而由圈地运动所产生的劳动力只是英国工业革命劳动力的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16.
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童工劳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工业革命使童工劳动的范围和性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英国工业革命中使用童工劳动不是某一行业、某一资本家的个别现象,而是一种普遍的现象.使用童工劳动是因为机器的使用简化了劳动工序,以及劳动力缺乏,更重要的则是童工廉价.过度使用童工使童工身心受到摧残,于是出现了一个旨在保护儿童的立法运动,这些法令虽然没有从根本上禁绝童工劳动,但在保护儿童方面却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英国工业化的进程不仅是一场经济变革,也是一场文化重构和社会性别化的过程,劳动的社会性别分工成为文化重构的中心问题。劳动按性别分工的形式的演变不仅承袭了社会性别化的历史传统,也受到工业化的多样性特征、劳动的重新分工、阶级意识和阶级斗争等因素的进一步影响。从社会性别的视角认知工业化进程有助于我们深化理解妇女的社会地位和贡献,理解工业革命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18.
阿诺德·汤因比是19世纪英国杰出的历史学家。通过对英国工业革命的研究,他不仅开创了一个历史学新领域,而且更合理地诠释了工业革命的内涵。汤因比的有关经济思想主要包括三方面:对自由理论提出了修正,认为只有保证所有入的自由才能促进全社会的福利;将圈地视为英国现代农业进步的前提,并认可个人所有权的建立是文明社会发展的趋势;从理论和事实上批判了古典经济学的工资理论,同时也得出了工业革命中工人的生活水平不断改善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追述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 ,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有自己独特的社会分层结构 ,以与整个社会的经济形态相对应和相适应。西方社会自近代发生产业革命以后 ,劳动者的层次结构伴随着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完成了从“属性模式”向“业绩模式”的转变。劳动者层次结构的变化 ,反过来巩固了产业革命的成果 ,推动产业革命进一步深入 ,推动了社会文化进步。对这一历史过程分析 ,可以看到 ,劳动者层次结构由传统的固定僵化模式向现代的非固定的灵活模式转变 ,从“属性模式”向“业绩模式”的转变 ,成为人类社会步入现代社会的标志。我国目前也只有根本上实现这种模式的转变 ,才能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国际高等工程教育的比较分析及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世界高等工程教育(或工程师教育)起源于工业革命时期的法国。法国的工程师教育从一开始就定义为决定国家竞争力的精英教育。法国把高等院校分为传播科学技术知识和科学精神的大学,培养职业精英的高等职业学院和培养技术工人的专科学校。美国的早期高等工程教育按英国教育体制建立,后引进了法国教育体制,也受美国教育平等思想的影响。近十几年来,我国对高等工程教育进行了大胆改革,高等工程教育正在逐步纳入国际化轨道。比较几种不同教育体制下的课程设置表明,我国工程教育仍需在实践环节、科学技术前沿的了解与掌握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和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