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法治的人文关怀,是指在法的制定和法的实施的过程中对人权的充分而全面有效的法治保障.我国社会主义法治与人文关怀的关心人的生存与发展本质是一致的,这种人文关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特征和力量源泉.注重人文关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人文关怀是马克思主义社会治理的核心理念之一.在法治中强化人文精神的内涵,有助于理想的、科学的法治人格的确立.我国应当积极探索强化社会主义法治人文关怀的途径和方式.  相似文献   

2.
当前社会信任危机问题与信任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当前的社会信任度存在持续发展的障碍.产生不信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文化传统欠缺法治精神;宗法伦理从无原则的孝推出无原则的义,进而推出无原则的信;市场经济体制构建过程中缺乏相应的人文构建,传统中国社会共同体的变迁等.当前,社会范围内广泛存在的信任危机已经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必须从制度建设、人文关怀、法治基础等方面入手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3.
人文关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是一种理念的体现,要求以人为本,同时更是对人的精神和人性的重视,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体现人文关怀是一项由简单向复杂发展,从表层向深层推进的工作。从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理念维度入手,结合当前人文关怀诉求与现实道德追求的现状,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提出合理的结果维度,以期对新时期加强和完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4.
法治表现为制度,但内在于精神。在法治构建中,人并非作为法的对立面而存在,人永远是法治的目的,法治表现着独特的人性立场,表达着对人的基本价值、人的生存意义、人格尊严的人文关怀,在加快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我们要注重弘扬法治的人文精神,这也是法治建设中贯彻"以人为本"要求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5.
李南 《理论界》2008,(1):170-171
人文关怀在新闻报道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试以肯定我国近年来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逐渐浓厚为出发点,总结人文关怀在新闻传播中存在的误区,旨在帮助媒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人文关怀有更理性的定位和更准确的把握。  相似文献   

6.
一、“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人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跨越世纪的发展,要求我们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治国家,这是一个尚未完全展开的改革话题。中国法制改革的近期思路和体制设计已经比较明确,但法治国家的远景问题,即使目标正在逐步清晰,至少在体制上轮廓尚不明朗。从邓小平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设想和原则精神看,中国民主法制改革的体制目标是双重性的,在体制…  相似文献   

7.
梁漱溟的法治思想是籍由如何使西式的法制法意与中国的人生人心相沟通基础上产生的,其宗旨是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内涵,建立一种符合国人人心和人生的法治文化。随着国民构建和谐社会意识的日渐强烈,法的人文关怀呼声愈来愈响,梁漱溟法治思想的现代性日渐彰显。全球化语境下,中国面临的任务是重塑法的灵魂,使法律同道德精神一起成为全社会的价值观念,最终使中国融入世界性现代文明体系。为此须跳出法治思想的常规概念及通行逻辑,将梁漱溟法治思虑中隐含的人文关怀精神重新置入当代世界文化视野中予以再分析,从而探索出一条既符合国情又能与国际接轨的法治新路径。  相似文献   

8.
在社会主义法治环境中,民主与法治促使权利意识觉醒,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再是听任宰割的诉讼客体,公诉活动要体现出更多的人文关怀,公诉人性化则使人道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下公诉观的内在禀赋。公诉人性化有其独特的内在要求:个别化原则,非刑罚处理,诉讼外心理抚慰。  相似文献   

9.
法治思想是哈耶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丰富、影响深远。在著作《通往奴役之路》中,哈耶克初步阐述了法治思想,剖析了法治与自由、政府之间的相互关系。我们应当对哈耶克的法治思想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评价,同时,也应当借鉴哈耶克法治思想的合理成分努力推进我国的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10.
人文关怀是贯穿马克思主义学说体系的重要思想路线。当今国人的精神处境和社会发展的现实状况强烈呼唤贴近实际的人文关怀,唯有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坚持以人为本、切实解决民生问题;关注大众的心灵世界、不断满足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正视大众的差异性,采用科学合理的理论宣传方式,是人文关怀视域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现实策略。  相似文献   

11.
社区矫正是一种法治文化的实践表现形态,是蕴涵人道主义(人文关怀)、个别主义(特殊对待)、经济主义(资源整合)、价值回归(再社会化)等法治理念的司法和社会教育制度.随着中国法治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建构和完善社区矫正制度成为法治面向未来发展的研究主题之一.文章尝试将社区矫正制度完善研究置于协同创新的视野下,协同与整合多种因素与力量,创新矫正理念、矫正目标、矫正内容、矫正方式,加强矫正主体、矫正客体和矫正环境等方面协调配合,有效集成整合资源,以形成法治理论与法治实践高效协同的中国社区矫正模式.  相似文献   

12.
市民社会的培育是实现法治的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目标 ,这是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相适应的。市民社会是与市场经济密切联系的一个概念 ,是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下 ,社会成员在生产和交往中形成的社会组织形式。根据马克思的观点 ,市民社会制约和决定政治国家 ,是法产生的基础。现代法治的实现 ,必须以市民社会为基础。在我国 ,要积极推进法治的进程 ,就要积极加强市民社会的培育 ,促进市民社会的成长 ,以构建法治实现的社会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3.
将法治政府建设简单等同于推进依法行政、试图通过依法行政的"单兵独进"来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是我国法治政府建设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的重要原因。要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的进程、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2020年基本建成法治政府的战略构想,需要将法治政府建设放在法治中国建设的大背景中进行整体性思考和顶层设计,要以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基本方针为指导,建立健全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的体制机制;加强依法执政的制度建设,规范党组织的执政行为;完善立法体制和机制,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加快推进行政审判制度改革,强化司法监督功能;扩大公民的有效参与,优化依法行政的动力模式。  相似文献   

14.
于冲 《中州学刊》2012,(5):68-70
刑事法律的人伦精神,是指围绕犯罪与刑罚展开的刑事法律活动对法与人性的契合与统一的主观追求,体现了刑事法对人伦亲情和人性尊严的关爱。刑事法人伦精神作为我国法律传统中的精髓有着普适性和灵活性,在当今时代仍然具有可汲取的品性与价值。从合理彰显人伦精神的角度来看,中国刑事立法的未来走向必然是坚持法治与人文关怀的统一,实现法治现代化与中国传统人伦理念的完美契合。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法治的顺利推进,要求在刑事法治建设中重视尊重人权和司法理性,使人成为人,使现代刑事法律凸显人文精神。在此背景下,儒家“亲亲相隐”思想所表现出的人性、人道以及保障人权的光辉日益彰显,其蕴含的合理人文精神值得我们在现代刑事法治的构建过程中继承和吸收。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 ,实行法治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人民群众是我国法治的主体。我国法治化模式应该以市场经济为载体 ,以观念培育为重点。党和国家应该通过积极推进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 ,宣传法治社会的价值观念 ,制定权利本位的法律和进行制约权力为核心的制度创新 ,促进法治社会的早日实现  相似文献   

17.
在建设法治国家和推进政治文明的进程中,作为我国政治体制的有机组成部分和刑事诉讼程序的重要参与者的人民检察院的体制改革势在必行。当前检察制度中与宪政体制、诉讼构造以及国际刑事准则不相适应的矛盾和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应在宪政理念的指导下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检察制度。  相似文献   

18.
人文关怀视野中的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东 《南方论刊》2008,(4):39-41
本文从当下构建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法治社会都应具有的人文关怀精神入手,对我国施行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的现实依据和理论基础作了阐述,同时,以比较分析的方法提出被害人救助制度的基本定义。  相似文献   

19.
法治精神的培养已经成为我国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关键。我国的法治精神形成路径是自上而下政府推进的,所以政府在培养法治精神中居于重要地位。本文认为,政府本身应培养和树立法治精神,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为此,必须加强对领导干部和公职人员的法制宣传教育、改革干部选拔体制,健全权力监督和责任体系。  相似文献   

20.
陈凤芝 《学术论坛》2007,(5):154-157
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党的十五大提出的重要战略目标,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法治和道德有着共同的价值追求,法治之德应当充满人文关怀。文章从人学的角度对法治之德进行了理论解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