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代北京的满族妇女创作群体是研究清代北京文学不可忽视的一支重要力量。以其中的代表人物顾春为例,其在道德价值、女性意识上与同时代汉族女性精英既有共同点,又有本民族的特性。她的创作出色地反映了清代北京地域文化特色及满族贵胄生活。  相似文献   

2.
满族对北京的文化奉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京师是满族的聚居区,其地域文化受到满族民族文化多向度的影响。北京话,是经过满族依据本民族语言特点来重塑汉语北京方言的文化结晶;旗人作家们在创作中体现了京腔语言的风采神韵,开创了“京味儿”文学流派;满族在京剧和曲艺等北京传统表演艺术的形成与完善方面贡献良多;满族的习俗曾给予北京文化以熏染;而昔日满族人的性格气质,也在当下北京人的精神文化层面留有烙印。  相似文献   

3.
<正>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刘小萌研究员于2008年出版了《清代北京旗人社会》一书[1]。作者长年致力于清史、满族史研究,曾就清代北京旗人社会的相关问题发表了《清代北京内城居民的分布格局与变迁》(《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清代北京旗人舍地现象研究》(《清史研究》2003年第1期)、《碓房与旗人生计》(《清史论丛》2005年号)等十余篇论文。本书乃作者积多年之功的晚成大作。  相似文献   

4.
《社科纵横》2018,(3):106-108
本文概述了清代满族女文人创作成就,从满族女文人产生的基础、推动、保障及催化四个方面分析了她们在清代文坛彬彬之盛的原因,肯定了满族妇女在中国古代文学尤其少数民族文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5.
清代科举制度对满族文化发展的多元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杰 《学习与探索》2004,1(4):129-133
清代科举制度对满族文化发展的影响是多元的,尤其突出体现在不同历史时期与不同地域上。关外皇太极时期的开科取士,促进了辽东汉族的满化,推动了关外满族文化的发展。满族入关后与汉族一体使用汉文考试,是关内满族走向汉化的重要标志。而吉林、黑龙江地区由于长期禁止科举考试,则出现了长达200余年满族文化的繁荣。  相似文献   

6.
清代公案侠义小说的繁荣与清代北京曲艺业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清代公案侠义小说的繁荣与清代北京曲艺业的发展苗怀明清代公案侠义小说是清代中后期公案小说和侠义小说合流后所产生的一种新型小说,它产生于北京,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迅速传遍全国,风行海内,成为清末民初流行最广的一类小说。它的产生和繁荣是多种文化因素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宫廷侍奉、造办、纂修、教育、守卫、行政这六种机构及人员方面,对明清两朝的宫廷情况进行对比,总结清代宫廷的特点,探讨其原因及影响.认为:清代每日出入宫廷的人员,大部分是外部男性,太监数量比明代大减,盖与满族男女之防的旧俗不像汉族之森严有关;而每日都有较多官员入宫与皇帝办理政务,则是清帝对宫廷制度的重要改变,与满族皇帝勤政、吸取明代教训以维护满族主体统治有关.清代宫廷的这些变化,对清代政治也产生了某些值得肯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学问》2015,(6)
范家大院是吉林省一处保存基本完好的清代四合院民居。其中正房两侧的烟囱为典型的满族落地式烟囱,又称狗尾式烟囱,为研究清代满族地方文化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证据。  相似文献   

9.
《学问》2015,(2)
清代朝鲜使团前往燕京(北京)的行走路线,三分之二以上位于盛京(今辽宁)地区,停留的时间通常在40天左右,沿途经过、停留21个驿站。朝鲜使团人员与盛京本地人的文化交流,主要体现为三个层次:一是使团过夜的房主人,二是处于社会下层的普通文化人,三是知识渊博的地方进士。大量史实说明,中国与朝鲜半岛学者应将目光从北京转向盛京,从汉族名士转向满族学者,从高级官员转向下层民众,以推动清代中朝文化交流史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
北京满学会1994年学术年会综述北京满学会于1994年3月24日召开学术年会。北京地区学术界研究满族历史、文化、语言文字以及档案文献、历史文物的专家学者五十余人参加了会议。北京满学会这次学术年会的特点是,采取介绍研究心得,交换学术信息的自由发言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