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郭沫若前期文艺思想在功利和唯美之间徘徊的原因,众说纷纭。本文从道家文化和西方美学对郭沫若文学创作观的影响,从内因——气质性格和外因——时代、文化冲突等方面揭示了造成其内心痛苦的原困。  相似文献   

2.
沈从文的文学功利观反对文学的商业操作和政治操作的庸俗倾向,强调文学对于人的灵魂的教育功用.他所关注的焦点是创作规律和作品的艺术质量,这与其艺术人格相互映衬.  相似文献   

3.
从意气风发的文学青年到风光无限却寂寞惆怅的蹉跎老人,郭沫若的文学观始终处于运动变化中,从"人的文学"到"人民文学",文学观念所包孕的范围在逐渐缩小,作家创作才能趋于钝化,艺术生命亦渐萎顿。郭沫若所走的文学道路,从一个侧面折射出20世纪中国文学从胎动腹中到苦涩青春的曲折历程。  相似文献   

4.
产生于“五四”时期文化背景下的巴金作品的艺术功利观,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分为前后期,其内涵特征是各不相同的:前期体现在对于英雄悲剧人物的描写上;后期则表现在对于凡人悲剧形象的塑造中。巴金对艺术功利“善”的追求,也凸现了他的人格。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史上,社会政治功利观在文学功能中一直处于决定的主导的地位,造成功能地位的严重颠倒、错位和恶性膨胀。文学功能是由艺术(审美)功能、社会功能两大方面所组成,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和前提,后者必须在前者的制约下才可能发挥有效的影响和作用。政治功利观只是社会功能的一个构成元素,应当摆正位置,不可牺牲和挤压其它诸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6.
沫若情结与新文学浪漫主义的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新文学80余年浪漫主义的阶段性特征为背景,运用艺术文化学、符号学理论对郭沫若的文化心理进行深度探讨,认为“沫若情结”与新文学功利浪漫主义有着密切的联系,功利浪漫主义的存在是20世纪中国浪漫主义文学萎顿、消解的主要原因。本文开启了一条别具特色又引人深思的文学思潮研究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功利文学观”是学术界对梁启超前期激进文学思想的基本定位并得到广泛认同,然而对造成其“功利文学观”的思想根源的探究却颇为少见,而它正是国家主义。20世纪初期国家主义曾被梁启超作为救国良方而大力宣扬,其时间长达二十余年,其内容涉及中国社会的诸多领域,以至于国家主义成为梁氏一生中最为核心的思想。国家主义作为梁氏一生中最为核心的思想,对其文学实践影响巨大。事实上,梁启超对于国家主义的不同态度,直接影响其文学思想的价值取向,导致前后期文学思想呈现出截然异面的风貌。因此,国家主义成为深入解读梁氏前期激进文学思想亦或是后期文学思想转向的密匙。  相似文献   

8.
运用社会分析和比较方法,对晚清到"五四"时期文学观的衍变进行了勾勒,试图梳理这两个历史阶段文学观之间的渊源关系,凸显它们的不同特点、优长与局限,并为建构一种较为完善的文学观提供借鉴.晚清梁启超的启蒙功利文学观和王国维的超功利人本文学观分别开启了"五四"时期"为人生"和"为艺术"两种文学观,但这种影响却是曲折的、复杂的."五四"时期这两种文学观缺乏晚清两大文学观的纯粹性,它们各自都具有多种文学观交相为用、看似分裂实则互补的特点,因而共同地呈现出驳杂的风格.  相似文献   

9.
郭沫若早期诗学观中,文学的本质是“诗”,也就是“有节奏的情绪表现”,这对于理解他早期的历史剧来说,这是根本起点。本文正是试图在这样一个起点上对郭沫若早期的历史剧做一个全面的理解和诠释,以“情绪”的表现为目的来解析历史剧的题材、情节、人物和结构,以图对郭沫若的早期史剧做出较为切合艺术自律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建国后,担负政治要职的郭沫若在文学的道路上越走越窄,他的功利化、工具化的艺术主张也越来越趋向极端,这种在文学创作中高度体现政治第一、政治正确的政治性要求,导致了一种歌颂光明、拒绝灰色、反对悲剧的“欢乐颂”式的文学观。然而,郭沫若文学家的精神气质,又使得他内心渴求“本真”,厌恶“虚伪”,于是在私人世界里,郭沫若显得焦躁、懊恼和痛苦不堪。郭沫若的公众形象与私下形象的巨大反差正是政治家与文学家两种不同身份冲突的表现,而建国后的他正身陷在这政治与文学的漩涡中无法自救。  相似文献   

11.
郭沫若是“五四”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重要代表。本文在较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上,着重从郭沫若所提出的“艺术是我的表现”、文艺是“天才的自然流露”“没有所谓目的”、形式上应该“绝端自由,绝端自主”等三个方面分析了他的浪漫主义文学主张的复杂内涵和特色,并揭示了郭氏浪漫主义文学观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郭沫若是“五四”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重要代表。本文在较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上,着重从郭沫若所提出的“艺术是我的表现”、文艺是“天才的自然流露”“没有所谓目的”、形式上应该“绝端自由,绝端自主”等三个方面分析了他的浪漫主义文学主张的复杂内涵和特色,并揭示了郭氏浪漫主义文学观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郭沫若的文艺思想及其创作不同程度地有承于庄子。新时期以来,郭沫若的研究者在"郭沫若与庄子"文艺关系这一领域亦有可贵探索,其探索涉及的重点主要集中在泛神论、文艺的非功利观及文艺的"自然流露"说诸方面,这些也正是郭沫若融贯中西文艺思想、促成中国古典文艺美学转向现代的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14.
与五四新文学家激进的文学观念相比,民初市民作家的文学观念则比较保守,从内容上看,他们注重道德救世的社会功利观,强调文学的暴露功能;从艺术上看,他们追求消闲娱乐的艺术旨趣,提倡亦庄亦谐的艺术风格。但其并非一成不变,虽然其变化缓慢而稳健。他们的文学观念是文学的常态,是中下层社会意识形态的反映,具有与政治意识形态同样的社会功效,对社会的发展可谓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5.
郭沫若前期的文艺观,受到泛神论哲学思想和革命民主主义政治观的支配和影响,而通过前期的文学创作和文艺批评表现出来。一九二五年结集的《文艺论集》,是诗人直接阐述自己对文艺的见解,而他前期的诗集《女神》、《星空》等,又是诗人对自己文艺思想的实践。《春蚕》呢?则不仅是他文艺思想实践的产物,而且是在他众多的文学作品中,用诗的语言直接显示诗人前期文艺观的一篇重要诗作。(收入《女神》被删节)尽管这一篇不足以概括郭沫若前期文艺观的全部,但它确实是用郭沫若所特有的诗句,表达了郭沫若前期文艺思想中的重要内容,并且透露出郭沫若的泛神论在文艺观中的印痕。  相似文献   

16.
李长之是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批评家。他的文学观是东方和西方、传统和现代的结合。他在强调文学是纯粹直观的情感活动的同时,并不否定文学的客观的社会功利价值;认为文学和人生是有联系的,但并不追求"为人生";在文学与时代的关系上,主张抓住艺术的时代,追求艺术的真实;对于作家,李长之认为应充分发挥作家作为创作主体的个性,形成自己的风格。这些文学观念是其文学批评的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17.
文学是人学,因此文学的教学不论其自觉与否,总是体现为对教育对象人格设计的实施。作为一个文学教师,即使你对文学所持的是超功利的艺术至上或为艺术而艺术的观念,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仍然不能回避文学文本所蕴含的人格意识对教育对象施加影响的问题,因为超功利的艺术...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郑板桥与性灵文学的关系立论,探讨了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文章指出,郑板桥的文学观体现了性灵派的美学思想,而在性灵文学中,郑板桥又有自己的特点,如在内容上强调性灵与功利的结合,在艺术上善于提炼作品的主题,抓住典型生活细节与意象等等。  相似文献   

19.
废名前期创作努力排除世俗的龌龊而追求清静孤寂的楞伽禅境界,是“观心看净”禅观的生动投影,具体表现为功利意义的空缺,静寂意境的营造,直觉顿悟的闪露,语言的晦涩奇特等四个方面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20.
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说指向对生命冲动、个性舒展和个体存在的意义与价值的强烈关注,他以生命哲学为基点建立的"生命的文学"观在郭沫若这里得到了强烈的回应。但郭沫若与厨川白村对于"生命的文学"的具体内涵的理解并不完全相同,吸收运用弗洛伊德学说方面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郭沫若早期文学观的形成既与厨川白村的文艺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更多的则是与五四启蒙思潮的共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