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随着当代世界范围内科学技术革命的兴起,随着“西方马克思主义”、“马克思学”、“列宁学”种种思潮相继出现,也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事业的深入发展,均从不同的侧面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近几年来,我国理论界对列宁的认识论思想,特别是对他的哲学代表作——《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以下简称《唯批》)、《哲学笔记》进行了更全面、更深层的研究。在这方面争论热烈,分歧突出,或褒或贬,莫衷一是。引起研究者尤为注意的倾向是,高估《哲学笔记》而尖锐指责《唯批》为机械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提出《唯批》与《哲学笔记》相“对立”、“断裂”的观点。作者认为,要做到科学评价列宁这两部代表作, 相似文献
2.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和《哲学笔记》(以下简称《唯批》和《笔记》)是列宁的最重要的哲学著作。这两本著作虽然分别写于1908年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和侧重面有所区别,但其间却存在着体系上的密切关系。探讨这一问题,是研究列宁哲学思想发展的重要课题。我国学术界对这两本著作的研究,首先侧重于探讨《唯批》和《笔记》各自的体系、内容及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的地位。这当然是完全必要的。但是,对于这两本著作之间的内在联系注意不够,缺乏综合性的整体观念。我们认为,列宁哲学思想作为一种深刻的、有着内在逻辑联系的活生生的哲学学说,对它不能停留于孤立的考察。只有从列宁的哲学著作之间的联系上进行深入研究,才能看清列宁哲学思思的发 相似文献
3.
何萍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4)
20世纪初,列宁出于政治斗争的需要,深入地分析了世纪之交物理学革命以及由此而引起的认识论发展的新特点,写了《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力图从辩证唯物主义出发,总结、概括这一时期认识论的研究成果,系统地阐发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正是这样,人们常常通过《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把列宁和现代认识论联系在一起,又以自己对现代认识论的理解来评价列宁的认识论思想和《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以下简称《唯批》)。在我国,对《唯批》的评价可以80年代为界分为两个阶段:80年代以前,学术界对《唯批》 相似文献
4.
何萍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0,(4)
20世纪初,列宁出于政治斗争的需要,深入地分析了世纪之交物理学革命以及由此而引起的认识论发展的新特点,写了《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力图从辩证唯物主义出发,总结、概括这一时期认识论的研究成果,系统地阐发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正是这样,人们常常通过《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把列宁和现代认识论联系在一起,又以自己对现代认识论的理解来评价列宁的认识论思想和《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以下简称《唯批》)。在我国,对《唯批》的评价可以80年代为界分为两个阶段:80年代以前,学术界对《唯批》基本上持肯定态度,并以《唯批》为尺度评价物理学革命中的各认识论派别;80年代后,随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和现代认识论研究的深入,有些学者开始从世纪之交物理学革命的意义和20世纪认识史发展的宏观背景出发评价《唯批》,指出了《唯批》细节上的不足,标志着《唯批》研究的深化。但是,细节上的研究并不能代替总体上的把握,批评也决不是研究《唯批》的目的,而只是更深入、更客观地评价《唯批》的手段和环节。研究《唯批》的真实目的是联系现代 相似文献
5.
郑忆石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0,(5)
正确评价列宁哲学思想,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一个关系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坚持和发展的重要问题。《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新阶段——列宁阶段的标志,它不仅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而且推进了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永远不会陈腐,以批判唯心主义坚持唯物主义为基本任务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也永远不会消失。 相似文献
6.
刘天喜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4)
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列宁论述的中心是一般唯物主义,而对这个问题的论述是从实践出发,以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统一为基础来进行的。从论述的视角看,这本书超越了旧唯物主义,达到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维方式和水平;从论述的问题看,它和旧唯物主义相同,和马恩有区别。它是一部研究一般唯物主义问题的马克思主义著作。我国哲学界对此书评价的几种观点,都未区分此书的问题和视角,因而都未把握它的实质。 相似文献
7.
张同生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3)
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它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现在学习它,对于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哲学学说是经过费尔巴哈的哲学产生出来的。从其产生到恩格斯逝世这一时期,他们批判过唯心主义、机械唯物主义、庸俗唯物主义的各种哲学思想,但总起来说,他们更着重于把辩证法应用于唯物主义认识论,把唯物主义应用于历史观。列宁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们的著作中特别强调的是辩证唯物主义,而不是辩 相似文献
8.
薛文华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8,(4)
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是一部批判的战斗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文献。今天重读这部伟大著作,对于我们学习和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批判林彪、“四人帮”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肃清他们在认识论和真理标准问题上的流毒,坚持和发扬党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吴伯田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2)
正确认识科学知识的相对性问题,是坚持辩证法,反对相对主义和绝对主义的一个重要前提。正如列宁在一九○九年四月发表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所指出的,不能正确地认识科学知识的相对性问题,是产生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物理学”唯心主义的原因之一。当初,马赫主义者正是由于夸大科学知识的相对性,否定科学知识的客观性,而通过相对主义滑入唯心主义泥潭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今天,自然科学以前所未见的速度突飞猛进。新理论、新学说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旧理论、旧学说迅速为新理论、新学说所 相似文献
10.
奚从清 《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1)
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以下简称为《唯批》)是一本“和俄国‘马赫主义者’进行论战”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列宁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探索那些在马克思主义的幌子下发表一种非常混乱、含糊而又反动的言论的人们是在什么地方失足的。”(中文版单行本第6页。以下凡引自该书的仅注页码)列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从认识论角度研究了俄国马赫主义在哪里失足、怎样导致失足以及如何防止失足等问题。列宁指出:“对于说明马赫主义在理论上的厄运,这个相对主义和辩证法的关系问题几乎是最重要的问题。”(第309页)学习和研究列宁在这方面给我们留下的有益启示,对于进一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反对和防止相对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冯平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2)
在国际范围内,80年来,对《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以下简称《唯批》)的评说,褒贬不一。持强褒词者,首数苏联列宁学研究者。他们认为,列宁的这一著作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20世纪最辉煌的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发展史上最伟大的阶段。贬者中言词最为激烈的,可数“西方列宁学”的研究者。依他们所见,《唯批》纯系政治斗争的产物,尽管它在政治上曾获得巨大成功,但在理论建树上却毫无可取之处。它 相似文献
12.
李亚宁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3)
真理是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辩证统一,和哲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党性原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基本原理。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这部著作中,对这两个基本原理作了集中的、经典性的概括和阐发,为我们提供了探索客观真理,发展客观真理,为着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努力实现客观真理的强大思想武器。同时,也是我们弄清楚客观真理有没有阶级性问题的理论依据。因此,认真研究列宁阐发的这两个基本原理的理论意义,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刘本炬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1)
怎样正确认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础?怎样才算全面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础?这个问题,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具有重大理论意义。早在一九○八年,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这部伟大著作中,通过对马赫主义 相似文献
14.
杨佩芩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2)
<正> 自由与必然是一对哲学范畴,它是研先人们的主观意志、主观能动性同客观事物规律的关系问题的。对于这个问题,黑格尔第一次作了明确而精辟的论述,提出了“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的著名命题。但是,黑格尔的论述无论多么精彩,也不过是在他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中迸发出来的一束天才的思想火花。而要真正彻底正确地阐明自由和必然的关系,就必须将黑格尔上述的天才的辨证思想置于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这一任务由恩格斯在其光辉论著《反杜林论》中以及马恩的其他一些著作中出色地完成了。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继承和发挥了恩格斯的思想,揭穿和批判了马赫主义在这个问题上的唯心主义谬论。今天重温列宁的这些论述,对于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有着很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15.
张传湘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4)
一 目前,我国哲学界正在研究和探讨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理论特点。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理论特点,是由毛泽东哲学思想由以产生和形成的理论来源和历史条件决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其发展的各个阶段上,都贯穿着共同的理论基础,但由于各阶段所处的具体条件不同,侧重解决的实际和理论问题不同,因而各阶段又呈现出具有不同的理论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是以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代表的历史阶段。在这个阶段马克思主义哲学虽然已经创立,但马克思和恩格斯所特别注意的不是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而是唯物主义的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历史观。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体系的时候,经历了一个离开黑格尔走向费尔巴哈,又进一步从费尔巴哈走向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过程。他们当时所面临的任务是把费尔巴哈的机械唯物主义改造成为辩证唯物主义,並把它运用到社会历史领域中去。当时自然科学上的重要发现,如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等,雄辩地揭示了自然界各领域的普遍联系。这种情况决定了他们不能不特别强调辩证法,强调历史唯物主义。正如列宁所指出的:“马克思和思格斯在他们的著作中特别强调的是辩证唯物主义,而不是辩证唯物主义,特别坚持的是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6.
蔡成效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1)
认识的主体性问题,是古代哲学理论研究的热点之一。在现代外国哲学中,各种各样的主体性理论长期流行。近年来,我国哲学界也迅速开展了对认识主体性问题的探讨。其中,既在一定程度上吸取了外国哲学中有关的合理因素,又一定程度地受到了一些不良影响。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有的同志主观地提出了认识主体性问题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之间的对立,否定了能动反映论的基本原理。此类倾向,对唯物主义反映论大加指责,尤其是否定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以下简称《唯批》。本文引文凡出自该书者,只注明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的有关页码)。有的同志认为:旧唯物主 相似文献
17.
王仲士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4)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写于1908年,发表于1909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过程中的一部重要著作。此书在斗争中诞生,80年来又不断引起论争。我国解放后的40年中,对它评价也是各说不一。但前30年占支配地位的是全面肯定的见解,同时也有人认为,它只解决唯物论问题,辩证法甚少。不过,当时主要的问题是忌谈局限,解释和运用的简单化、庸 相似文献
18.
黄柟森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2)
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是一本论战性的著作,它反击了俄国马赫主义者和修正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攻击,批判了流行的资产阶级哲学马赫主义,廓清了当时社会上和社会民主党内的思想混乱,端正了党的思想路线,从而为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和十月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不仅如此,它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列宁在捍卫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过程中,系统地集中地介绍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哲学思想,特别是认识论,并在总结革命斗争和科学发展的新经验的基础上大大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使这本书成为奠定新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的哲学基础的重要著作之一,开辟了继续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道路,起到了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今天弄清楚这本书怎样继承、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澄清被“四人帮”弄乱了的哲学上的路线是非,完整地准确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9.
任玉岭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4)
哲学正象任何科学都有其基本问题一样,也有自己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由恩格斯首先提出并由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所极力强调和深刻论述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和存在即精神和物质是人类关于宇宙认识的普天之下两个最高的极度抽象的概念,因而正是把二者的关系问题确定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才使“哲学”获得了自己的性质而成为哲学。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检验各种哲学派别的试金石,是理解哲学发展史的基本线索。然而,现在这一不成问题的问题居然又受到了挑战——似乎是列宁当年(91年前)批判过的现象又重新出现。有人认为,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作为哲学的基本问题“已经过时”,再讲哲学的党性原则,讲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已“失去意义”,“有必要打破这个僵化的模式”等等。这一问题决非枝节之论,而是关系到哲学命运的大问题,是哲学上的大是大非,不可不分辨清楚。笔者认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作为哲学的基本问题并未过时,它永远不会陈腐,哲学如果否认了这一基本问题,就等于哲学的自杀,那将后患无穷。近20年来社会现实中渗透于气功阐释中唯心主义思潮、“灵魂不死说”的流传以及各种封建迷信活动、宗教世界观扩大的趋势,特别是邪教“法轮功”的 相似文献
20.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是列宁明确提出了哲学的党性原则。近来国内外对这个原则有种种非议,甚至将它比做“棍子”和“帽子”,声称应当予以突破。应当承认,无论是在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还是我国过去受“左”的思潮干扰的一段时期内,确实对这个原则存在着简单化和庸俗化的倾向,带来了消极后果。但是,能不能将以往认识上的误解和工作中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