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周常林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10,(6):12-17
边疆史地学是清代中后期兴起的一门学问,在近代它又深化发展,并与西北的考古发现联系在一起。罗振玉的边疆史地学研究,顺应了这一最新潮流,他搜集和辑录了大量的西陲古物与边裔金石碑刻,刊布了一些传世史料,并从事边疆史地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李彤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2(2):93-96
在甲骨文研究的早期阶段,罗振玉当数第一位功臣:他帮助了《铁云藏龟》和《契文举例》的出版;亲自搜集和公布了大量的甲骨文资料;在考释文字时大胆纠正《说文》的违失;用"由许书以溯金文,由金文以窥书契"的方法考释出560多个甲骨文字;在已识文字的基础上,罗振玉进一步"考求典制、稽证旧闻",探索商代历史、礼制和文化,为甲骨学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相似文献
3.
谭飞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137-141
罗振玉据天一阁、甲秀堂、顾研诸本,讨论了75个石鼓文形体。运用的考释方法有历史形体比较、形音义综合考察、偏旁分析、运用文字学规律、比照文献资料等,值得注意的是还有利用语源学相关知识、书写形式和文例类推等。在考释的同时,罗氏对文字之相关问题多有阐发。 相似文献
4.
陈树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24-31
《尚书》文本流传纷乱复杂,素来是经学中的难题。乾嘉名儒段玉裁、阮元于《尚书》文本考订用力甚勤,但受限于材料不足,许多涉及中古时代的《尚书》问题悬而未决,能否获得新材料成为学术突破的关键。清末民初敦煌学家罗振玉独具卓识,发现敦煌隶古定本《尚书》残卷,进而由出土材料实证传世日钞本存古而可信,开辟了《尚书》文本研究的新路径。罗氏捃集四种伯希和所藏写卷和四种日藏《古文尚书传》旧钞,并刊印广布,为现代《尚书》古本汇集和研究奠定了材料基础。依托深厚学养,他运用二重证据法、“东”“西”古本合璧、出土与传世文献互证的学术理念,探寻文字源流,校订异文讹误,勾稽文本联系,考辨文本真伪,取得超迈前贤的成绩,有力推动《尚书》研究方式的近代转型。 相似文献
5.
为厘清罗振玉农学思想的发展脉络,探索其作为近代农学的实践者与开拓者为中国近代农业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采用原始文献分析与考证法,考究罗振玉系统的农学思想演进轨迹。罗振玉在研究、传播、实践西方近代农学的艰难探索与身体力行过程中,逐渐获得深刻的感悟,撰述30余篇农学论著均发表于《农学报》"文篇"栏目,涉及研究农学的心得与振兴农业的规划,最终形成了其全面成熟的农学思想。罗振玉农学思想的演变过程,充分见证了罗振玉开创了中国传统农学与西方试验农学交汇的崭新局面,在践行与大力传播推广西方农学方面进行了一次全新的探索,奠定了其作为近代农学家的历史性地位。 相似文献
6.
马如森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89-91
甲骨文是我国珍贵的古代文化遗产.殷墟甲骨和西周甲骨,已经是自成体系的学科--甲骨学.尤其是殷墟甲骨文(不排除西周甲骨),经过百年来中外学者的辛勤努力,坚韧求索,已经应用在我国文史学科领域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把我国的文史研究推向前进.但是,在当今的文史研究中,又存在对甲骨文应用不够的地方,甚至有的还是空白. 相似文献
7.
万婷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2(4):131-132
19世纪末20世纪初,越来越多的人逐渐认识到普及教育的重要,一股倡导普及教育及义务教育的思潮逐渐形成。自1898年起从事教育实践与研究的罗振玉极力宣传普及教育及义务教育。由于他的宣传,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张之洞的"人才教育观",使义务教育政策在"癸卯学制"中得以正式确立。 相似文献
8.
商承祚(锡永)先生在两门年轻的学科--甲骨学和简帛学上建树良多.在甲骨学的创始阶段,先生在资料搜集与整理、字典编撰、文字考释、商史钩沉等方面的贡献为世所瞩目.与此同时,先生还致力于甲骨学的教学及人才的培养.至于简帛学,先生的成就也颇为突出,尤其是战国楚竹简、战国楚帛书的整理及研究,在上世纪80年代前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相似文献
9.
罗振玉:晚清教育改革的先行者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谢长法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8(4):17-20
通过阐述罗振玉于晚清所从事的教育活动和分析罗振玉所倡导的教育理念:普及义务教育、推行女子教育和发展实业教育等,展现了罗振玉作为晚清教育改革先行者的形象及其对当时教育改革与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对全面认识和评价这位国学大师提供了一个窥镜。 相似文献
10.
11.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2)
王国维与罗振玉结识后有近三十年在生活和学术上几乎形影不离的经历,情谊深长,并因王国维长子王潜明与罗振玉三女罗孝纯联姻而结成亲家。但在1926年8月王潜明突然去世后,因罗孝纯与王国维夫人的直接矛盾,而导致王国维与罗振玉关系的终结。此虽因王潜明的海关抚恤金而起,而实是由平日生活的矛盾积累所致。王国维素厚长媳罗孝纯,因其坚拒抚恤金并得到罗振玉的支持,令王国维备感屈辱。这种屈辱也使得王国维生趣渐失,罗、王近三十年的密切关系因此而结束。通观罗、王一生之行迹,他们不仅在学术上互生互发,行走在当时中国学术的最前沿,而且罗振玉对王国维一家的生活也一直照拂有加。他们晚年的交恶情形颇为周边不少人所知,这使得在王国维自沉后,引发了种种关于其死因的猜想。但综其一生,罗振玉对王国维所付出的情怀是值得尊重的。 相似文献
12.
彭玉平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2):60-83+214
王国维与罗振玉结识后有近三十年在生活和学术上几乎形影不离的经历,情谊深长,并因王国维长子王潜明与罗振玉三女罗孝纯联姻而结成亲家。但在1926年8月王潜明突然去世后,因罗孝纯与王国维夫人的直接矛盾,而导致王国维与罗振玉关系的终结。此虽因王潜明的海关抚恤金而起,而实是由平日生活的矛盾积累所致。王国维素厚长媳罗孝纯,因其坚拒抚恤金并得到罗振玉的支持,令王国维备感屈辱。这种屈辱也使得王国维生趣渐失,罗、王近三十年的密切关系因此而结束。通观罗、王一生之行迹,他们不仅在学术上互生互发,行走在当时中国学术的最前沿,而且罗振玉对王国维一家的生活也一直照拂有加。他们晚年的交恶情形颇为周边不少人所知,这使得在王国维自沉后,引发了种种关于其死因的猜想。但综其一生,罗振玉对王国维所付出的情怀是值得尊重的。 相似文献
13.
莫志斌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5):5-9
梁启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关系密切,他对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作出了独特的贡献:其一,本爱国之心,提出“亦中亦西”的文化观,为东西文化问题的大讨论提供了有重大学术价值的意见;其二,他是陈独秀、胡适、鲁迅、毛泽东等先进知识分子的启蒙导师,其政治思想成了新文化运动勃兴的精神催化剂;其三,他倡导“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文界革命”,组织共学社,编译新书,邀请外国名流来华讲学,又对中国的学术领域作了较为全面的研究,他从多方面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为中国近代学术的演进奠定了基石。 相似文献
14.
邹谨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4):122-125
陈云对长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在长征途中担任了红五军团中央代表、军委纵队政委、渡江指挥部政委等职;他坚决反对“左”倾错误军事路线,拥护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他最先向全世界宣传长征,并对长征进行了全面总结。 相似文献
15.
论华侨对辛亥革命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润东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
鸦片战争后 ,由于掠卖华工及逃避政治迫害等原因 ,出国人数大增。海外华侨热爱祖国 ,希望祖国关心他们的疾苦 ,在中国人当中最早投身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对辛亥革命有巨大贡献 :积极组织革命团体 ,发展革命力量 ;创办报刊 ,大力宣传民主革命思想 ;积极组织、参加武装起义 ;为革命提供大量的经济援助。总之 ,华侨是辛亥革命的积极倡导者、参与者 ,“强有力的支持者”,“华侨是革命之母” 相似文献
16.
易永卿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0(4):35-38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指导思想,其理论的形成和指导地位的确立不是毛泽东一人之功,而是中国共产党老一辈革命家集体智慧的结晶。刘少奇在丰富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内涵,从思想上坚信和拥护毛泽东思想,以实际行动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7.
18.
李玉华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1)
邓小平应用唯物史观分析社会发展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不同。他坚持和发展了以生产力为社会发展主线和最终起着决定作用的观点,尤其重视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阐明生产力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他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从而回答了科学技术是影响生产力发展的最主要因素。邓小平的这些重要思想,对唯物史观作出了新贡献,同时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桑宁霞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2(5):118-122
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有着重要的历史渊源,在职业教育的产生发展过程中成人教育有如下贡献:给予了职业教育实践支持、制度支持和体系支持,成人教育对于职业教育的产生发展起了重要的奠基作用. 相似文献
20.
周希贤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1(3):9-12
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的伟大贡献在于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赋予社会主义新的强大生命力,正确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胜利前进;其科学体系的理论创新把马克思主义在新的历史时期发展到一个崭新的水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宝库.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