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安庆保卫战是太平天国后期带有战略决战性质的重要战役,弄清楚太平军解围安庆的战略决策,对于研究安庆保卫战是极为必要的。目前,史学界一般都认为,太平军解围安庆的战略决策是举行“二次两征”。为此。太平军东征苏常后英王陈玉成、忠王李秀成等部的军事行动,都被看作所谓“二次西征战役”的组成部分。我以为,这个问题值得重新探讨。从有关资料和太平军的军事行动看,太平军确曾制定过一个“二次西征”方案,但到1860年8、9月间,天王洪秀全又放弃了这一方案,改为直接解安庆之围,并将这一新的决策付诸执行。因此,尽管太平军曾经有过一个“二次西征”的战略设想,却根本不存存所谓“二次两征战役”。本文试就这一问题作粗浅的探讨,请大家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2.
早期太平军有无进军南京的军事战略目标涉及两个问题:其一,攻占武汉后,太平军进军南京的军事战略是否正确;其二,太平军进军南京的军事战略的确定时间。关于太平军定都南京的军事战略是否正确,史学界存在正确、错误及得失参半三种认知。  相似文献   

3.
祁门县沙堤叶氏宗族个案说明:太平天国时期,徽州宗族遭到太平军沉重打击,由此倒向清廷一边,不遗余力地捐资助饷、举办团练以抵御太平军。与徽州宗族以及各个阶层之间关系的异常紧张,是导致太平军受到极大钳制从而错失徽州战局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文章围绕领袖人物在定都前后的战略决策,从三个切入点将太平军和红军作了对比.首先从太平军定都天京展开剖析,认为是杨洪权力之争的结果;而红军建立井岗山革命根据地则是由主客观因素决定的.其次对二者围绕巩固政权、保卫都城的战略、战法的异同进行分析,论述了太平军的盲目性和保守性,同时也客观评价了红军的积极战略.再次从阶级方面分析太平军与红军的组成成分,得出二者群众基础相同,但指导思想不同,因此遇到涉及个人利益的问题时就表现得大相径庭.全文论述以太平军为主,红军为辅,重点在于探讨太平军失败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现在可以浏览一下《水云楼词》,看一看蒋鹿潭如何把战争题材,揉和到词的形式中去的。以咸丰三年癸丑(1853)为例。这年鹿翁年三十六岁,在富安场课盐司大使任中。是年二月太平军攻克南京,建为国都,号曰天京。二月二十三日太平军攻克扬州。四月,太平军的北伐大军渡过长江,攻克仪征、六合、浦口。十一月末,太平军在扬州外围打败清军后,撤出扬州,驻军瓜洲。咸丰癸丑这一年,太平军战无不克,攻无不取,无论在战略上或战术  相似文献   

6.
上海小刀会起义的酝酿与太平天国的关系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太平军攻陷南京,掀起了19世纪五六十年代全国各地反清武装起义的高潮,形成了有利于上海小刀会酝酿起义的大好形势。更为重要的是,太平军攻陷南京,引起了长江下游地区阶级力量的变化,为上海小刀会酝酿起义提供了历史机缘。当时的上海小刀会在酝酿起义阶段与太平军之间保持着一定程度的实质性的联系,这种联系主要表现为双方约定了起义的日期、地点与起义后的军事进攻战略,太平军还有可能派人参与了起义的酝酿。  相似文献   

7.
关于太平军歼灭吴县香山团练的日期,我于去年六月,为纪念太平军攻占苏州一百二十周年,在《江苏师院学报》八○年第二期上,写了一篇《从<保存鼍山记>看太平军在苏州东山的斗争》,文中说:一八六○年“十月中旬,太平军到香山、胥口、下场一带‘打先锋’,香山团练头子徐则在津桥顽抗。这时,另一支太平军水师‘绕湖而西,登岸呼噪’,从敌人背后夹击,全歼徐则及其团勇四百余人”。当时我把太平军歼灭香山团练的日期写作“十月中旬”,主要是根据下列资料:一是《木渎小志》说:“惟[徐]则等恃其勇,犹乘间逐贼木渎及蛲峰山下,贼颇惮之。……八月三十日,贼大至,焚胥口,掠  相似文献   

8.
鸦片战争结束刚满十年,镇江又经历了一次长达十二年(1853—1864)的国内革命战争,前五年是太平军占有镇江,屡次打破清军的包围;后七年是清军重占镇江,受到太平军的包围,呈胶着状态,直到天京沦陷,镇江四郊的农民战争烈火才暂时熄灭.1853年3月19日,太平军占领南京,29日,建都,改名天京,随即派地官正丞相李开芳、天官副丞相林凤祥,殿左一指挥罗大纲、木一总制吴如孝等率领太平军二万余人,  相似文献   

9.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以后,主要的作战对手逐渐由八旗、绿营转变为湘军。湖口之战是太平军与湘军水师之间的一次著名战役,对双方兴衰具有相当重大的影响。然而史家论著大多着重评述太平军湖口大捷的历史意义和石达开扭转战局的功绩,很少分析太平军在此战役后的种种失策。本文从这方面进行一些探索,不妥之处,尚祈教正。  相似文献   

10.
太平军北伐失败的原因章友德1853年3月29日,天王洪秀全率太平军从水西门进入南京城并改南京为天京,正式在此定都。其时,清政府钦差大臣向荣很快就在乏郊孝陵卫扎下了“江南大营”。接着,钦差大臣琦善也率部在扬州城外扎下了“江北大营”。太平军该如何行动,是...  相似文献   

11.
从太平天国史的研究来看,史学界对史与论的关系问题始终没有处理好。我们对太平天国的评价,不是无限拔高,就是曲意美化。而对它客观存在的不足之处,往往视而不见。罗尔纲先生一生专治太平天国,成绩卓著。但在史与论的关系的处理上,也颇多失误。这和当时社会的政治背景、政治气候有着密切的关联,不是哪个个人的行为。现在可以讨论这个影响整个史学界的关于史与论的关系问题了。  相似文献   

12.
透视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上海与太平天国有着一种内在的联系:上海因为太平天国的兴起而加速了城市繁荣和近代化的步伐;太平天国因为未尽全力进攻上海、占领上海,使上海成为中外武装势力积聚并发展壮大的根据地。在上海问题上,太平天国犯了两个严重错误:一是忽略了上海的经济地位,二是忽略了上海的战略地位。上海士绅一直视太平天国为劲敌,而太平天国领袖视上海为弹丸之地。中外武装势力从不被太平天国重视的上海"由下而上"逆向开始发力,兵锋直指江浙。曾国藩的湘军由上而下,李鸿章的淮军由下而上,太平天国在上下两股力量特别是来自上海力量的夹击下终于败亡。  相似文献   

13.
太平天国失败新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很多,但最主要原因当是太平天国政权对儒家积极思想的背叛,是洪秀全思想中的矛盾性:他既反儒教又对儒家思想中的糟粕予以认同,他崇奉基督新教又对新教教义一知半解。这种矛盾性使太平天国始终没能建立起一个指导思想,没有在整个太平天国内部形成一种向心力。对儒家传统思想和知识分子的排斥又使太平天国处于极为孤立的境地。而曾国藩却不失时机地打出了维护儒教和传统文化的旗帜,并且用儒家思想牢牢控制军队,把道德说教与儒家功利主义有机结合起来。从本质上说,太平天国的失败是外来基督新教对中国本土儒教的失败。  相似文献   

14.
从建都南京直至该城被湘军攻陷,太平天国前后统治南京达11年。除具有政治象征意义外,南京在这段时间总体上发展停滞,受创甚深。这主要由当时的战争状态所决定,同时也与太平天国相关政策有直接因果关系。南京城的变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太平天国既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反对封建统治的大起义 ,同时也是近代早期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太平天国对中西文化交流虽曾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但又有着较大的局限性甚至障碍。那种认为如果太平天国能够获取“改朝换代”的胜利 ,中国将加速实现近代化的推断 ,并不符合历史实际。  相似文献   

16.
罗尔纲先生数十年锲而不舍地研究太平天国历法及纪年,细心排比,用翔实的史料证明了太平天国历法纪日干支、礼拜较阴、阳历"差一天"的事实;"差一天"的原因,则应该"悬而不断";太平天国纪年下限,应定为太平天国己巳十九年(1869)四月十一日。  相似文献   

17.
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太平军足迹遍布淮盐销售引地,从而对淮盐运销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淮盐的运销才又渐渐复苏。  相似文献   

18.
晚清道光、成丰年间吏治的腐败,是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兴起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然而太平军占领南京后,靠反清朝腐败吏治起家的太平天国领袖们,却忽视了自身对吏治的整饬.从而严重削弱了太平天国自身的力量.这是太平天国最终失败的根本因素之一.与太平天国领袖们不重视吏治整饬的态度相反,清统治者特别是湘军代表人物在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痛定思痛,在整饬吏治上狠下功夫,取得了相当成效,从而奠定了战胜太平军的政治基础.1864年太平天国的失败,最终说明重视整饬吏治与否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洪秀全的社会理想与太平天国的兴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分析洪秀全的社会理想、太平天国的社会政策,从一个全新的视角考察了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