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部民族地区指湘、鄂、渝、黔交界的武陵山区及黔东南、桂北、粤西北等地区,该地区石灰岩溶地貌特征十分明显,也是我国南方少数民族比较聚居的地区,属全国连片贫困地区之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国家采取特殊措施、加大扶贫攻坚力度以后,中部民族地区的贫困面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和诸多因素的制约,中部地区仍有相当一部分群众没有解决温饱问题,财政十分困难,特别是与我国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越拉越大,形势非常严竣。本文就下阶段民族地区扶贫问题作如下分析。一、困难与问题通过近十年的扶贫开发,中部民族地区在扶贫攻坚…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文化与发展的关系入手,分析了民族八省(区)贫困的原因,认为民族地区的贫困与文化有关。在经济发展理念和模式、市场竞争机制、公司经营理念、管理经验和资源利用等方面,民族地区文化与发展之间存在着张力。同时,民族地区的政治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和生态文化对精准扶贫也产生了一些阻碍作用。因此文章提出民族地区应该在文化自觉、自省的基础上,通过客观认识市场经济规律,立足资源优势,选择生产优势的经济发展模式来打好扶贫攻坚战。  相似文献   

3.
扶贫范式是国家治理贫困地区的主要模式,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扶贫范式是将我国传统扶贫范式进一步转化的重要途径。西部地区只有结合本地区实际发展状况,才能确保现阶段的扶贫范式发挥实质作用。  相似文献   

4.
后扶贫时代民族地区教育扶贫的行动逻辑应是人力资本转向社会资本的理性选择。在以信任、规范、网络和关系等为内核的社会资本基础上将人力资本置于社会资本之中,通过社会信任、社会规范、社会网络和社会合作进一步探寻教育扶贫的社会资本行动理路,对于塑造民族地区教育扶贫共同体、完善教育扶贫治理方略、促进教育扶贫模式转型和培育教育扶贫善治理念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后扶贫时代民族地区需要在社会信任半径、规范制度供给、民间组织发展和培育公共精神层面创新重构教育扶贫的社会资本,以此构筑后扶贫时代民族地区教育脱贫攻坚新路径。  相似文献   

5.
民族地区旅游精准扶贫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地区扶贫具有特殊性。丰富的民族文化、天然的秀美风光、纯朴的民风民俗令各方游客神往。这为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精准扶贫打下了重要、良好基础。由于自然环境、历史等因素影响,民族地区发展相对落后,这与全面实现小康目标还有差距。全面实现小康是各民族群众都同时实现小康,通过旅游开发助脱贫对于民族地区精准扶贫工作乃至全国其它地区相关工作开展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破解深度贫困地区的贫困问题是国家最紧迫的攻坚战之一,尤其民族地区精准扶贫问题具有政治的任务性、经济的发展性、民族的共荣性的意义。精准扶贫思想的提出是国家减贫治理方式的深刻变革,体现了国家"精准治理""靶向治理"的全新治理模式。精准扶贫突出了由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组成的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通过调查属于"三区三州"的甘肃临夏州东乡县和属于集中连片特困区的宁夏西海固海原县,以及东西协作扶贫典范的闽宁镇,重点分析了属于社会扶贫范畴的社会组织参与扶贫,"生态移民扶贫+产业扶贫"等模式。旨在突出民族地区扶贫过程中调动社会多元力量参与扶贫,并且认为各种扶贫模式可以相互合作和补充,根据民族独特的文化特点培育群众内生脱贫动力很重要。  相似文献   

7.
位于渝东南地区的黔江、武隆、彭水、酉阳、秀山、石柱等一区五县,既是我国连片特困地区,又是旅游资源富集区,贫困与旅游资源富集的孪生性致使旅游扶贫成为渝东南民族地区摆脱贫困的必然选择。渝东南民族地区实施旅游扶贫开发,既具有旅游资源优势、"政策洼地"效应、旅游区位优势、逐步改善的交通条件和良好生态环境等有利条件,同时也面临自然条件约束、经济基础薄弱、旅游专业人才匮乏、基础设施落后等困境。基于此,提出渝东南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的"3223"战略路径:明确政府、企业、居民三角色定位;加强新农村建设与旅游扶贫、政府投资与民间融资两大结合;突出土家族、苗族两大少数民族文化;在景区带动基础上,采取生态旅游、乡村旅游、民族文化旅游三种旅游扶贫模式。  相似文献   

8.
9.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在我国,贫困与生态环境脆弱往往是共生的。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大部分分布在连片特困地区,因而,片区扶贫攻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本文通过分析连片特困地区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挑战,从优化空间格局、调整产业结构、改进生产方式、完善生活方式等四个方面论述了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的战略选择,为该地区推进扶贫开发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今日南国》2010,(15):4-6
在我国,贫困问题一直阻碍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然而,近年来,广西把整村推进和连片推进相结合,以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为核心,以覆盖贫困农户的产业开发、加强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为工作重点,使全区贫困群众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广西贫困面大大缩小。广西依靠从中央政府的支持到各兄弟省区政府的援助,以及全区各族人民的不断努力,走出了一条从扶贫救助到实现共赢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实证分析方法,以民族贫困人口集中的四川省为例,从绝对贫困、相对贫困和社会发展三个方面,对扶贫攻坚以来民族地区的贫困动态作了较为系统的考察,结果显示扶贫攻坚使民族贫困地区的绝对贫困状况有了实质性缓解,但比较发展差距(相对贫困状况)有扩大趋势。据此,提出了加快民族贫困地区整体脱贫步伐的两项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兴业指产业与就业的持续兴盛发展,众多研究表明偏远民族地区扶贫开发面临"兴业难"的问题,原因为何?已有研究较少从政府扶贫角色视角思考。本研究选取凉山彝族自治州M村的扶贫兴业为典型案例。研究表明:M村扶贫兴业中扶贫群众"等靠要"思想突出、内生动力不强,就业和产业发展困难重重,面临"兴业难"困境。研究发现:"兴业难"问题集中、深层地指向了政府扶贫政策实践中采取的"保姆式"扶贫模式,政府在扶贫中"大包大揽",以行政逻辑代替了兴业发展所需的市场逻辑。研究进一步提出了"教练式"扶贫模式,强调政府"教",民众"练",借以替代"保姆式扶贫"模式,以此更好地指导民族地区扶贫兴业与可持续发展实践。  相似文献   

13.
根据“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时间表 ,扶贫攻坚已进入最后冲刺阶段。本文采用实证分析方法 ,以四川省为例 ,从经济 -社会总产出、结构变迁、贫困动态和资金效率四个方面 ,对民族地区的扶贫绩效进行了系统考察。考察表明 ,扶贫攻坚使民族地区的绝对贫困状况有了实质性缓解 ,但比较发展差距有扩大趋势。据此 ,本文提出了加快民族贫困地区整体脱贫步伐的两项对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多次就教育扶贫作出重要论述,强调教育是根本的脱贫之策,是管长远的事业;教育扶贫要以人为本,增强人的发展愿望与幸福感;要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公平。十八大以来,中国教育扶贫成效显著,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同时面临诸多挑战。新时代民族地区应深入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转变教育发展路径,加大教育人力资源投入,以学生为中心优化育人环境,推动教育公平而有质量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农业产业发展既是脱贫攻坚时期消除绝对贫困的主要手段,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和减少相对贫困的重要路径。深度贫困地区由于地理气候等自然条件限制,传统农业发展空间有限,农业产业开发多以地方特色经济作物为主。现实中,深度贫困地区经济作物产业发展存在思想观念因循守旧、基础设施欠缺、综合支撑不足等问题。本文剖析深度贫困地区经济作物产业发展困境,以西藏深度贫困村庄的经济作物产业发展为例探寻打破困境的措施。经济作物产业扶贫要遵循区域发展和个体发展的双重逻辑,强化扶志与扶智、因需建设、综合支撑等路径,破除限制条件,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6.
本文根据实地调查和文献分析 ,结合经济学原理 ,认为建立权、责、利对称的市场激励制度是民族地区扶贫工作能否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新世纪四川民族地区面临的贫困问题仍然相当突出 ,扶贫工作依然具有艰巨性和长期性。新时期的扶贫工作 ,必须解决好长期以来在我国的扶贫资金使用、管理等方面存在的矛盾 ,提高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  相似文献   

18.
本文根据实地调查和文献分析,结合经济学原理,认为建立权、贵、利对称的市场激励制度是民族地区扶贫工作能否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建国初期是我国民族地区民生建设的起步与“黄金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民族地区进行了重大民生变革,成就巨大。通过对广西民族地区的考察,以期对今天民族地区民生问题的解决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20.
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扶贫任务十分艰巨,基于"互联网+"农产品供应链的创新能够促进农户减贫增收,是一条可选的精准扶贫路径,是一条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的有效出路。首先,分析了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农产品供应链精准扶贫的意义以及所面临的困境。其次,在此基础上集中探讨农产品全产业供应链模式、双向流通供应链模式的路径创新。最后,提出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发展农产品供应链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