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信息传播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技术的发展为信息传播提供多元化的媒介。从最原始的口头传播到以纸为载体的书籍和报纸,再到依靠电波发送信息的广播,乃至当下占主导地位的电视和新媒体,媒介的发展拓宽了公共领域的范围,更为民众的政治参与提供了更为宽广的平台,而媒介形态的变化也对政治信息的传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闽西客家文化旅游资源丰富而独特,但旅游形象不突出,旅游品牌缺乏竞争力问题使其在旅游市场日趋激烈的竞争中处于弱势。运用旅游地理学和传播学的理论和方法,首先根据旅游形象设计的一般原理,对闽西客家文化旅游形象进行定位,构建了一个包括理念识别系统、视觉识别系统和行为识别系统等较为全面的旅游形象系统;然后进一步探讨了如何运用以电视为代表的大众传播媒介进行旅游形象的宣传和推广。  相似文献   

3.
闽西客家文化旅游资源丰富而独特,但旅游形象不突出,旅游品牌缺乏竞争力问题使其在旅游市场日趋激烈的竞争中处于弱势.运用旅游地理学和传播学的理论和方法,首先根据旅游形象设计的一般原理,对闽西客家文化旅游形象进行定位,构建了一个包括理念识别系统、视觉识别系统和行为识别系统等较为全面的旅游形象系统;然后进一步探讨了如何运用以电视为代表的大众传播媒介进行旅游形象的宣传和推广.  相似文献   

4.
新媒体技术促使国家形象传播变得更加多元化,然而中国国家形象的对外传播存在不少问题:对内传播多且对外传播少、西方媒体对中国国家形象的曲解与误传、不善于利用新媒体对外传播国家形象。分析认为其原因在于:西方国家的媒体占据着世界传播市场的主导地位、通过新媒体对外传播国家领导人形象的意识不够、国内与国外新媒体之间的联系受到一定的限制。分析表明:充分利用新媒体病毒式传播方式,加强中国国家形象的对外传播;重视传播的国际化视角,对外讲好中国故事;大胆邀请外国媒体,多渠道宣传中国形象;多借助新媒体渠道进行对外传播国家领导人形象;重大国际事件发生时巧用新媒体,掌握对外传播的舆论主导权。  相似文献   

5.
当前媒介形象建构的社会土壤成分复杂,在全球新经济和中国现代化的背景下,中国社会在转型,媒介也在同步转型,以数字化为载体的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相互融合。媒介良好形象的建构受到了虚假新闻、媒介伦理失范的冲击,在媒介背景下媒介形象构建的新路径在于:重建把关人网络、塑造时代精神和讲好中国故事。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农民工的媒介形象已不能用简单的正面、中性、负面的分类方法来概括,而应是向圆形、立体、多样化方向发展。农民工的优秀品质和对城市建设的贡献得到了展示,新市民、新产业工人的称谓正逐渐被社会认可;农民工有待改善的工作生活处境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关注;农民工的负面行为在报道中已进行了量的控制和有意规避,农民工的"妖魔化""污名化"的标签式报道已趋于销声。未来农民工媒介形象建构应在加强深度报道、提升农民工主体地位、强化农民工城市建设者的形象等方面进行改进。  相似文献   

7.
8.
“被看的女人”——媒介传播中女性形象的符号学批判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运用符号学的方法 ,通过对传播事实中女性形象符号的分析 ,可以看出 ,当前媒介传播中对女性形象的处理存在着视觉化、简单二元化的趋势 ,很大程度上抹煞了女性在社会生活中作为独立个体的自主性 ,而媒介所标榜的“男女平等” ,无论在传播现象中还是在媒介内部都未能真正贯彻。在以上批判的基础上 ,提出关于女性传播定位的思考 ,力图营造两性平等参与、共同发展的多元的传播空间 ,全面反映女性形象 ,在差异中寻求平等 ,在平等中彰显个性 ,以期建立两性之间和谐的伙伴关系  相似文献   

9.
[提要]媒介环境学者认为任何媒介都不是价值无涉完全中立的介质,媒介自身拥有一套由语法和编码规则组建的符号系统。人们在使用媒介的过程中,都会受到媒介符号环境的限制,以符号系统定义的方式感知和思考问题。本文以微信为研究对象,通过其所构建的感知环境、符号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分析,得出微信的媒介偏向主要表现在空间跨越、多感官延伸以及场景融合,并产生了技术追慕下人文失衡、感官全面延伸与截除下的“文化痉挛”、场景融合下“后区”前置等文化、社会和交往情境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中国国家形象的跨文化建构与传播要认清当前的国际和国内的现实,应该从整体战略构建、跨文化差异研究、跨文化多重传播、特色话语体系建设、国民素质的提升、综合传播品牌打造等方面加强工作,还要避免形象虚幻化、传播形式化、认知框架传统化、交流输出意识形态化、话语表述他者化、形象打造浮躁化等方面的误区,更好地促进中国国家形象的跨文化构建与传播。  相似文献   

11.
乡村形象是国家形象的子系统。乡村是国家形象对外传播的重要场域,但以往国际传播多从城市视角出发而聚焦乡村空间的国际传播研究尚付阙如。全球乡村建设实践和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将聚光灯由城市转向乡村。基于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提出了现实空间感知、表征空间构想和传播空间实践的乡村国际传播分析架构。首先,乡村空间承载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主体实践,从“自然景观生成”“人文景观传承”“主体生活实践”三个维度感知乡村空间现实。其次,从文化、伦理、景观、产业四个方面表征乡村空间,建构国际受众对于中国乡村“底蕴深厚、乡风文明、景观民居、民富村兴”的认知图式。最后,从寻求乡村建设共识、建构乡村话语体系、贴近国外受众需求、唤起受众情感体验、主体视角下的微观叙事、赋能乡村短视频传播等方面提出中国乡村形象的国际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12.
如何树立当代中国国家形象,如何开展持续有效的国家形象对外传播,让世界了解中国,向世人展现中国形象,是我国国家软实力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国家形象塑造和传播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建立国家级别的统筹协调机构来进行国家形象的统筹规划和管理,需要对国家形象核心要素和差异化特色进行系统梳理,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国家形象的精确定位以及整合营销传播策略。国家形象应主要围绕国家形象标识、国情综合形象、政府形象、企业形象、城市形象、历史形象、文化形象和国民素质等核心要素进行多维塑造。同时,通过新媒体传播、广告传播、事件营销、口碑营销、公共外交、公共关系等主要策略来进行立体传播。  相似文献   

13.
媒介传播中的女性形象及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媒介描述的女性形象未能反映出多样化的、真实的社会现实,存在着对女性的忽视、固定成见、性别歧视等问题。媒介用一维视角反映多维的女性形象,夸大与变形传统价值观念,造成媒介中的女性形象失真、扭曲。本文从媒介报道的性别分布状况、媒介的结构与体制、社会价值观、社会现实四个方面分析了造成女性形象失真的原因,表明媒介树立社会性别平等意识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作为理论与实践的双重课题,国家形象的建构越来越为世界所普遍关注。中国的国家形象建构必须克服与超越"西方现代性"的陷阱,以作为哲学化的伦理学之儒学与现代性的生活意识为内涵,构建起主体性的价值观念,且站在"文化交涉学"的立场,突出"如何与世界交往"的时代主题,探索国家形象建构的途径与方法,建立起现代性的国家.国民形象。  相似文献   

15.
在媒介融合进程中,电视新闻节目的传播观念,在国际传播意识、信息公开意识及受众本体意识等方面,得到了强化;在其传播方式上,新闻解释权的竞争、直播方式及多媒体生产方式,有了新的突破;而社会化媒体,则给电视新闻节目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电视与社会化媒体的竞争与合作,促使电视新闻节目传播模式发生了新的变革。  相似文献   

16.
从政治传播的视角出发,通过对中国大众传播史的梳理和研究,认为"传播即政治"的命题在中国大众传播史的视阈下显著呈现。中国大众传播媒介的生态始终融合在政治生态中,各个时期的政治结构是大众传播媒介的底层结构,其所呈现出来的各种现象是当时政治活动的一种反映。中国大众传播史在各个历史时期不同程度地诠释着"民主""专制""新知""启蒙""解放""革命"等政治核心话语。具体表现为大众传播媒介的诞生和演进是在"民主"和"专制"两种框架的碰撞下演绎叠进的;在社会制度交割的关键时期大众传播媒介总是扮演着"新知""启蒙"与"解放"的工具之角色;其在历史发展的多数时期作为"阶级斗争"工具而存在;目前正在经历基于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媒介革命"。  相似文献   

17.
伊尼斯的传播理论提出了媒介影响文明的两重范畴:时间-空间偏向和口头-书面偏向。他认为,建立在传播基础上的比较政治视野比那些仅仅考虑生产或宗教关系的研究更能帮助我们理解一个社会的兴衰。历史被占支配地位的媒介划分成不同的发展时期,这些媒介把信息记载和转化为一定的知识体系,而一定的知识体系又与既定政治社会的权力结构相匹配。媒介和社会的互动造成了传播的偏向,传播的偏向强烈地影响了该社会的文化定向。透过传播的偏向,我们不仅可以辨识文明的特性,还可以预断文明的未来。  相似文献   

18.
微信公众号对于高新科技的传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基因编辑技术是重要的新兴生物科技,应用将会越发广泛;同时,基因编辑技术涉及一定的安全与伦理问题,具有较大的社会争议.因此,将微信公众号中关于基因编辑技术的态度和讨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内容分析对基因编辑技术形象进行客观刻画,对于分析社交媒介与基因编辑技术之间的传播关系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通过采用逐个统计的原则对微信公众号中有效样本进行内容分析,归纳微信公众号中基因编辑技术内容信息及分类目录,总结出基因编辑技术在微信公众号中的三种形象:疾病治疗技术——健康的福音、基因改造技术——未知的恐惧、生命增强技术——人类灭亡的推手.通过对基因编辑技术媒介形象的合理建构,可以实现基因编辑技术更好的传播,以帮助公众进一步了解基因编辑技术,避免某些认知误区,进而促进基因编辑技术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9.
旅游地形象的传播策略初探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从传播学的基本原理出发,结合传播系统的三要素———传者( 传播主体) 、信息与媒介( 传播内容和传播渠道) 和受众(传播对象) ,以市场营销学的基本策略为依据,以旅游地的地理空间特征为实施策略的基础,探讨形象传播的一般策略,总结和提出旅游地形象传播的可操作性方法  相似文献   

20.
当今社会,各种各样的传播媒介充斥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各种各样的信息涌入大众的视野,传媒业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和挑战。在突发事件引发的危机传播中,新闻传媒应如何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如何把握自身的媒介话语权,面对突发事件如何进行危机传播,是新闻媒介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