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从文学史哲学层面反省现当代文学史编写,如下问题有待深入思考:编写者缺乏本体性的“文学”观念自觉,导致文学史的编写缺乏“中心意识”支持,文学事实选择及作家作品评价随意性很大;在传统“圆型”时间观念作用下,现当代文学强调的是文学的时代之“变”而非文学史内部的“通”,古今文学缺乏必要的对话;文学史叙述的空间意识不足,自然-地理形态的文学史外部空间,与文学“物自体”的内部空间尚未能进入文学史表述;对文学史编写的目的理解存在偏差,突出文学史的文学教育与学术传承功能,而缺乏文学史哲学意义上的对文学“古与今”、“常与变”的演变规律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主持人的话形式纷繁的文学史已经组成了一个庞大的家族体系。这个体系时常被视为文学学科的重要基石。相对于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之中某些令人不安的个人风格 ,许多人觉得 ,文学史是一门值得信赖的客观知识。虽然文学史著作仅仅是某些文学往事的记述 ,但是 ,这种记述包含了强大的理论意义。文学史提出特定的经典名单 ,编辑相应的选本同时给予权威的诠释 ,并且无形地颁布了两个原则 :第一 ,什么是文学 ;第二 ,什么是好文学。很大程度上 ,“客观知识”的名义是对经典的权威和文学原则的有力支持。但是 ,近时的文学史写作引起了人们许多深刻的反…  相似文献   

3.
2009年9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浙江大学吴秀明教授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与生态场>.这部论著以开阔的学术视野,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论述.该书的出版,为当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拓宽了视野,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4.
随着中国现代文学史时间边界和空间边界的不断拓展,现当代文学史“重写”的动能已经被耗尽.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重写”到了一个需要继续突破而又难于突破的瓶颈期.对支撑重写文学史的“现代性”和“纯文学”两个中心观念及其背后的线性时间观应该质疑和反思.如果能够跳出线性时间思维,从地理空间的角度来观察和思考,现当代文学史重写中遇到的许多难题或许都可以迎刃而解或者得到破解的灵感.  相似文献   

5.
论中国文学史抒情和叙事两大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文学史存在一条抒情传统,从古至今已得到较充分的阐论,且为海内外大多数研究者所认同.但中国文学史也存在着一条与之相对应的源远流长、内涵丰富的叙事传统,而且这两条传统乃是共生互补、相扶相益的关系,这一点似乎尚未引起足够重视,论证得也不充分.这对全面深入理解中国文学史的面貌、特征和本质,无疑非常不利.因此亟需建立文学史研究的叙事视角,并以此为贯穿线重审全部中国文学史.一种研究视角的建立必有其客观实在的条件,决非随心所欲所能奏功;而一个有价值的视角一旦建立,却能够反哺研究工作,使之打开新局面.试以叙事视角和叙事贯穿线观察中国文学史,就不但会收到扩大文学史资料库和研究范围之效,而且会对古老的中国文学本身获得许多新认识,从而使整个中国文学史研究前进一步.当然,对于文学史贯穿线,应该从多种视角去思考和作出概括,多种视角可以并存共荣,叙事视角也只是其中一个而已.  相似文献   

6.
关于现当代文学史写作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田建民 《河北学刊》2001,21(3):47-51
用“中国 2 0世纪文学”的概念来涵盖现当代文学的概念不如用“中国五四新文学”更为科学和合理。考察现当代作家作品 ,都要把其放到五四新文学这个大的源流中来分析和定位。文学史可以有普及型和研究型的两种类型。评价一部作品 ,应主要从审美、价值和道德三个方面来衡量 ;评价一个作家 ,应该和同时代作家来做横向比较并考察其对后世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8.
现代歌词以语言为载体,诉诸思想情感,反映社会变迁,拥有其他文体不能替代的文学价值,理应纳入文学史叙述范围。但是长期以来学界有意无意的漠视、偏狭的文体划分传统,导致它失去了应有的文学身分,被排斥在现当代文学史的研究视野之外。基于对现代歌词在文学史中的缺席与在生活中的风靡之间的强烈反差的思考,本文认为有必要在考察缺席原因的基础上对现代歌词与诗歌的关系及其文化功能进行细致分析,以明确现代歌词在文学史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编年体”文学史最近一个时期颇受学界重视。编撰者不满足现行体例重“论”轻“史”的偏向,希望通过复活“编年体”的历史著述体例,构造“用材料和事实说话”的文学史,由于主客观方面存在的困难和局限,“编年体”现当代文学史目前还未达到成熟、理想的状态。  相似文献   

10.
新世纪以来,文学史书写成为一种浪潮,其中,出版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已有百余部之多。它们表现出不同的命名与叙述方式,这既是文学史书写的持续探索与建构,也反映出它们的内在焦虑。新世纪以来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书写还存在诸如纰漏、重复、浮躁与过于追求时效性以及功利化等问题,要克服这些问题,需从三点着手:一要为文学史书写留有"余地",二要深化文学史的研究与书写,三要重建文学史的"神话"。  相似文献   

11.
略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程教学中的历史意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是高校中文学科的一门重要课程。其开设水平直接关系到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人才的培养质量,对学生能力培养、基本方法训练等方面的缺失甚或误导也将导致学生今后学术研究的非规范行为。同时,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与整个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目前,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问题业已引起现当代文学教学和研究界的关注和反思。涉及到教育、教学改革、学科的性质定位、教学专业性、文本阅读等一系列重要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有效而切实的解决,将会对整个现当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水平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学如何适应大学教育改革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是高校中文学科的一门重要课程。其开设水平直接关系到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人才的培养质量,对学生能力培养、基本方法训练等方面的缺失甚或误导也将导致学生今后学术研究的非规范行为。同时,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与整个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目前,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问题业已引起现当代文学教学和研究界的关注和反思。涉及到教育、教学改革、学科的性质定位、教学专业性、文本阅读等一系列重要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有效而切实的解决,将会对整个现当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水平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斯蒂纳、卢梭、戈蒂耶、王尔德、施笃姆和尼采这些关注人的感性生命的西方文学家都对郁达夫的文学创作具有重要影响.同时,郁达夫也受到日本私小说的影响,但他的情爱书写,缺失了将好色与物哀等日本传统审美理念相结合的审美特征.俄罗斯文学也对他的创作有影响,屠格涅夫塑造的多余人形象,曾经引起郁达夫的极大兴趣,然而,郁达夫小说中的零余者不是消除男权的斗士,而是维护男性自尊的最后一根稻草.陀斯妥耶夫斯基对于病态心理和变态人格的描绘也给了郁达夫以有力的影响.关于郁达夫作品的文学批评,一个观点值得商榷,现代社会不是不受限制的性自由时代,性仍然要尊重道德的界限、人伦的规范和法律的限制,而宗法制社会也不是一贯地否定性欢乐.颓废是西方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文化语汇,与中国的时代背景并不相同,所以郁达夫性叙事的革命性并不能成立,他的爱国主义情怀也来得比较牵强.  相似文献   

14.
上世纪80年代的"重写文学史"运动将50至70年代的乡土叙事归入前现代的农民文化;90年代以来新左派文学史观以"现代性反思"的名义重新将极左思潮影响下的乡土叙事理想化、合理化,并将其"再解读"为"反现代的现代文学"。通过对"反现代的现代文学"的现代性品格及内在症候的剖析,新左派文学史观先驱唐小兵、李杨等制造的现代性迷思不攻自破。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书写有一种独特的现象,即中国传统文学形式的主要文体诗词曲赋与章回体小说被排除在文学史视域之外,而主流文体则是从西方传统而来的小说散文与新诗。这种传统文学形式的"断流"就其本质而言即后现代批评中的"替代言说"现象。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新文学"与"旧文学"决裂后,传统文学的格律诗与章回体小说被认为是"旧形式"的延续而"不在场"。虽然部分文艺理论家与毛泽东等人都曾经提倡继承民族文学传统,但仍然未能使传统形式的创作真正进入"新文学史"的视域。正是这种传统形式的断裂使现代文学史成为持续接受西方新思潮与文体的宏大叙事,直至今日传统形式创作仍未能进入格局。新世纪文学史的书写不应再排斥传统文学形式如诗词曲赋戏剧和章回小说等,转型为全视域、体现源流通变关系的文学史。  相似文献   

16.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沪上学者提出"重写文学史"的口号的启发和引导之下,90年代以来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材的编写呈现出以"人的自觉"和"文的自觉"为标准的人本型文学史的建构时期,自觉地疏离于单线进化和进步的政治型文学史的写作理念,采用复线性和网络性的复合文学史的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17.
婚恋是文学表现的重要主题之一.在中国现当代小说叙事中,女性面对婚恋困境时,由于时代环境、文化因素和婚恋认知等的差异,她们会做出不同的选择.一般来说,知识女性多选择放弃甚至悬置“现实”境遇的婚恋,寻求新路,传统女性多选择坚守这种“婚恋”,隐忍伦理.从历时性来看,相同的婚恋选择,女性的觉醒意识在不同时期的表现程度也有所差别,其婚恋观渐趋自我化、自主化、主动化和明朗化,表现出对婚恋的日常化诉求和对生存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8.
荣跃明 《社会科学》2004,(9):104-112
文学史是国家意识、民族精神和历史观念塑型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学史写作受制于知识、道德、政治和权力等多种关系的制约 ,因而向来受到重视。 2 0世纪 80年代中期以来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写作在新观念、新方法的推动下出现了繁荣景象。但不可否认。在繁荣的表象背后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写作存在着内在的庞杂、分歧甚至混乱。文章对 80年代中期以来的现当代文学史写作的基本特征作了概括 ,深入分析了这些特征与时代发展、社会变迁以及中外思想文化的相互关系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现当代文学史学科进一步健康发展的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一个整体,然而反观这种整体性文学史写作现状,我们发现它们虽有宏阔的理论构架,但因缺乏“打通”整合的内在逻辑机制而给人一种拼盘之感。这里存在着两个阻碍彼此贯通的纠结点:“五四文学”和“体制化文学”。前者高悬,有意无意地被神话化了;后者沉沦,备受压抑,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现当代文学整合进程的悬置或暂停。本文试从“整体性”的视阈对此进行清理和定位,以便使文学史书写在“现当代文学是一体”的思维理念下更加统一有序,也更加合历史合逻辑。  相似文献   

20.
大文学观与文学史研究的文化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2000年底,杨义先生提出他的“文学三世”说,认为“古代文史混杂、文笔并举,奉行的是‘杂文学’观念;20世纪接受西方‘纯文学’观念,把文学祛杂提纯,采用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四分法;到了世纪之交,文学开始怀着强烈的欲望,要求在文化深度与人类意识中获得对自己存在的身份和价值的证明,从而逐渐地形成了一种‘大文学’的观念。”他在文中对大文学观进一步阐释道:“文学在中国,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一个向其他人文学科开放的系统。……这种文学(即杂文学)称谓未经近代纯文学观念的洗礼,自然流于驳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