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象征表层结构的象征符号分别包括物化象征符号、行为象征符号、感觉象征符号、自然象征符号、社会象征符号、虚拟象征符号等主要的类型.而作为象征深层结构的象征意义则分别指涉人们在社会中长期形成的观念意识、心理状态、抽象概念以及各种社会文化现象等不同的意指对象.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符号学角度把影视明星界定为象征符号.首先,本文以一种向权威挑战的姿态把象征纳入符号的范畴,直戳索绪尔符号学理论的软肋;其次,本文进一步阐述了象征的内涵符号特征;再次,本文分析了影视明星作为象征符号在大众面前所具有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3.
食物除了满足人们的生理需要外,还被赋予某种象征意义。食物象征具有很强的民族性。西方文化中构成象征符号的食物如面包、葡萄酒、蜂蜜、牛奶等,体现的是罪感文化。中国饮食体系中具有象征意义的食物有枣子、栗子、饺子、鱼、石榴、桃子等,代表的是乐感文化。  相似文献   

4.
祭祀主要是象征性的,而不是实用性的.祭器、祭品、服饰、时空、仪节等构成祭祀仪式的重要因素分别具有各自不同的象征含义,个体的、局部的象征共同组成整体的象征系统.祭祀仪式的功能与意义正是在象征意义的形成和表述中得以完成.这些在特定历史文化环境中形成的象征意蕴成为几千年祭祀文化发展的核心指向,同时也成为后世文学象征的重要理论来源.  相似文献   

5.
南宋初年,孔子第四十八世孙孔端友率部分族人扈跸南渡、定居衢州,形成孔氏南宗,逐渐成为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华文化在南方的象征符号,成为历代王朝崇儒重道的物化象征.作为文化符号,孔氏南宗在强化浙西南地区国家认同、促进社会和谐及宗族形态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孔氏南宗与儒家思想虽没有学派上的直接联系,但作为具有象征意义的文化符号,为儒家文化在南方的广泛传播以及南北文化融合作出了积极贡献.孔氏南宗在坚持自身特征的同时,主动适应地域文化、顺应时代变迁,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儒家思想在南方地区的演进历程.  相似文献   

6.
张霖源 《天府新论》2015,(2):124-131
在艺术史和文化史的批评视野中,挪用毛泽东时代的美术图像是中国当代艺术重要的图像脉络和意识形态主题。当怀旧、嘲讽、自省等词汇杂糅起来试图解读挪用中的象征时,图像符号在不同话语中却呈现出表意的暧昧,这是由符号意义的不定性所造成的。对它的捕捉需要潜回毛泽东时代美术作品的表意系统,把握视觉修辞对意义的生产及权力关系。本文从这一时期图像内部重复出现的物——"红宝书"、收音机和像章——切入,分析它们所具有的拜物教式的物神特征及其符号效果。在主体与物的关系中,它们分别主要从视觉、听觉和触觉的不同感官性中组织画面叙事和表意逻辑,通过反复和差异的图像修辞建构意义的链条,这一时期的图像生产也就呈现出指涉系统的整体化。  相似文献   

7.
高亚春 《河北学刊》2005,25(3):143-147
波德里亚整个早期思想是围绕着“符号”与“象征”的双螺旋上升运动来展开的。其中,二者的关系是核心线索,主要从象征社会与现代社会、象征性交换与符号价值、象征性交换与商品交换等一系列对立体现出来。符号与象征双螺旋的上升运动,也是对西方社会和文化的现代化过程的阐释。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符号秩序压抑和取代象征秩序, 象征秩序又不断挑战符号秩序的过程。因此,对现代性的反思和批判,就成为波德里亚著作的核心主题,象征性交换则成为其基本立场。  相似文献   

8.
中国原始礼仪艺术的符号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理论上可将原始艺术分为自然艺术和礼仪艺术。前者是先民个体生存技艺的精湛化,具有个性自由的原创性,后者反映了原始族群的意识,与巫术礼仪相配合。原始自然艺术的发生是遗传结构和社会结构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艺术形象的符号化过程中,自然艺术与礼仪艺术逐渐分化。礼仪艺术在图像的层面上,经历了抽象化的符号过程;在指示的层面上,经历了规定性的符号过程;在象征的层面上,经历了选择性的符号过程。礼仪艺术的成长,内在地是由自然艺术而来的,它完成了从图像符号到指示符号再到象征符号的演进,逐渐远离了最初的模拟写实的对象,而完全归属于一个文化的解释系统。中国原始礼仪艺术的符号系统体现了分离转换、象征图解、交换沟通、巫技掌控、整合建构等五大功能。  相似文献   

9.
周游 《学术研究》2023,(7):110-118
国家象征是建构现代民族国家的重要符号资源。国旗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象征,具有培育国民国家观念、塑造国家认同、增强国家凝聚力等功用。北京政府时期以象征“五族共和”的五色旗为国旗,政府和社会各界积极构建五色国旗的国家象征意义,论述国旗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宣传“敬旗爱国”,欲使国民认同国旗来认同国家。五四运动以后,随着“敬旗爱国”观念的宣传,国家观念的普及,中国民族主义的持续高涨,“辱旗即辱国”也被更多中国人所认同,五色国旗成为时人表达爱国和国家认同的重要政治符号。北京政府时期“敬旗爱国”的广泛传播和“辱旗即辱国”观念的强化,是时人以国家象征塑造国家认同的体现,也是国家象征作为近代中国民族国家构建过程中基本素材的体现。  相似文献   

10.
试析政治仪式中的声音符号及其象征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声音符号是政治仪式中的常见元素,与政治社会的基本规范之间存在密切的映射关系。在政治仪式中,声音符号的力量被编码为一种象征性的权力形态,其象征意义在日常政治生活中经过解码后被转换为政治权力。在不断重复的从象征权力到政治权力的编码和解码过程中,声音符号通过替换、消除、依附和"独奏"等各种方式,实现权力的生产和再生产,并最终服务于政治合法性的建构。  相似文献   

11.
走进民俗的象征世界——民俗符号论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着民俗文化的象征体系.民俗符号的基本结构及其各种各样的符号系统,是形成民俗文化传承的要素.因而,探索俗民生活中传送并接收民俗信息的基本规律,便成为当代民俗学的重要任务.本文从民俗符号的构成入手,着眼于言语系统的民俗符号与非言语系统的民俗符号的两大视野,对民间口头文艺的民俗语言编码特征,神话语言的思维特征,做了民俗符号的阐释.对听觉的、视觉的和其它感觉系统的声响、标志、纹饰、图像、色彩及实物象征等等符号的指符,进行了结构性的解析.初步构筑了当代民俗符号学的底层框架.  相似文献   

12.
图像与思想的互动:饕餮纹内涵的转衍和射日神话的产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厚明 《学术研究》2006,1(7):86-91
饕餮纹是中国上古艺术史中最为常见的表现题材。作为一种观念存在与文化认知方式,它的意义存在于历史当中并随着时代和文化的迁替而变化。有商一代,作为祖神象征符号的饕餮纹与其转衍形式——龙纹、鸟纹构成了青铜器纹样独特的图像志景观。两周及秦,随着政权的变更以及祭祖仪式中心从宗族庙堂向家族墓地的转变,饕餮纹、龙纹和鸟纹在指向意义上也发生转衍:前者逐渐被塑造成“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的恶人或异族首领形象;后者则被统治阶级合理地加工改造,其中,龙纹逐渐成为统治者最高权力和地位的象征符号;而体现商代宗族组织结构的“十日”庙号制度也被一个“太阳鸟”的观念所取代,汉代羿射九日神话的产生,正是这一历史变迁“神话化”的象征隐喻。  相似文献   

13.
图像符号是一种结构性的社会符码,不同于传统的语言符号。对图像符号的解读就是对图像意义的追寻。在图像的迹象性、类比性和象征性的意义解读方面,其象征性最为复杂。图像的象征性是由一些具有社会文化性代码并对我们的解读起支配性作用的参数搭建而成的,因此,解读图像的方法会有很多种。图像传播意义的解读从某种角度来讲,其实就是对图像符号的一次社会性拆解。  相似文献   

14.
陈希 《广东社会科学》2003,1(4):156-159
本文将中国新诗对象征主义“象征”论的接受历史进行了如实梳理和辩证剖析。象征主义的“象征”是一种本体论意义上的象征,中国新诗多从创作方法来理解象征意义,并以“兴”来阐发“象征”。中国新诗在接受象征主义过程中融合民族传统审美范式,立足自身发展,并进行了自己的诗学建构。  相似文献   

15.
名是先秦名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它本质上属于语言符号的范畴.但与以表音为特征的印欧语言符号系统不同,作为以表意为特征的汉语言符号系统中的名,并不是象征符号,而是一种图像符号.并且,在表达关系、指称关系上,名也有其不同于印欧语言符号系统的独有特质.  相似文献   

16.
段钢 《河北学刊》2007,27(6):52-57
意识形态在图像符号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它是人的思想关系和精神生活在图像中的表达。现代社会人处于图像无处不在的氛围里,并被大量虚假的图像操纵着,即以身体的图像符号操纵为例,审美成为一种"愉快的暴力"。因此,重温丹尼尔.贝尔、马尔库塞、居易.德波、鲍德里亚关于图像符号的反思,有利于我们对图像符号有一个清醒地认识。  相似文献   

17.
广告作为商品与符号文化的桥梁,其所强力促销的产品,并非单纯为满足消费者的基本功能需求.广告的意义与符号象征实际上成为了某种意义和实践的集合体,一个中心的、有效的、起支配作用的生活意义、价值和行为系统.探究后现代消费社会,重要的在于要以符号经济的话语或思维方武来解释和重新认识广告活动及其现象的社会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8.
视觉文化背景下的图像生产,在现代社会表现为一种符号的生产和符号拜物教的性质,并且具有自身的结构体系特征。特别是在虚拟的图像消费环境中,图像符号的能指与所指漂浮的景观随处可见。图像符号的消费导致社会分层,表现出炫耀性、品位性、排他性、流动性等特点。图像符号的消费也导致人从图像生产的主体成为被图像任意操纵的客体,同时产生种种现象:人的主体性被所谓的真实消解,被“性和暴力”所异化等等。在这些现象的背后,目的只有一个:生产商为了利润,消费者为了视觉需求和精神满足。可以看到,消费社会里的图像消费,正在形成一种值得关注的文化价值和伦理趋向。因此,理性地把握图像消费的社会哲学意义的任务已紧迫地摆在人们面前。  相似文献   

19.
李技文 《新疆社会科学》2011,(1):116-123,142
象征人类学家在研究仪式的象征问题时,总会寻找处于核心、关键或主导地位的文化事项或文化元素,藉此来探讨和阐释仪式的象征意义。文章以枫香寨家人的"哈戎"仪式为研究个案,运用仪式主导象征理论,尝试探讨家"祖鼓"在"哈戎"仪式过程中的深层文化内涵与主导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周游 《人文杂志》2022,(8):119-128
在近代中国,国旗是国家的象征,也是政权(或政治力量)的标识,以党派旗帜为国旗,会给该政治力量带来更多的政治资源。国民革命开始后,国民党以党旗代国旗,将悬挂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作为认同党治和革命的象征。因革命理念、政党关系和政治诉求的不同,中国青年党、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易帜”都有回应。他们在诠释旗帜象征意义、表达对旗帜认同的同时也展开政治互动。在国民党“易帜”过程中,对旗帜象征的诠释和运用成为三个政党进行政治博弈的方式之一。各方对旗帜的理解、认同、意义诠释和运用,反映了三个政党不同的政治诉求,也体现了此间旗帜、象征与认同之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