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诗为词”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诗为词"是宋人对苏轼词的批评,辨明"以诗为词"之涵义,必须回到宋人的语境之中。对"以诗为词"正本清源之辨析,首先是一个文体学的问题。许多学者认为:是否合燕乐歌唱就是词与诗根本不同之所在。这个划分标准的不科学在于把格律和音乐这两个不同的概念混为一谈。如唐声诗合燕乐歌唱,却是诗;南宋部分词不可歌,却是词。诗词之辨实质在于教化与娱乐。诗言志,其功能目的为政治教化;词言情,其功能目的为声色娱乐。唐代词体尚未独立,与诗体混淆是一种必然的现象。针对这一阶段的曲子词创作,不可以使用"以诗为词"的概念。晚唐五代词体完全成熟,词体特征得以确立,"以诗为词"的创作随之发生。从冯延巳、李煜、晏殊、欧阳修之词作中,皆可寻觅"以诗为词"之痕迹。苏轼填词时时以柳永为靶子,融诗体于词体,努力追求一种新的审美风格,"以诗为词"创作进入新阶段。"以诗为词"拓宽歌词表现范围,成就歌词新的审美风格,对歌词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同时,"以诗为词"淡化或取消文体的独立性,该文体存在的意义同时被淡化或取消。即:"以诗为词"是一把双刃剑,得失并存。  相似文献   

2.
明代中期以后的帐词,是一种应用广泛的文体。这种文体由词题、四六文、词作、词调构成,其中四六文的确切指称应是致语,与宋代以来盛行的致语文体特征一致。帐词中的致语主铺陈事迹,词作是对致语不避重复的诗意补充。今存帐词题材主要有升官、获奖、建功、入觐、祝寿等。帐词的盛行与明初礼法并重的政策有关,又与帐词本身特别适合称颂的文体优势有关。帐词处于文学的边缘,文学价值不高,但它是祝颂文化盛行后的产品,其文化价值则较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祝颂心理的期待与满足、君子赠人以言的衡量尺度、风俗醇厚的推扬与激励。  相似文献   

3.
“以诗为词”是人们对苏轼词创作的基本认识 ,但“以诗为词”与词体文学的发展及其与“雅词”的关系怎样尚需深入讨论。苏轼以写诗的态度进行词体文学的创作 ,从内容上将当时尚属俗文学的词体文学纳入传统雅文学的范畴 ,以词来写士大夫文人在诗歌中所表现的思想、情感、交游、应酬、雅集等官场及日常生活的情事。同时 ,苏轼并没有忽视词体文学自身的艺术特征 ,他并未完全将诗歌的题材用于词体文学的写作 ,而是在表现士大夫文人的生活和思想情感的基础上 ,有选择的将诗歌的部分题材用于词中 ,既突破了词尚俗的传统 ,在内容上使之归雅 ,为南宋以后的雅词提供了借鉴 ,又使诗词各自的表现特征得以保持。因此 ,苏轼的“以诗为词” ,对词体文学的贡献 ,应该是使词的归雅 ,并且具备了雅俗共赏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4.
随着商务英语交流的增多,商务英语文体词块的汉译问题日益凸显。文章针对翻译过程中存在的词块误译现象,从韩礼德的三大元功能理论和费南多的英语习语分类视角,界定了商务英语文体的词块体系,即表意词块、人际交流词块和联接词块,并在指称等值、内涵等值、语用等值、联接等值四个层面探讨了商务英语词块的功能等值翻译规律。  相似文献   

5.
“以诗为词”为宋代文学、文体关系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经考究,近四十年以来学界“以诗为词”研究,主要采用了作家个案、文学关联、文体关系三种方法。“以诗为词”的个案研究旨在从某一词作中寻找不同于传统词的个性和同于诗的共性,围绕着题材、内容、风格、手法、功能展开,探讨作家“以诗为词”的特征。“以诗为词”的文学关联研究,将“以诗为词”置入关联性语境或环境中,挖掘“以诗为词”的文学深度、文化内涵、哲学意蕴。“以诗为词”的文体关系研究,基于文体整体发展及互动关系视角,在诗、词两种文体的同异比较和生成变化中,探究诗、词文体的文体特性及动力机制。综合作家个案研究之精细、文学关联研究之兼顾内外因、文体关系研究之擅整体动态把握,向文体关系史进军,是“以诗为词”研究的新趋向。  相似文献   

6.
俚濮是彝族的一个支系,生活在金沙江流域两岸的中低山区.俚濮彝族保持着众多的原始宗教信仰,其中对山神的崇拜是其自然崇拜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每年的正月初二,是俚濮人祭拜山神的日子,其祭拜活动具有广泛性、群众性、自发性.作者通过对攀枝花啊喇么彝族支系俚濮人的山神崇拜调查,分析了俚濮彝族山神崇拜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7.
8.
本文从词的文本文体的渊源--诗人手,揭示了两者间的异同点,并在此基础上着重探讨了词的基本特性,认为娱乐的需要是词之产生的根源,而音乐的配合则是词之兴起的根本.  相似文献   

9.
作为花间词派的两位重要作家,温韦有许多共同点,但也有着明显的差异。温庭筠奠定了花间模式,确立了普泛化、类型化的抒情模式,韦庄词的抒情却具有更多的主观化和个性化的色彩。抒情方式的不同,使得温韦词在语言风格、体式以及背景描绘上都有了区别。这种抒情方式的区别也反映了词体文学在发展进程中与诗体文学的对立与融合。  相似文献   

10.
作为花间词派的两位重要作家,温韦有许多共同点,但也有着明显的差异。温庭筠奠定了花间模式,确立了普泛化、类型化的抒情模式,韦庄词的抒情却具有更多的主观化和个性化的色彩。抒情方式的不同,使得温韦词在语言风格、体式以及背景描绘上都有了区别。这种抒情方式的区别也反映了词体文学在发展进程中与诗体文学的对立与融合。  相似文献   

11.
庸俗唯物主义是指以毕希纳、摩莱肖特和福格特为主要代表人物的一个哲学派别,人们结合他们的言论把其思想概括为意识混同于物质等,并对其大加批判,由此贬称其为庸俗唯物主义。然而这种看法是有待商榷的。受当时科技发展和时代背景的限制,庸俗唯物主义的思想学说中难免有不足之处,但其中也包含很多脱俗的,且对当代科学等的发展仍有参考价值的思想学说值得去研究和学习。对庸俗唯物主义武断地全盘否定,其实是对庸俗唯物主义的误读,只有建立在对庸俗唯物主义全面理解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发挥庸俗唯物主义的价值和作用。  相似文献   

12.
敦煌俗赋的类型与体制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敦煌俗赋可分为故事俗赋、论辩俗赋、歌谣体俗赋三种类型。早期文人赋开头有一段故事引子,就是从民间故事俗赋发展而来的。对问体的文人赋则是继承了早期民间争奇斗胜的形式,以争辩的方式安排布局。敦煌歌诀体俗赋,是汉代民间歌谣体俗赋的延续,其文体为赋而非诗。文人的诗体赋是汉代赋体分化的结果:不是赋向诗靠拢,而是诗从赋中分化出来。敦煌写卷中还有为数不少的不以赋名篇的作品,像"词文"类,究其体制归属,仍当为俗赋。通俗文学文体的差别主要是由其传播方式或表演形式决定的。敦煌俗赋同文人赋的区别,更多反映了中国文学源同流变的区别。  相似文献   

13.
"俗"是近年文学评论界涉及最多的字眼.20世纪90年代以来,从文学的整体创作倾向看,"俗"文学的地位已经取代了"雅"文学.自新时期,文坛历经世俗、媚俗、通俗相交融的过程,但这并非文学的倒退,而是文学回到本真状态的体现.历代文学经典的产生正是在文学大潮的大浪淘沙中出现的.大雅大俗的文学既受读者的欢迎,又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相似文献   

14.
元曲所表达的性爱主题 ,一反敦厚高雅、有所寄托的古典传统 ,在题材、审美情趣、语言表达诸方面 ,都显示出鲜明的俗艳特征 ,从而展现了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特定文化背景下文人的玩世风流  相似文献   

15.
媚俗艺术作为工业化时代之后出现的一种审美现象,虽然伴随着美学不充分定律,成为快乐谎言和坏趣味的代表,但是依旧被大众广泛接受;民间艺术拥有健康快乐的形式与内涵,但是在新媒介与商业主义无孔不入的情况下也被媚俗艺术渗透,形成了与媚俗艺术的互文性。民间艺术应以积极有效的文化策略应对新的语境,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对汉魏六朝时期调笑戏谑类"俗赋"和相近作品进行了勾稽,对其文体特征进行了分析.这类俗赋以论辩的形式展开,韵诵是其主要传播方式,文体上整齐的节奏、和谐的韵律是这种传播方式的反映.  相似文献   

17.
作为建安时期重要的文学家曹操,不仅文学成就卓著,而且文艺思想也相当突出,影响并推动了当代及后代的文学创作。但对此,很少有人进行探讨。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研究。一、重视文学艺术;二、文学创作要反映社会现实的创作思想;三、主张改造文章。曹操的文艺实践体现了他的文艺思想,以此来揭示曹操在文艺思想史及文学发展史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对问”和“设论”在《文选》中被立为两类,在《文心雕龙》中被追溯源头,这使其在文体史上占据了一席之地。“对问”体的出现是与人类早期特定的言说行为密切相关的,其文体的确立可追溯至《对楚王问》,《汉志?诗赋略》“杂赋”之“客主赋”中也很可能收录了相关的“对问”和“设论”体作品。“对问”和“设论”作为两种文体虽然有所区别,但习惯上常被放在一起讨论,其名称在后世总集中不断有所变更,有“问答”、“问对”、“设难”、“问难”、“答问”、“设辞”等各种称谓。“对问”和“设论”作为小文体无法与主流大型文体相抗衡,在后世总集中常被归并入“杂文”、“杂著”或者“辞赋”类,逐渐失去了独立的文体地位。  相似文献   

19.
东方文学与东方文学精神历来以"整个世界的和谐"为指归.中国的"天人合一",印度的"梵我合一",日本的"森林思想"历来都是东方文学追求的理想境界.无论是上古文学的"巫术"精神,中古文学的"宗教"精神,近古文学的"民族"精神,近代文学的"反帝、反封",现当代文学的"反殖、反霸",无不以"世界和谐"、"人性和谐"为目标,且与一味讲"征服"的西方大异其趣."二战"后,西方才开始把眼光投向东方.当发现很多西方文学大家都频频向东方文学吸取养分,并把东方的"天人合一"理想作为他们的执着追求的时候,东方文学也开始对厚重的东方传统进行自我审视.他们发现文学在经历了"自然性的人"、"社会性的人"的阶段后,不可避免地要走向"精神性的人"的阶段.而"人性和谐"、"天人合一"也正是"精神性的人"执意追求的核心特质.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新的层面讨论阐述了柳永词在宋初文学精神的影响下 ,其“赋笔为词”远绍两汉义归雅颂的理性精神 ,并与由汉大赋蜕变而来的宋代文赋呈合流之势 ,从而揭示了柳永“赋笔为词”在词中“宋调”形成的过程中对后世开山意义之一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