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华简《程寤》是寤体文献的一种。寤的训诂意义,一般指梦中惊觉而有言。《程寤》及《逸周书》中的《寤敬》《和寤》《武寤》等篇章以寤为名,说明这类文献有着共性特征。寤通常表现为因梦而寤,因寤而惊,因惊而悟,从而与现实活动相联系,具有特殊的政治含义。《书》类文献中的寤体篇章,与当时对梦境的神异认识和现实政治对神权支撑的需求有关。  相似文献   

2.
清华简所见《金縢》与“三监”等材料,解释了《尚书》学史上与三监之乱有关的若干疑难.周公所谓“我之弗辟”云云,即《孔传》所说“我不以法法三叔,则我无以成周道告我先王”,“三叔”就是管叔、蔡叔、霍叔“三监”.然而,就清华简字面而言,“三监”当为商邑叛民所杀,并非成王或周公东征所辟.清华简《系年》第三章所记东征,并未提及周公,而是以成王为东征之君,这一问题尚有待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3.
作为《水浒传》中一个十分重要的人物,林冲能忍的个性是造就他曲折而悲情人生的重要因素。在梁山之外,林冲"忍"做宋家忠臣;心定梁山后,林冲更是万"忍"不得自由。《水浒传》中林冲能忍的个性及其生命历程比较真实地反映着赵宋时代的文化气象和民族个性,在某种意义上也与宋朝"忍辱负重"的历史内涵和文化精神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近代以来关于秦人族源问题,学者们一直多有争论,意见百出,但归结起来其意见主要分为秦人东出说与秦人西出说这两种。但是随着对秦研究的逐渐深入,特别是2011年《清华简·系年》有关于秦人西迁内容的发表,秦人西出之说逐渐式微,秦人东出说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认可。本文拟在前人对秦人东出与西出研究的基础之上结合《清华简·系年》关于秦人族源相关内容来对此问题进行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6.
《系年》作为清华大学藏战国楚竹书的第二辑,为战国之际的历史文献语言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系年》中虚词焉字的用法尤其值得我们注意,其焉始形式已经在此文献中被作为固定格式使用;焉+动词的形式同样具有其独特的语法特色。焉字在楚系文字中不同的书写形式以及较为特别的语法用例,与传世文献形成鲜明对比。  相似文献   

7.
《史记》称引“《春秋》”有记事古史、孔子《春秋》、公羊《春秋》和左氏《春秋》等不同情况,其中“左氏《春秋》”的全称当为“左氏《春秋国语》”,是一部具体描述西周春秋时期历史事件的古史著作,既非等同于今见《国语》,亦非等同于今见《左传》,而为两书所取材,亦为《史记》所援用。清华简《系年》为这一推断提供了启发和佐证。  相似文献   

8.
清华简《皇门》可与今本《逸周书·皇门》对读,简本中“譬如戎夫,骄用从禽,其犹克有获”一句当依今本校改为“譬若畋,犬骄用从禽,其犹克有获”.其中“犬”指犬官,“骄”指不熟悉地形和兽情.句谓譬如王田猎时,以不熟悉地形和兽情的犬官随行去擒获猎物,难有收获.犬官若不熟悉地形和兽情,便为失职,周公借此讽劝那些没有恪尽职守、不能兢兢业业襄助天子的庸臣.如此解释有助于进一步领会《皇门》告诫群臣恪尽职守,使天子亲贤才、远佞臣的主题.  相似文献   

9.
在近期发布的《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贰)·参不韦》整理报告中,有一未作隶定的新见字“■”凡三见,引起了学者的关注。整理者和研究者都提出过一些释读方案,至今聚讼不已。现通过对相关字形音义的细辨及所在辞例的考究,推断该字可隶释为从廾(凫)声的“”,是为拱执符信的“符”字而造。竹简“共不屖”可读为“拱符不迟”,意谓秉执符节且不怠慢;“共不”可读为“拱符不皇”,概言执符而不正大显扬。  相似文献   

10.
先秦文献中,姜太公有师尚父、太公、太公望、吕望、吕尚、吕牙等称谓,迄今为止,先秦文献中尚未出现过“吕尚父”的称谓。“吕尚父”之称,在传世文献中出现时间颇晚,而且出现次数极少。就目前所掌握的材料看,“吕尚父”之称仅出现于唐代及以后文人诗歌、杂记,无一出自史学著作,因而其在古代文献中流传并不广泛。先秦文献和周代金文中作某父的人名颇多,清华简《耆夜》简2—3简文作“郘上甫”,从文字使用上,显得颇为费解,而且和绎(毕)公高、邵(召)公保睪(奭)、周公叔旦、辛公■甲等称谓比较,用字颇不工对。清华简《耆夜》篇存在诸多诸如此类的疑问,《耆夜》的时代和清华简的真伪,自然是清华简整理和研究过程中,无法绕开且亟须澄清的一个重要学术难题。  相似文献   

11.
“京师”本为公刘所居豳地之专名,周初之诗《诗经·大雅·公刘》及西周末期的《多友鼎》《克钟》等金文资料可以为证。及至西周末年,天子所居之宗周镐京始有京师之称,其说始见于《诗经·大雅·民劳》,春秋时曹国之诗《下泉》及晋国铜器《晋公?》铭文可为佐证。东迁以后,作为天子所居的东都洛邑始亦有京师之称,春秋初期的《晋姜鼎》及《春秋》经、传可为明证;清华简《系年》第二章简文两处提及“京师”,学界对其具体地望多有歧说。由两周之际政治形势观之,犬戎寇周后,豳、岐等地处于犬戎控制之下,尚未东迁的周平王要得到东方诸侯拥戴,必须与杀幽王而灭宗周的犬戎势力进行切割,宗周镐京虽经犬戎寇扰损毁,却是最具政权合法性的地方,是以简文“立之于京师”的京师自当指宗周镐京;其后,晋文侯杀携惠王,结束二王并立局面,并与郑、卫、秦等出师卫护周平王东迁以定一统,因其有功而受周王赐命,始得以外诸侯身份参与东迁后王朝政事,与郑武公分政周室,此即简文所说“晋人焉始启于京师”而“郑武公亦政东方之诸侯”,此处之“京师”即指东迁后周王室所在的洛邑而言。  相似文献   

12.
13.
清华简《程寤》是一篇新出土的有关商周历史的重要文献。本文在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原考释的基础上对其作逐句解读,进一步揭示其本来涵义及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4.
清华简《周公之琴舞》一共由十篇诗组成,如果从诗篇内容中的君臣口吻来划分,可以发现有五篇诗为周公所作,五篇诗为成王所作,其分布很有规律,显然是有意编排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清华简《尹诰》首句"惟尹既及汤咸有一德",《尚书.咸有一德》及《礼记.缁衣》和郭店楚简《缁衣》所引《尹诰》均作"惟尹躬暨汤咸有一德"。该句在《咸有一德》为全篇核心,前后文逻辑严密,具有原创性。而简书《尹诰》则既去"躬"字,又衍"及"字,且只独立一句,与下文没有逻辑联系,应是取用。所以《咸有一德》当不晚于简书所出之公元前305±30年,不可能是魏晋之人伪造。如此,则《古文尚书》(不必全部)之时代,当不晚于清华简。  相似文献   

16.
清华简《尹诰》篇公布后,引起了学界的关注与热烈讨论,但许多问题仍有待研究,如关于其篇名命名问题,其与《尚书·咸有一德》篇之关系问题,其能否证明今本《尚书·咸有一德》篇之伪,等等。利用二重证据法,系统梳理《尹诰》《咸有一德》相关的文献记载,并对上述问题进行考论,通过比对、分析,认为《尹诰》篇与真古文《咸有一德》、今本《尚书·咸有一德》皆无关系,是独立成篇,名之为《尹诰》没有问题,其不能为证明今本《咸有一德》之伪提供有力证据。  相似文献   

17.
清华简《说命中》"说逨自傅岩"之"傅岩"与《说命上》之"北海之州",并非同一地点。《说命中》与《说命上》部分文句都是写傅说初见武丁,两人印证上帝赐梦之事,而非两次验梦、两次诘难。所以,清华简《说命中》不是《说命上》的续篇,而是武丁初见傅说一事更为详尽的记载,两篇之间是相关关系,而非前后承接关系,将清华简《傅说之命》三篇称之为"上"、"中"、"下"是不妥的。  相似文献   

18.
19.
目前,学界对清华简"保训"之"中"的研究,主要有两种看法:一是认为"保训"之"中"指思想观念,二是认为"保训"之"中"指某种实物。结合"中"在相关历史文献中的字义考察,"保训"之"中"应为一种与刑罚、权力有关的判词,体现了后世"中道"思想在前期的发展、演变。  相似文献   

20.
《左传》记载夏姬情事,有诸多疑点,最主要处在于她的身份及由此产生的年龄问题。清华简《系年》的出土为我们思考此问题提供了新线索,勾稽《系年》文字,可得出结论:夏姬为夏征舒之妻,而非其母。陈国内乱时,她二十岁左右。《左传》的叙述,反映作者红颜祸水、甚美必有甚恶的观念。《系年》叙事则无此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