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二十世纪初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我国蓬勃兴起.随着革命运动的发展和深入,创建与之相适应的近代民族文化提到了议事日程.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家、宣传家章太炎,乃是中国近代民族文化的开拓者.  相似文献   

2.
西方自然法思想可以在功能作用上划分为保守与革命两大截然相反的传统,它在古代社会直至中世纪基本保持了一种无害的相对低调的姿态。但在十七、十八世纪人的理性光环照耀之下,西方自然法的客观意义转换为主观意义,自然法被改造成了“自然权利”并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锐利武器。这就是自然法思想的近代革命,也成为自然法历史的辉煌顶峰。不过,近代自然法思想的内在逻辑则预示着其革命后的必然命运走向。  相似文献   

3.
世界近代史中两个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近代史中,需要探讨的问题还很多,术文只提出两个问题,当作引玉之砖,希望共同讨论,得出正确结论,以适应编写近代世界历史和教学的需要。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的起讫问题在世界近代史的著作中,关于革命的起讫问题,事实上存在着分岐,即不是以同一准则来确定的。如十七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十八世纪末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在  相似文献   

4.
章太炎先生无论是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还是在晚年的国学讲授中,都极为重视道德的锻造和坚守。早年主张革命道德说,并将佛学引入中国传统文化,目标是建立革命道德说而进行排满革命;中年以后,逐渐回归到传统道德学说,尤其回归到儒家道德学说;晚年通过讲学活动,以保存中国历史经典,以延续中国民族文化、民族血脉、民族气节和道德,抵抗日本侵略。  相似文献   

5.
法国革命与英国革命不同的两个显著特点是资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结成联盟与完全抛开了宗教外衣。这两个特点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法国特殊的社会状况决定的。这两个特点对法国革命产生了重大影响,依法国革命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超过了英国革命,成为近代史上较为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  相似文献   

6.
19世纪以来,近代新闻宣传方式逐步在中国推广,与此同时,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也蓬勃发展。作为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将刚兴起的近代宣传方式作为革命的利器和手段,极大地丰富了革命的形式和内容。他一生创办了10余种报纸,领导了3次思想论战,并形成了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办报思想和宣传方法。  相似文献   

7.
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民主立宪的法文化思想,在兴中会时期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同盟会成立至辛亥革命爆发,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的法文化论争,从更深更广的层面介绍了西方近代先进的法文化,宣扬了学习西方法文化改造中国社会的思想.南京临时政府时期,伴随着资产阶级革命政府的建立,资产阶级法律学说也由此付诸实践,揭开了近代中国法制近代化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8.
发生在18世纪末的美国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是资本主义制度向世界扩展的两次重要革命,被视为资产阶级革命史上的姊妹革命。但是,两场革命带来的结果却大相径庭:在美国,革命引导美国走向自由与繁荣;而在法国,革命则带来了持续的恐怖与动荡。从两国的文化传统角度分析,造成不同结果的原因有三点:讲究实际与追求完美的传统文化异异、突出个性与崇尚统一的国民性格差异以及自由至上与平等至上的民族价值差异。  相似文献   

9.
在近代的佛学热当中,“先进的中国人”都不约而同地将文化建构的思考聚焦在佛学资源的发掘上,力图将佛学有关人生终极关怀的学说,积极有效地转化为新文化的建构元素,但基于不同的文化理想,鲁迅与梁启超对于佛学的价值取向,则表现出了本质性的差异。这种差异典型地反映出近代中国在文化转型时期的两种性质不同的文化建构理想和价值择取导向。  相似文献   

10.
中国佛学关于入世之中追求出世的精神内涵对中国人的思维观念与行为模式产生深远的影响。根源于西方文化的专业社会工作在本土化历程中同样面临着佛学当初进入中国的处境。佛学十分注意外来文化本土环境适应的重要性,其一方面注重依附统治阶级和中国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不断地改造自己并努力调和与儒道学说的关系,极力证明佛学与儒道学说在根本宗旨上的一致性,直至真正融入中国本土并且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工作本土化可以从佛学的中国式成功嬗变和精神内涵改造经验得到很好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1发生在十七、十八世纪的英、法资产阶级革命,是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典型形态。这两次革命都以其所特有的形式影响着发生在与它们同时代以及十九世纪的资产阶级革命。尤其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这是第一次完全抛开了宗教外衣,并在毫不掩饰的政治战线上作战”;“这也是第一次真正把斗争进行到底,直到交战的一方即贵族被消灭而另一方即资产阶级获得完全的胜利。这  相似文献   

12.
论人格解放和近代中国的政治变革朱义禄人格问题,可以说是近代中国的政治风云的晴雨表,是近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值得关注的课题.资产阶级改良派,力图改铸传统圣贤人格,以讲求西法,推动变法;资产阶级革命派,则大力鞭挞传统奴性人格,以唤起民众的革命激情;新文化运动...  相似文献   

13.
陈去病是民主革命时期知名的诗人和文学家,同时也是我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文学团体-南社的重要创始人之一。陈去病在南社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与其参与创办的南社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论近代中西文化冲突与整合过程中的价值选择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中西文化冲突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和深刻的文化背景.资本主义向全球扩张的历史必然性和中国文化抵御外来文化强制的历史合理性相交织,必然引起近代中西文化冲突的剧烈与持久.自鸦片战争开始,中国文化的人格化代表--知识分子就在不断地探索调适中西文化的途径,文化传统主义、文化折衷主义、文化虚无主义就是近代中西文化冲突与整合过程中依次发展的三种价值选择模式,也是中国人整合西方文化、建构中国新文化的尝试.近代后期,伴随着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和资本主义的发展,王国维、陈寅恪、鲁迅等一批知识分子超越了这三种价值选择,在理性的基础上提出了融合西方文化、建构中国新文化的主张,表现了中国先进人士整合中西文化的理性价值选择.  相似文献   

15.
佛教是最早传入上海的宗教文化。在整个中国佛教发展的历史上,古代申城的佛教文化与其时鼎盛的中土佛教实难比肩。可当跨入近代社会,佛教在全国各地多呈衰象之际,开埠后的上海却作为近代全国经济与文化的中心,以其特有的人文地理环境及诸种有利因素,令是地的佛教文化获得千年难遇的历史良机。佛寺的迅速增加,居上社团的涌现,佛学研究与各项文化事业的全面展开,佛教各宗派的勃兴,中外佛教联系渠道的拓展等,反映了近代沪上佛教复兴的显著成就,这也是近代中国佛教史册上最为辉煌的篇章。  相似文献   

16.
众所周知,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与英、美资产阶级革命一个重大区别在于法国革命时期遭受欧洲反法同盟国家的武装干涉。因此,革命期间法国人民既担负着反对国内封建势力又要反击反法同盟的侵略的双重任务,并成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显著特征。反法同盟对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干涉侵略,给法国革命带来极大困难,也赋予法国革命以更丰富的内容。它极大地影响了法国革命的进程,促使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沿着上升路线不断深入发展。国内外史家  相似文献   

17.
以孔子为创始人的中国儒学,几千年来经久不衰,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思想文化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孙中山作为中国近代卓越的革命家和思想家,将儒学的民本思想、杀身成仁思想、修齐治平思想和大同思想全都赋予革命意义,并利用儒学的理性思维及其传统权威阐释了革命的科学意义和本质要求,从而将他的革命理论根植于传统文化的深厚基础之上,使儒学在服务于资产阶级革命的同时,自身也充满了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17世纪中叶的英国革命是欧洲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之一,它揭开了英国历史上的资本主义时期,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苏联的世界史学者在这个方面曾经作了不少有益的研究,给予了较为中肯的评价,应当肯定。但是二次大战后,苏联史学界突然宣染英国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以致远远脱离了历史的真实。1953年出版的《近代史》认为,17世纪的英国革命“是中世纪和近代之间的一个分水岭”,并以此作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科斯明斯基在《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断定:“17世纪中叶的英国革命不仅是英国和欧洲历史上最重要转折点之一,也是世界历史上的最重要转折点之一”;“世界历史的新时代,资本主  相似文献   

19.
17世纪中叶的英国革命是欧洲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之一,它揭开了英国历史上的资本主义时期,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苏联的世界史学者在这个方面曾经作了不少有益的研究,给予了较为中肯的评价,应当肯定。但是二次大战后,苏联史学界突然宣染英国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以致远远脱离了历史的真实。1953年出版的《近代史》认为,17世纪的英国革命“是中世纪和近代之间的一个分水岭”,并以此作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科斯明斯基在《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断定:“17世纪中叶的英国革命不仅是英国和欧洲历史上最重要转折点之一,也是世界历史上的最重要转折点之一”;“世界历史的新时代,资本主  相似文献   

20.
近代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在上世纪末才出现,但到本世纪初,他们已走入历史舞台的中心,演出了向封建主义进攻的序幕,经过了十年的准备就引发了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一次成功的革命,也是一次失败的革命。它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造成了“敢有帝制而为之,天下共击之”的政治气氛,但是“民主共和国”却始终只是一块空的招牌。产生这样的矛盾状况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有一点却无法忽视,那就是它的成功与领导运动的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为批判封建主义所作的努力分不开,而它的失败也与革命派对封建主义本质的认识不清密切相关。本文拟就这两个侧面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