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謇与清末农业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清末农业改革是清末新政的重要内容,它揭开了中国农业近代化的序幕。张謇不仅奠定了清末农业改革的思想基础,提出了农业改革的实施方案,内容包括提倡垦荒,倡立农会,倡兴农学,倡辨土性,改革机构等;而且身体力行参与了多项改革措施的推行,如创办新式农垦企业,创建各级农会,兴办农业学堂,推广农业科技等,对清末农业改革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清末重农与传统的重本抑末不同,它是从推动工商业发展的角度支持农业发展,采取了兴办农业教育、组建农会组织、鼓励农业垦殖等一系列兴农政策措施,推动了中国传统农业近代化。但由于封建制度性障碍,清末朝庭的腐败,中国近代农业发展仍相当缓慢。  相似文献   

3.
清末山东农会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山东的大部分农会,是清政府推行新政时期,由山东地方官约集绅民组织成立,在组织制度及其与官方的关系上多相异于他省农会,具有独具的某些特点。山东农会成立后积极开展活动,对推动清末山东传统农业的改良,促进农林蚕桑各业的发展,开启民智,保护农民利益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陈夔龙重视发展农业,把发展农业作为兴国安邦的重要手段。面对清末的农业危机,陈夔龙在发展农业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理念:以农为本,农业与工艺、商业相互结合;通过兴办农务学堂,培养农业人才来改良农业,并为此进行了大量实践,对中国农业由传统型向近代型转化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陈夔龙重视发展农业,把发展农业作为兴国安邦的重要手段。面对清末的农业危机,陈夔龙在发展农业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理念:以农为本,农业与工艺、商业相互结合;通过兴办农务学堂,培养农业人才来改良农业,并为此进行了大量实践,对中国农业由传统型向近代型转化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清末民初 ,农政荒废 ,农业的落后和衰退十分突出 ,朝野上下振兴农业的呼声很高 ,涌现出大量有关的政策主张和思想观点。当时兴农思想的核心是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 ,引进、推广西方农业科技和经营管理方式 ,实现中国农业近代化。  相似文献   

7.
学习西方技术,推进农业发展是近代思想家的共识,清末张之洞提出系统农业近代化的思想,他在农业生产方式,农作物产品结构,农业科技等方面都提出具有近代特色的见解,并倡导进行近代农业实践活动,对推进晚清农业近代化进程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清末商部--农工商部成立后,大力提倡棉业改良,制定和采取了一些较为现实的改良措施,使清末棉花生产无论在产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有所提高.当时机器纺织业的兴起、市场需求的扩大、国际竞争的压力、清廷农业政策及改良棉业舆论,是推动棉业改良的前提条件.而在商部--农工商部主持下,棉业改良取得的可观成效,又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机器纺织业的发展、棉产品商品化的提高及农业种植结构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清末的蒙古社会经济极为凋敝落后。在"开放蒙地""移民实边"热潮刺激下,蒙古王公提出了振兴畜牧业、整顿农业、发展工商业为主要内容的发展蒙古经济的思想。这是清末蒙古王公对蒙古经济社会发展的初步思考,是蒙古民族要求实现经济近代化的表达,在蒙古民族思想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清末,清政府在改变传统经济政策、发展近代工商业经济的同时,在商部农工商部的主导下,还开展了对传统农业的改良与振兴。创办农事实验场就是商部农工商部改良农业的一个主要措施之一。通过农事实验场这个平台,中国传统的农业经济形态逐渐出现了近代化的嬗变。  相似文献   

11.
袁世凯在清末民初致力于山东经济的发展,其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外理性抗争,二是自开通商口岸,三是推动农业、商业、税收与金融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清末民国时期安徽的农业改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末民初,安徽农业改良机构渐次成立,形成了包括农政机关、农会、农业推广机构、农业研究机构和农业教育机构的农业改良机构体系。其改良的举措,主要有举办农事调查、宣传农业科技知识、研究和推广优良品种、引进新农具和化肥、防治病虫害等。尽管改良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没有改变近代安徽农业的落后局面。  相似文献   

13.
清末新政时期,山东传统农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变化,主要表现在农业管理机构、农会组织、农业学堂、农事试验场、农业公司等一批新式农务组织机构的建立上.这是当时山东农业生产面临日益严重的困境和危机的情况下,由清政府推动、山东各级官吏及乡村士绅组织倡导等诸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农务组织机构的建立为山东传统农业注入了新鲜血液,标志着山东农业近代化的起步.  相似文献   

14.
张之洞是清末政府倚重的权臣 ,同历代封建官僚一样 ,他也非常重视农业 ,把发展农业看作是“固邦本、养民生”的重要手段。随着他对农业的积极思考和大胆实践 ,他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农业思想也应运而生。文章对张之洞的农业思想进行了总结 ,以期从中寻得一些可供当今农业发展的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中国历史不是孤立的,而是世界的一部分。20世纪初,与中国立宪运动相先后,在俄国、波斯和土耳其等国家也都发生了从专制转向立宪的运动。清末报刊对亚欧大陆的立宪运动一直密切关注,不仅积极加以介绍宣传,而且“从周边看中国”,致力于以周边国家发生的立宪风潮来反观中国的立宪运动。从这一意义上言,清末的立宪运动与亚欧大陆的立宪运动具有一体性和关联性,而清末立宪运动中报刊舆论对亚欧大陆立宪风潮的宣传和论述,也是清末立宪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清末维律活动与晚清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同时废除不平等条约,也是清末修律的直接诱因和催化剂。清末修律是在政府推进下的自上而下的法律的全方位改革,受到西方法律文化和制度的影响很大,清末修律过程中东西方法精神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冲突和交融始终进行着,其经验和教训是我们法制建设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17.
清末的中国社会是一个急剧变革的时代,在西方资本主义近代商品经济与国内“实业救国”思潮的双重影响下,传统的小农经济受到了巨大冲击,进而刺激了近代化的生产方式在某些区域与领域的产生.山东,作为华北地区传统经济较为发达的省份,其所辖各州县在清末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经济中心由西部运河城市群转移到胶东沿海城市群,由单纯的农业经济向近代化的农、工、商经济转变.  相似文献   

18.
关于清末农民运动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清末农民运动的几个问题刘平清末十年,中国社会正处于历史性转变时期。辛丑条约后,国内阶级矛盾不断尖锐,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以及从中游离出来的广大游民无产者,不自觉地在全国各地掀起了抗粮抗捐、仇教排外等多种形式的反抗斗争,时人称之为“民变”。清末民变...  相似文献   

19.
黑龙江三江平原森林的变迁肇始于清末至民国时期。本文通过全面收集历史文献、地方文献,并结合实地踏勘,较全面地复原了黑龙江三江平原在清初及清中叶时期的森林环境,继而探讨了清末及民国时期此地森林演变的过程和原因——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所需、修筑中东铁路、作为船舶燃料以及挖参和采金。文章最后揭示了该地森林演变的空间特征,即由清初、清中叶的点式影响变为清末民初时期的沿边、沿江、沿路(铁路)、沿村、沿屯的破坏,但交通不便的深山区和平原腹地森林仍然保持着原始的状态。  相似文献   

20.
清末新建陆军是一支完全不同于旧的八旗、绿营、湘军、淮军的近代新式陆军。它的创建,是中国军队走向近代化的一个标志,为清末全国军制改革提出了蓝本,在我国近代军事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