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新时代的文化使命,也为我们反思海外华文教材的编辑出版提供了新契机。作为海外华文教育重要支撑,华文教材的编写水平决定着华文教育的质量。华文教材编写中的语料选材是实现教育目标、形成教材特色的重要因素。从编辑出版的视角对国内出版的华文教材在语料选材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完善华文教材编写的可行性建议,即在华文教材的语料选择上实施经典性策略、文明互鉴策略及适应性策略。  相似文献   

2.
以新加坡4套统编小学华文教材的汉语拼音注音为对象,回顾汉语拼音的引进与推广情况;考察并分析4套统编教材汉语拼音注音的历史演变及其演变特点;就新加坡小学华文教材汉语拼音注音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新加坡新编华文教材采用了新加坡教育部与中国人民教育出版社合作出版的模式,既借鉴了我国国内教材编写的长处,又适应了新加坡儿童的特点,是一部比较成功的海外华文教材。通过对新加坡《小学华文》的语言面貌和选材情况的描写、分析和研究,得出新加坡新编华文教材十分重视华语听说读写以及想象力、思维力、表达力和创造力等方面的培养,充分考虑到儿童的语言认知和习得规律,内容充实、选材得当、贴近生活、生动有趣,能够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相似文献   

4.
目前中文热或华文教育热在全世界持续升温,特别是在东南亚地区,在华文解禁后,其华文教育更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师资匮乏、教材单一、教学方法相对落后等等弊病成了东南亚华文教育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阻碍,因此培训师资、编写本土化教材、改进教学方法等无疑是促进东南亚华文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一剂良方。  相似文献   

5.
"汉语拼音"在新加坡的实践——历史与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除了考察汉语拼音在华文教学中的引进经过、发展历史、当前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还对新加坡华文教育规划和人名拼音化两个问题进行了较详细的介绍.从语言社会学角度出发,在考察新加坡华语教育问题时,应批判地理解当前公共话语中对华文教育作为二语教学的定位.  相似文献   

6.
美国华文文学是世界华文文学的一支重要的生力军。美华作家所写的作品就整体而言属于“阳春白雪型”,代表着海外华文文学的最高水准,领导着海外华文文学的新潮流,其中的佼佼者,既有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淀,又有时代风雷的足音和外来文化的潮声。  相似文献   

7.
华人企业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在海内外广为传播和延续的成果之一,其文化渊源主要来自中华传统文化、西方文化价值观、华人居住国的本土文化三个方面。然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华人企业文化中的比重呈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在华文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华文企业文化的研究与教育在华文教育内容体系中却处于缺失状态。当前,应从加强华人企业文化研究的支持力度,将“华人企业文化”的研究成果编入教材,对华文教师作系统的有关“华人企业文化”的教育与培训三个方面入手加强华人企业文化研究,并将其纳入华文教育内容体系之中。  相似文献   

8.
从语音、词汇、语法、语用、文字等方面分析了两岸汉语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对海外华文教育的影响。为了减少这些不利影响,使汉语走向世界,使中华文化发扬光大,两岸应该携起手来,在海外华文教育方面展开合作,如:两岸合作研究制定汉语的标准,合作编写华文教材;合作编写工具书;合作开发海外华文教育的网络资源库,等等。  相似文献   

9.
民国时期华文教材绝大多数都是中国大陆出版的。为了充分利用国内的语言资源,又能尽量适应华侨居留地的生活情形和教学环境,华侨教育界重点编写适合侨生在侨居地学习的历史地理教材,配套编写国语课的补充教材,实现语言资源的融合,探索编写符合第二语言学习规律的国语教材,在国内语言资源的当地化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相似文献   

10.
东南亚华文文学透视——余光中、骆明、庄钟庆访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南亚华文文学在世界华文文学中占有重要位置,也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特色.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本文从东南亚华文文学与中华文化传统、东南亚华文文学活动与创作、国内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现状三个方面对这一文学现象进行了探索,希望能给研究者们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华文传媒在华文教育起到了拓展教育方式、营造语言环境、提供背景素材、丰富华文知识等重要作用,对华文的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均有促进作用。华文传媒使华文教育不再仅仅局限于单纯技术性的"汉语语言教学",更深入到华文的深厚文化底蕴、哲学价值观等文化历史层面,为华语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  相似文献   

12.
台港澳及海外华文文学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初在中国大陆兴起以来,至今 已有近20年的历史。本文以历届学术年会及其论文集为主要依据,具体考察了这一学科从 “台港文学”到“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到“世界华文文学”概念的确立,从初始的作家 作品研究到各种题材/体裁的多向拓展,从传统、单调的研究方法到研究方法研究观念的不 断更新的历史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3.
"他者"的存在和"身份"的追寻--美国华文文学的一种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国华文文学置身美国却以华文进行创作的存在事实,使它客观上与生俱来地具有了一种双重“他者”的身份:对于美国的主流文学(英语文学)和东方母国(中国)的中国文学来说,它都是“他者”,这种“他者”性存在最终决定了它的“他者”立场和“他者”视角。而存在于美国华文文学中的“身份”焦虑,在经历了从本质主义的追寻到重建新的“身份”的变化之后,得以消解。  相似文献   

14.
美国华文文学由生活在美国的以华裔为主要构成的作家群和他们用华文为书写载体所创作出来的作品所构成。美国华文文学中的留学生题材小说,指的是美国华文文学中的那些以留学生生活为创作题材的小说。通过对於梨华、查建英、严歌苓这三位作家在“内容”上(由展示表层的受挫经历,到深入的历史文化思考,再到普遍的人性探寻)和“形式”上(由情绪叙述,到冷静叙述再到洒脱叙述)的发展过程的考察,可以大致勾勒出美国华文文学中留学生题材小说在主题上不断深入和技巧上新质迭出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15.
第九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研讨会的召开,展示了华文文学研究的新趋势。其一,世界华文文学的综合研究观念已成共识。当今世界,华文文学在世界范围内形成各具特色的几大板块,鉴于此,加强对世界华文文学作为语种文学的整体考察,进行证同与辨异的研究,就成了一种势在必行的发展趋势;其二,把文学研究和文化研究结合起来,建构一种新的研究视野,避免片面性和局限性,使研究走向深化;其三,对中国本土文学与海外华文文学的比较研究成为新的景观。三个侧面形咸了一体同构、相互依倚的运行态势。  相似文献   

16.
“身份意识”对于海外华文文学的“生存”思索有其重要而有效的价值意义。全球化语境带来“中心与边缘”边界的模糊固然在一定的层面上给长期处于“边缘状态”的海外华文文学实现了某种意义上的“文化突围”,但陷入新一轮的“被误读”的可能也同时存在。文化身份的价值理性及其历史建构有助于我们保持应有的警觉。北美华文作家张翎的创作无疑对此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海外华文文学是20世纪80年代初出现的具有世界性的新学术领域,以台港澳文学作为“引桥”而逐渐拓展,也逐渐与国际上的移民文学、离散文学接轨,形成一个极具东方特色的文化、文学“圈”。它的兴起为中华文化外移与外族文化相互影响研究拓展了广阔的空间。本期发表三篇文章:饶芃子的《海外华文文学的比较文学意义》从跨学科的视角论述海外华文文学对相关学科的促进,为比较文学提供了崭新的探讨对象和研究空间,为传统的国别、地域文学比较,特别是理论研究和学科“边界”研究,提供了新的内容和视点,海外华文文学和比较文学在开拓文学研究新视野、新思路、新方法上,均起了积极的作用,为中国的文学研究,提供了更为开阔的视野和新的阐释内容和角度,并由此而引起了对传统思维模式的反思;王润华的《文化属性与文化认同:诠释世界华文文学的新模式》是从文化视角切入东南亚华文文化,作者从不同国家、不同层面、不同视角来谈中外文化交流的感受,并探讨诠释中国以外边缘地带华人建构的另一种“中华文化”的模式;蒲若茜的《华裔美国小说中的“唐人街”叙事》是对不同历史时代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华裔美国作家笔下频繁出现的“唐人街”叙事的分析,在华裔美国文学书写中占有不可或缺的主导地位,随着历史时代和文化背景的不同,作家笔下的“唐人街”再现也表现出极大的差异:从早期“他者导向”的叙事、“亚裔感性”的追寻到华裔第二代逃离或固守“唐人街”的种种诉求,表现出美国强势文化俯视之下,作为弱势群体的华裔要冲破“玻璃天花板”的艰难。  相似文献   

18.
海外华文文学是20世纪80年代初出现的具有世界性的新学术领域,以台港澳文学作为“引桥”而逐渐拓展,也逐渐与国际上的移民文学、离散文学接轨,形成一个极具东方特色的文化、文学“圈”。它的兴起为中华文化外移与外族文化相互影响研究拓展了广阔的空间。本期发表三篇文章:饶芃子的《海外华文文学的比较文学意义》从跨学科的视角论述海外华文文学对相关学科的促进,为比较文学提供了崭新的探讨对象和研究空间,为传统的国别、地域文学比较,特别是理论研究和学科“边界”研究,提供了新的内容和视点,海外华文文学和比较文学在开拓文学研究新视野、新思路、新方法上,均起了积极的作用,为中国的文学研究,提供了更为开阔的视野和新的阐释内容和角度,并由此而引起了对传统思维模式的反思;王润华的《文化属性与文化认同:诠释世界华文文学的新模式》是从文化视角切入东南亚华文文化,作者从不同国家、不同层面、不同视角来谈中外文化交流的感受,并探讨诠释中国以外边缘地带华人建构的另一种“中华文化”的模式;蒲若茜的《华裔美国小说中的“唐人街”叙事》是对不同历史时代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华裔美国作家笔下频繁出现的“唐人街”叙事的分析,在华裔美国文学书写中占有不可或缺的主导地位,随着历史时代和文化背景的不同,作家笔下的“唐人街”再现也表现出极大的差异:从早期“他者导向”的叙事、“亚裔感性”的追寻到华裔第二代逃离或固守“唐人街”的种种诉求,表现出美国强势文化俯视之下,作为弱势群体的华裔要冲破“玻璃天花板”的艰难。  相似文献   

19.
海外华文文学是20世纪80年代初出现的具有世界性的新学术领域,以台港澳文学作为“引桥”而逐渐拓展,也逐渐与国际上的移民文学、离散文学接轨,形成一个极具东方特色的文化、文学“圈”。它的兴起为中华文化外移与外族文化相互影响研究拓展了广阔的空间。本期发表三篇文章:饶芃子的《海外华文文学的比较文学意义》从跨学科的视角论述海外华文文学对相关学科的促进,为比较文学提供了崭新的探讨对象和研究空间,为传统的国别、地域文学比较,特别是理论研究和学科“边界”研究,提供了新的内容和视点,海外华文文学和比较文学在开拓文学研究新视野、新思路、新方法上,均起了积极的作用,为中国的文学研究,提供了更为开阔的视野和新的阐释内容和角度,并由此而引起了对传统思维模式的反思;王润华的《文化属性与文化认同:诠释世界华文文学的新模式》是从文化视角切入东南亚华文文化,作者从不同国家、不同层面、不同视角来谈中外文化交流的感受,并探讨诠释中国以外边缘地带华人建构的另一种“中华文化”的模式;蒲若茜的《华裔美国小说中的“唐人街”叙事》是对不同历史时代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华裔美国作家笔下频繁出现的“唐人街”叙事的分析,在华裔美国文学书写中占有不可或缺的主导地位,随着历史时代和文化背景的不同,作家笔下的“唐人街”再现也表现出极大的差异:从早期“他者导向”的叙事、“亚裔感性”的追寻到华裔第二代逃离或固守“唐人街”的种种诉求,表现出美国强势文化俯视之下,作为弱势群体的华裔要冲破“玻璃天花板”的艰难。  相似文献   

20.
新加坡2015年起陆续出版的小学华文教材遵循正词法拼写汉语拼音,是有充分的理据的.一是如今的新加坡华语学习者已主要是第二语言学习者,需要借助分词连写划分词界、培养词感;二是分词连写符合人脑处理语言信息的规律,无论学习者有无华语语感,汉语拼音分词连写都是有必要的;三是专名词语词首字母大写能够帮助学习者判断词义.但由于新加坡民众对正词法尚不熟悉,对新版教材依据正词法拼写汉语拼音的做法提出了一些质疑.我们应进一步加大正词法的国际宣传,并推动我国小学语文教材依据正词法拼写汉语拼音以为国际社会做好表率.同时,新加坡教育部也应进一步向本国民众全面阐释依据正词法拼写汉语拼音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