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发展过程中,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全面审视和把握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格局转化的新特点,在实践探索和理论反思中,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利益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利益观,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是对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新发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经历了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到"三个文明一起抓"、"四位一体",再到"五位一体"的演进过程。五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既不可分割又各有自己的特定领域和特殊规律。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巩固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撑,建设和谐社会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的国家利益观是邓小平外交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我国正确处理国家关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邓小平国家利益观的主要内容表现为国家利益是处理国家关系的最高准则 ,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是一种平等的关系 ,寻求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和平解决国家之间冲突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聊城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秦正为博士所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利益观》一书2013年12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5.
本文探讨了作为历史唯物主义重要范畴的利益概念和社会主义利益观的基本内容,认为关注和追求物质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整个世界观的基础;确立社会主义利益观,正确处理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对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社会道德进步和社会的稳定、健康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民族特色研究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民族特色研究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民族特色研究的理论渊源和逻辑起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民族特色研究的科学内涵、研究现状和主要内容。展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民族特色研究,对于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自觉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来指导我们的实际工作,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极其深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论邓小平国家利益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从国家自身战略利益出发,形成了一套完整而又独特的国家利益观.他提出以关心自己的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来谈判和处理国际问题的思想,实现了中国对外政策向扩大国家经济利益的转变,关于"谋求共同点"、"搁置主权争议"、"共同开发"的主张,对于国家之间和平处理利益矛盾与冲突具有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8.
从现代西方和中国传统语境中探源“治理”概念,并梳考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历次政治报告以及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治理”词汇的使用情况,对我们全面准确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概念大有裨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是党领导人民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要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避免西方话语霸权下治理理论的生搬硬套,系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改革观及其方法论,为实现总目标而奋斗.  相似文献   

9.
习近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主要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走歪路和邪路,是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观的核心思想和精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观的宏大奋斗目标和理想追求;始终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牢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人为本,是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根本宗旨和政治立场。习近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观,正确回答了中国今后要向何处去,将走一条什么样的道路;习近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观,深刻诠释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应有什么样的奋斗目标和理想追求;习近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全面解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了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主要依靠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果应当归谁享有等重大命题。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在处理对外关系时,明确提出以国家利益作为最高准则,他把国家利益科学划分为以国家主权和安全利益为首位、以国家经济利益为核心、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差别三个层次,三者既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又分清轻重、区别主次。邓小平的国家利益观,体现了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利益观的新发展,洋溢着鲜明的民族精神和强烈的时代特色,为制定我国对外战略和指导我国外交实践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诞生和发展的过程是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由理论变为实践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实践形态的一种运动,接受一定的马克思主义观作为指导。马克思主义观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前途和命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又反过来影响着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和态度。苏东剧变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失败,而是苏东共产党人错误的马克思主义观酿成的悲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前途与命运与马克思主义观紧密相连。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诞生和发展的过程是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由理论变为实践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实践形态的一种运动,接受一定的马克思主义观作为指导。马克思主义观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前途和命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又反过来影响着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和态度。苏东剧变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失败,而是苏东共产党人错误的马克思主义观酿成的悲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前途与命运与马克思主义观紧密相连。  相似文献   

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理论所以科学,就在于它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解决了时代性课题。它使我们对社会主义的内涵和外延形成了更为理性的认识,这就是现实的社会主义具有多样性和阶段性、现代性和世界性、先进性和自我完善性等特质。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命题的丰富蕴意,对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具有深远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蕴含着深刻的利益根源,利益范畴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把握社会主义本质的基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社会主义本质的现实性与具体性的统一,它将在利益和谐中动态地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1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辟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立足中国基本国情、切合中国实际的伟大创造。只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初步形成了慎重、民主、渐进的族际政治整合方针;国家主义的团结、平等、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族际政治价值整合模式;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模式;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民族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等"多元一体格局"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族际整合模式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相似文献   

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建和发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精神、实践性和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决定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围绕三大基本理论和实践问题,不断探索实践,历经三个发展阶段,形成三大理论成果的过程,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构建和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态与实践形态的整体性审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理论形态与实践形态相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必须实现民族化.变革中国社会的"问题域"是联系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形态与实践形态的中介."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构成了变革当代中国社会的"问题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形态的集中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态的高度概括,‘二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实践,即对"三大基本问题"的不断解答.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发展过程中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正是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 ,使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出现了蓬勃发展的新生机  相似文献   

20.
全面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准确地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特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能回避的一个问题,它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败。从“国情的特色性”、“理论的特色性”、“实践的特色性”、“目标的特色性”和“历史地位的特色性”等五个层面系统地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特色”,有助于人们全面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