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荀子的幸福观由儒家精英转向社会大众,对于“孔颜之乐”“君子之乐”奠定的德性原则有所改良.在性伪之辨上,荀子以性恶论为基础,由“性伪之分”起始而至于“以伪饰性”,构建了“合性伪”的幸福原则;在理欲之辨上,荀子对“礼”的起源做了理性主义的解释,由“养人之欲”“给人之求”起始而至于“以道制欲”“合于文理”,构建了“统理欲”的幸福原则;在义利之辨上,荀子调整了孔孟思想中义利之间紧张冲突的状况,由人性“生而好利”起始而至于“以义制利”“先义后利”,构建了“兼义利”的幸福原则.“合性伪”“统理欲”“兼义利”致力于实现德性原则与功利原则的融通,“两得”成为荀子幸福原则的特质所在,从而使儒家幸福观呈现出德性幸福与功利幸福“双峰并峙”的局面.  相似文献   

2.
西方政治传统中,共和主义与自由主义蕴涵着两种不同的甚至相互竞争的公民传统.哈贝马斯的“三位一体公民模式”试图整合并超越公民传统的二元对峙.“利益性公民”、“认同性公民”和“共同性公民”三维度的理论构建,丰富了现代公民身份的内涵、明确了我国社会管理的主体特性;对交往理性和“认同性公民”的重视,有利于充实公民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话语民主的建构功能有益于增进公民参与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自二战结束以来,日本的核政策发生了一个比较明显的演变过程:从坚持“无核三原则”到在核问题上政策立场与实际运作相当矛盾。对于这种态度变化的原因,传统的分析存在着缺陷。本文通过建构主义的视角分析,发现这一变化是伴随着日本对自身身份认同从“核武器唯一受害者”到“普通国家”的变化而演变的。身份认同的转变是日本核政策调整的原因。身份认同是通过国内、国际因素共同构建的。  相似文献   

4.
李小静 《社科纵横》2024,(1):131-137
“后真相”舆情事件是一种有目的地将情绪和主观价值取向嵌入现实热点事件进行信息再生产,并通过社会化媒体聚合和发酵所产生的网络群体性事件。随着数字化媒介技术的勃兴,中国社会民生和治理领域中的“后真相”舆情事件频发且极大地颠覆了大众的认知结构,消解了大众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严重威胁社会的稳定。社会矛盾凸显、“注意力”资本运作、技术赋权是“后真相”舆情事件发酵和蔓延的三股推力,对此,只有构建公平正义的利益格局,拓展主流意识形态的集聚空间和辐射效应,完善和优化信息传播机制,才能有效抑制“后真相”舆情事件的发生及蔓延。  相似文献   

5.
叶雨其 《学习与探索》2023,(12):158-166
在德意志帝国时期的德语文学中,“祛魅化”和“赋魅化”共在的中国套话构成了德语文坛的独特景观。这一针对他者的双重言说隐含了德国人的自我修辞:一方面,通过对中国祛魅,德国人试图构建“国家民族”的身份意识;另一方面,借由对中国赋魅,德国人渴望找回“文化民族”的自我认同,克服二元分裂的精神危机。中国套话的双重性折射出彼时德国人两种正在凝固化的自我认知,认识他者套话背后的自我修辞性,对我们理解西方话语里中国形象的实质乃至构建全球化时代的中国话语而言,均具有一定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6.
身份认同具有两层基本含义:一是身份,指个人或群体的出身、特质、自我想象与社会地位;二是指认同,即个人或群体为确证自己的社会身份而在文化上所做的追寻,如价值、信仰、民族、国家认同等.对于郁达夫来说,20世纪30年代可说是波诡云谲、跌宕起伏,从30年代初的“左联”会员,到福建省政府主席陈仪的座上宾,再到北上参加“文协”,最后远赴南洋宣传抗战,其间种种境遇变化都体现了郁达夫的身份认同困境.  相似文献   

7.
农民工:日常生活中的身份建构与空间型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晔琴 《社会》2007,27(6):175-175
近年来,中国的“农民工问题”倍受国内外关注。本研究从“社会建构”概念入手,以上海某棚户区中的外来民工为对象,探讨他们进入城市后的身份建构机制。笔者认为,户籍制度的存在是农民工身份被建构和维持的宏观背景;同时,在与本地居民混居的社区中,这种集体身份也通过日常交往和城市居民的话语被建构和符号化,并获得了广泛的认同。笔者在文中提出“移民空间”的概念,即随着乡城迁移人员在城市的集聚,“农民工”聚居区这一独特的城市空间正在慢慢形成,并成为身份认同的一个空间符号。  相似文献   

8.
对北京市BG家庭教会进行的田野研究发现,基督徒世俗身份和宗教身份之间存在紧张与冲突.探讨基督徒面对不同身份,如何重构身份认同的社会心理过程发现,个体层面的认同努力即信徒个体的读经和祷告等灵修活动,以及组织层面的教会和团契生活,是基督徒身份张力得以纾解的主要方式.经历了“冲突-再构-和解”事件流的基督徒,暂时性地实现了多重身份的和解.  相似文献   

9.
郭台辉 《社会》2013,33(5):1-28
公民身份的认同问题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公民身份研究与认同研究结合而被推动起来的,是亚民族的地方认同与超民族的区域认同汇合到政治层面得以表达的结果,对西方民族国家建构的现代公民身份及其认同形态都产生很大冲击。公民身份与认同既相矛盾又可部分融合;公民身份认同主要关注个体或群体对政治共同体之成员地位(包括自我安全、归属、团结、包容或排斥)的心理认知和主观感受,在于提升政治共同体之成员的尊严和地位。公民身份认同研究从外部可以划分为宪政爱国主义、多元主义、激进民主主义这三种理论视角与政治主张,从内部可以划分为合法化构建的、拒斥性的、重新规划的公民身份认同三种类型。本文立足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社会政治理论的主要文献,旨在厘清公民身份与认同两议题的结合过程,阐释据于公民身份认同的不同理论旨趣,探讨其内在的分形结构。公民身份认同研究正日益受到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其内部分形在现实上正挑战着现代公民身份的单一认同结构。
关键词:公民身份认同公民身份认同合法化构建的拒斥性的重新规划的  相似文献   

10.
政治认同的层次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政治认同是研究政治心理、政治文化的重要概念.政治认同的层次分析就是根据政治认同者的身份和政治认同的对象所作的分析.政治认同的身份层次是基于认同者的不同身份背景而对政治认同问题所进行的分析,主要有阶级阶层身份、政治身份、民族身份、文化身份、性别身份、年龄身份等.政治认同的对象层次是从认同对象的角度所作的分析,主要有政治主体认同、政治规范认同、政治程序认同和政治意识形态认同.对政治认同进行层次分析的理论意义是可以深化政治认同理论,使之更加具有解释力、穿透力,而其现实意义是便于有针对性地解决现实政治认同危机.  相似文献   

11.
归属感的匮乏:现代性语境下的认同困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认同是一种辨识过程,其目的在于确立自己的“身份”,找到自己的“归属”,从而达到对“我是谁”的确认。在前现代条件下,由于个体处于固定的、系统化的关系网络当中,自我通过自身在稳固秩序中所处的环节而获得确定的归属感。而现代化作为一项不断颠覆现有行为方式的进程,催生了个体的自我意识,导致了个体与共同体的相互分离。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在享受高度自由的同时,也面临着归属感匮乏和身份感模糊的困境,从而陷于对“我究竟是谁”的追问当中。认同问题在现代社会中凸显了出来。摆脱原子化的自我观念,建构一种共享式的新型人际关系,对于解决现代认同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日本“亚洲身份”构建的困境及其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运用建构主义身份认同的理论,试图勾勒出日本"亚洲身份"构建过程中围绕"脱亚"和"入亚"而不断整合和重构的轨迹,并从日本政治文化的角度解读"亚洲身份"困境形成的深层原因,分析日本"亚洲身份"游离给日本国家发展战略带来的得与失.日本构建"亚洲身份"的特征体现为既可以依循己利随时放弃,又可以因应时势寻求"回归","亚洲身份"之于日本具有鲜明的工具性特征.  相似文献   

13.
生育并不会必然带来父母身份的认同,尤其是当孩子有严重残疾时.本文以自闭症儿童为例,通过访谈19位父母和老师来分析父母身份的构建过程.研究发现,正常与残疾间的二元等级和照顾责任的私有化严重挑战着父母身份的认同;性别身份强烈影响着父母对自闭症孩子的接受程度、养育能力和家庭分工,父亲通常比母亲经历了更多的挣扎;宗教信仰以及为自闭症人士和家庭提供服务的专业机构会促进父母身份的认同,但通常要以母亲为中介;自闭症等严重残障带来的挑战超出了个体家庭的承受能力,亟需从经济、职场、情感、育儿技能、社会价值观念等方面提供有效的综合社会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4.
网络社会认同力量的彰显,使得网络社会认同的研究方法成为“显问题”.就目前学界对于网络社会认同的相关研究看,主要是采用量化的方法进行研究,这种方法存在多方面的问题,而质性研究方法中的叙事分析可以作为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但是,网络空间与现实空间的差异、网络认同与现实认同的不同导致网络叙事与现实叙事之间也存在较大的不同.所以,在进行网络叙事分析时,需要注意改造原有的叙事分析,采用多维叙事、螺旋阐释等叙事分析以更有效度地研究网络叙事.  相似文献   

15.
李彩虹  朱志勇 《社会》2023,(5):139-166
本研究以内蒙古东部的一所原国营农场小学作为个案,深入探析了快速城镇化进程中民族地区乡村中老年教师的流动趋向、特点及其原因,结合历史变迁和地区发展的视角“理解”其在多重情境中的人生抉择。研究发现,在管理体制改革、单位制变迁、教育管理体制变革的历史进程中,国营农场的中老年教师基于体制性身份、合法性身份、专业性身份的交叉建构,历时性地衍生出包含生存保障性认同、情感认同与依恋、专业效能感与自我认同三元要素的集体身份认同。该身份认同是单位成员基于紧密的社会共同体,因集体利益、集体意识、集体情感联结汇合而成的价值倾向与情感归属。最终,三元集体认同合力推进了中老年教师群体以“稳定”为内核的心理建构,解析了少有人关注的乡村中老年教师留守现象。在城镇化持续推进的当下,本研究对于促进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在一个现代世界里,与地域、部落、家庭和宗教密切相联的"前现代的"认同被粉碎了.传统的身份资源(教堂、家庭、地方社群、民族国家等)处在日益的衰落之中.在该语境下,最大意义上的"政治社群"--民族国家的维系、巩固与重构成为民族主义与民族国家亟需解决的问题.大众媒介对"想象社群"的形成所起的促进作用成为国家认同建构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7.
道士词人群体的崛起是金代词坛引人注目的一种文化现象.2000余首词作展示了道士词人群体的创作实绩.从身份认同上,金代全真道士词人群体的下层文人身份和早年业儒的独特经历决定了其词的创作内容与功能的定位与指向.叹世、咏怀、咏物、宣教等不同品类的道士词生动展现了金代词坛上一道独特景观的丰富性与多样性.  相似文献   

18.
认同是“同一性”及身份的归属。在现实性上,文化认同往往与民族认同联系在一起,政治认同则与国家认同如影随形。文化认同侧重的是民族成员不可退出的族属命运,政治认同则凸显了社会成员选择和判断的主观意旨。近代以降,悬浮在社会结构表层的政治因时代特征的变化而显现出不断加深的矛盾和困惑,政治认同的现实式微已经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鉴于文化认同与政治认同之间高度的互补性和相互促进性,以文化认同为支点切入共同体政治的实际,带动制度创新、进行利益调适、强化身份归属,对共同体政治认同的强化格外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刘文飞 《社科纵横》2009,24(4):98-101
作为世界华语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中亚东千文学中始终渗透着多重的“身份”:移居新国家,他们积极建构社会公民身份;身处苏俄文化及中亚文化中,他们自觉迫寻自身的族裔身份;同时,在深层的情感结构中,又对中国怀有深深的眷恋之情。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这种“混合身份认同”状态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创新与创业身份认同对高等教育环境中的学生,尤其是未来进入就业市场的学生的职业发展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因此,研究探讨了在全球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学生创造力与创业身份认同的重要性.该文结合身份研究理论,开创性地提出了高等教育学生创新创业身份认同的理论模型、机理模型与系统模型.这些模型有助于高等教育中学生将自身创新创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