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盛宣怀是近代中国的重要历史人物之一。他因大力创办中国早期民用工业企业而享有“实业巨子”的美誉;也因曾充当中外反动势力的走卒而留下了“买办官僚”的骂名。他的政治地位同他的经济业绩一样显赫,如果不是“四川路案”使他一夜之间成了革命与反革命双重打击的对象,他可能会在“办大事”、“做高官”的道路上走得更远。然而在某种意义上说,盛宣怀不过是一个悲剧人物:正是他所办的“大事”,加速了他所竭力维护的那个制度的灭亡。辛亥革命后的盛宣怀虽已离开政界,但并没有游离于政治斗争之外。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派与封建专制势力…  相似文献   

2.
盛宣怀集官僚、买办、资本家于一身,是一个“亦官亦商”,联络“中外”的复杂人物.过去,经济史学界对盛宣怀的评价,大多是否定的,尤其他大借外债的行径更是被斥责为“卖国”和“投降”.其实,盛宣怀是一个矛盾性格的人物,他在借用外债方面也表现出这种矛盾性.因此,对他在这方面的言行应当进行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3.
建设近代海军,是洋务运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学术界研究中国近代史,常常提到“三洋海军”或“四洋海军”,并将其认作清政府发展海军事业的实施步骤。在近代史上,是否存在过“三洋”、“四洋”海军?清政府发展近代海军的构想究竟是怎么回事?这些都值得重新考辨,认真探讨。  相似文献   

4.
一八九八年七月,四川大足余栋臣再次起义,首树“顺清灭洋”旗帜。同年十月,义和拳在山东高橥“助清灭洋”的旗帜而兴起。这些斗争都是以反对洋教为主要目标的起义,是近代教案的继续与发展。因此,探索“扶清灭洋”思想(或“顺清灭洋”、“助清灭洋”、“保清灭洋”、“辅清灭洋”等)与近代教案的关系,显然是很有意义的。一“扶清灭洋”,诚然是一八九八年余栋臣起义第一次提出来的,但事实上,它却是近代中国人民反洋教斗争直至义和团运动的主题思想和政治纲领。“扶清”的“清”,是指朝廷、皇帝、国家。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里,传  相似文献   

5.
庚子五月二十九日粤督李鸿章致盛宣怀电文中所谓“廿五矫诏,粤断不奉”,并非针对清廷五月二十五日“宣战”诏书,而是针对同日所发“集义民御外侮”谕旨。该谕经袁世凯电转刘坤一、张之洞、李鸿章及盛宣怀后,盛宣怀立即致电刘、张、李,主张不必“拘泥”该谕,同时提出与各国互保东南的“补救”方案。张之洞率先对该方案表示支持,并加以补充,刘坤一随后跟进赞成,李鸿章则仅复以“廿五矫诏,粤断不奉”,未对互保方案表示意见。而后经过盛宣怀居间在刘、张与李鸿章之间密集沟通,再加上刘坤一直接电李征询意见,李鸿章终于在上海道余联沅及盛宣怀等与各国驻沪领事最后协商东南互保约款前,表态愿意与刘、张采取一致行动。中外互保东南原则达成后,刘坤一方收到荣禄寄来“宣战”电旨,并传给余联沅、盛宣怀。在盛宣怀建议下,刘、张、李均主张坚持原议,东南互保大局由此奠定。  相似文献   

6.
石静 《天府新论》2006,5(6):123-126
中国近代师范教育的开端是盛宣怀于1897年春在上海创办的南洋公学师范院。盛宣怀认为:“师道立则善人多,故西国学堂必探源于师范”,遂“考选成材之士四十名,先设师范院一学堂,延定华洋教习,课以中西各学,要于明达体用,勤学善诲为指归”。又仿照日本师范学校设附属小学的做法,选  相似文献   

7.
戴海斌 《社会科学》2012,(7):156-165
甲午战后,清廷诏令招商举办芦汉铁路,刘鹗作为"四商"之一起而相应,继又悄然出局。这是刘鹗个人在"借径实业,富国养民"道路上一次功败垂成的经验,也是印证近代中国铁路史上"商办"、"官办"持续争议的一个特殊标本。今据新刊《姚锡光江鄂日记》可清晰勾勒刘鹗倡办芦汉路的实相。在观念上,刘鹗认定"洋债可借,洋股不可招",对维护铁路利权不乏自觉;但在具体操作时缺乏凭借,对政府、洋行两面皆有不实之言。而清廷鼓励"商办"口惠而实不至,以张之洞、盛宣怀为代表的官方力量,更对华商缺乏信任,并相互结成利益联盟。"商办"芦汉路终究无果而终,折射了国家举办新政之际官、商不复同心的现实,也透露出刘鹗作为华商个体格于形势、举步维艰的无奈,并预示了他悲剧性人生的结局。  相似文献   

8.
荆门矿务总局停办原因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矿业最早采用西方技术的是台湾基隆煤矿,其次为湖北。湖北近代矿业是从一八七五年盛宣怀奉派筹设的官办湖北开采煤铁总局(以下简称鄂局)开始的。一八七九年五月下旬李鸿章决定结束鄂局,“招商试办”。六月,盛宣怀与李金镛着手招集商股,设立荆门矿务总局(亦称湖北矿务总局,以下简称荆局),八月十八日正式在产煤地当阳观音寺开局营业。荆局的性质,史料称之为“商办”,但我们研究其实际内容,可以看到,它不同于纯粹的商办,而是早期的一批宫督商办企业之一。  相似文献   

9.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洋务派兴办的近代工业,构成了当时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主体。如果没有洋务派的积极倡导和经营,古老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化的产生可能还要推迟许多年。关于洋务运动与外国资本主义的关系:一、从总体上说,洋务运动并不是“中外勾结”,“华洋会剿”的产物;二、洋务派兴办的近代工业并不是适应了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的需要,而是在一定程度上阻止或限制了它们在华势力的扩张;三、洋务派虽然雇用了一批洋员担任技术方面的工作,但不能过分夸大这些洋员在洋务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0.
陈礼茂 《云梦学刊》2006,27(2):56-59
盛宣怀操纵着早期中国通商银行的具体业务,包括为该行招揽存款,重视押款,反复要求降低汇费,规范银行帐目,强调“自家生意自家做”。在中国通商银行遭遇几个金融案件困扰之际,盛宣怀努力进行疏通,以减少该行的损失。盛宣怀对中国通商银行的操纵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着潜在的负面影响,它使得该行随着盛宣怀的命运而起伏,并往往偏离业务经营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11.
吴昌硕是近代中国画的一代宗师,是中国诗、书、画、印完美结合的最杰出而又全能的代表画家。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极大地推进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现代转型,在花鸟画的构图方面借古开今,取洋而化,为中国画表现语言的丰富与完备做出了独创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王福喜 《阴山学刊》2011,25(1):31-34
吴昌硕是近代中国画的一代宗师,是中国诗、书、画、印完美结合的最杰出而又全能的代表画家。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极大地推进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现代转型,在花鸟画的构图方面借古开今,取洋而化,为中国画表现语言的丰富与完备做出了独创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初新史学与民族国家观念的兴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初年以梁启超、章太炎、黄节、邓实、马叙伦等为代表的晚清新式知识分子,对传统史学进行了激烈批评,以“新史学”为中心进行了一场史学革命,其最初的意义不仅仅表现在中国现代史学之建立上。笔者认为在20世纪初史学革命中,新式知识分子借“史学”的革新,对“民族”、“国民”等近代概念进行了界定,有力地促进了中国近代民族国家观念的兴起。  相似文献   

14.
论盛宣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盛宣怀是大家所熟知的辛亥革命的主要打击对象,他之所以成为辛亥革命的主要打击对象,不是偶然的,是有其历史渊源的。本文拟对盛宣怀作较为全面的论述,以见其发展的过程。盛宣怀是怎样起家和发迹的?答曰是办洋务起家发迹的。李鸿章在盛宣怀洋务活动之初,即说盛“欲办大事,兼作高官。官既未操左券,事又无从着手”。事实上,在李鸿章讲  相似文献   

15.
李玉勤 《理论界》2009,(8):134-136
20世纪初盛宣怀袁世凯的轮电之争,是晚清政治的必然产物.尽管其本身并未涉及汉阳铁厂,但对铁厂的命运产生了直接和深刻影响.主要表现在:盛宣怀为筹集铁厂建设资金不得不大借日债,铁厂由此逐步走上被日本控制之路;同时,轮电之争及其延续.为盛宣怀合并商办汉冶萍公司提供深刻的政治教训.传统政治左右经济的历史现象,值得人们深思.  相似文献   

16.
盛宣怀 ( 184 4 - 1916)这个与中国近代史相始终的人物 ,其是非得失在生前就存有很大的争议。一般的结论是将其划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反动阵营一边 ,视为“大买办官僚”、“洋奴买办”而加以否定。久而久之 ,盛宣怀几乎成了一个盖棺定论、无可争议的人物。夏东元教授为这样一个人立传 ,看似无识 ,实需要极大的勇气和史识。诚如著名历史学家来新夏教授在对《盛宣怀传》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8年初版 )所作书评中说 :写人物传是难事 ,“重新评论久有成说或定论的人物 ,并为之写出一部全传更是难上加难 ,而《盛传》正解决了这样一个难点。”(来…  相似文献   

17.
郑观应认为在人才奇缺的情况下,“借材异域”是一种必然而又明智的选择,但要引进真正的人才;他力主对受聘洋页实行合同制管理,在职责与权限、奖励与处罚、待遇等方面予以明确规定,既要体现“权自我操”的原则,又要调动洋员效力的积极性;他对量才使用于以高度关注,反对促用其才;认为惜才可暂而不可久,培养华人以取代洋员乃经久之道。  相似文献   

18.
王如绘 《东岳论丛》2006,27(1):144-149
相当多的研究者把“扶清”解释为扶持清政府之意,从而把“扶清”口号纠缠在义和团与清政府的关系上,是对义和团口号的误读。通过对冠、威义和拳举事口号的考证,可厘清义和团口号的演变轨迹;通过语言结构的分析,可以证明“清”是作中国解。义和团在打出“扶清灭洋”时,使口号的主体发生了“转换”,所谓“扶清”、“助清”,是神扶神助。义和团正是企图通过这种方式,强化自己的作用。“扶清灭洋”等口号表现了义和团对国家的笼统认同,集中体现了义和团运动的民族主义性质。民族主义带有非理性的色彩,因而,正确解读“扶清灭洋”一类口号,对恰当认识与评价义和团运动所表现的民众民族主义的种种特点,认识近代民族主义发展的历史道路,是有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9.
首先我想对盛宣怀与戊戌维新的异同点作一概述。 盛宣怀被加上“大买办”头衔而予以全盘否定有年矣!这是以“阶级斗争为纲”思想指导下,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也就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过程”为准则的条件下,把盛宣怀划分在中国人民对立方面——“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  相似文献   

20.
本文借用伽达默尔解释学的两个标志性词语——“方法”与“真理,”尝试解读近代以来的中国哲学研究方法论。“方法引借”是近代中国哲学研究的必然选择,它作为研究工具,一方面奠定了“中国哲学”学科的现代基础,一方面导致了“中国哲学”研究的“真理缺失”。把握“方法”与“真理”的内在玄机,是解决“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的关键,是当今学者建构“中国哲学”亟须解决的方法论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