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试析欧洲一体化理论中的新区域主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昊 《广西社会科学》2002,31(5):210-212
90年代以来,在欧洲一体化理论研究中,国家层面下的区域逐渐成为西方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并形成所谓新区域主义,以区别于国家层面之上的区域主义。本文旨在分析新区域主义的产生和理论框架,探讨其主要优势和不足。  相似文献   

2.
区域主义的新旧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区域主义实践是当今世界政治与经济的一个突出现象,新区域主义研究也成为中外学术界的热门话题.新区域主义之"新"在于它是在新形势下对新问题的新对应和新反思.  相似文献   

3.
“新发展主义”的理论谱系及问题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对"发展主义"的批判与反思,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世界范围内兴起了一股强劲的"新发展主义"思潮。这一思潮具有多元复杂的载体,既包括欧美左翼基于后现代主义立场对以往发展主义理论和观念的批判,也包括非西方国家知识界对"发展主义"的反思和清算;既包括联合国及其附属组织,也包括民族国家、非政府组织和公共知识分子。新发展主义质疑那种放诸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工业文明的合理性,挑战建构现代化发展话语的运作流程,标志着西方传统的发展观遭到了全面挑战,为新世纪人类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目标提供了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非传统收益理论为基础,对建立中印自由贸易区的非传统收益进行了分析.拟建立的中印自由贸易区可使中国和印度除了获得贸易自由化带来的传统收益外,还能获得获取政治收益、发信号、增强谈判能力、提供保险、建立协调机制以及改善国家安全等非传统收益.  相似文献   

5.
新区域主义已经成为东亚地区一种重要的理论与社会建构。新区域主义的开放性等特点适应东亚地区的安全现状,同时东亚的安全形势也为新区域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在新区域主义理念的指导下,有助于将带有冲突性质的国家间关系的“安全复合体”转变为具有合作性质的“安全共同体”。本文试图从新区域主义的视角探讨建构东亚“安全共同体”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龚伟岸 《理论界》2007,(10):182-183
区域主义产生于20世纪。可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由于国际政治形势的发展,区域主义理论日趋式微,鲜有学者提及。关于区域主义理论的实践更为罕有。然而时至90年代,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关于区域主义的讨论昭然兴起,数十年前的区域主义理论还是否依然奏效呢?本文拟从新自由主义的视角切入,结合新时期客观环境的变化探讨区域主义中区域概念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陈光武 《理论界》2009,(6):190-193
近年来,新地区主义作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理论基础越来越受到研究界的重视.新地区主义在东亚的形成和发展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与区域化趋势密切相关,伴随着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而日渐清晰.目前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制度化程度低,还处在起步阶段,但向制度化方向发展的趋势已经形成.由于受到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东亚各国合作愿望更加迫切,特别是东北亚的中日韩三国,加大了合作的力度,必将会对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产生重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东亚金融危机后,日本的东亚认同感明显加强,日本的区域主义正由推动一般的经济合作向推动东亚一体化的方向转变。虽然,在东亚一体化的内容、实现路径上,日本与中国及东亚其它各国还存在许多重要分歧;但对东亚的未来,日本自明治维新后,毕竟第一次与东亚各国有了基本相同的选择。这使日本与中国及其他东亚国家形成了重要的共同利益。当然,日本占据东亚主导地位的要求也同时在上升。上述情况将使中日之间产生新的合作与竞争。如何使这种合作与竞争纳入良性轨道,是当今中国在考虑中日关系与东亚多边合作时,必须正视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9.
中国区域公共管理研究的发展与前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区域公共管理研究应运而生且日益发展,成为了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中一个重要的新兴研究领域.中国区域公共管理研究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区域行政研究和区域公共管理研究两个阶段,并取得了显著成就.尽管如此,中国区域公共管理研究仍需要在区域公共管理方法论研究、大都市和城市群的治理研究、区域政策研究、流域治理问题研究、跨区域、跨行业联动机制问题研究、不同功能区的区域协调发展问题研究、区域一体化与区域合作的制度化和法制化研究及区域公共管理国际比较研究等方面做进一步拓展.  相似文献   

10.
80年代中期以来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又开始活跃起来,并取得了一系列新进展.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新发展主要包括三大方面:一是寻求新的经济学方法论;二是重构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三是宏观经济学理论的变革和创新.  相似文献   

11.
进入新世纪以来,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群"作为城镇化的主体形态成为国家发展战略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京津冀城市群协同治理更上升为国家战略,当下亟须进行顶层设计和制度创新。新区域主义理论突破了传统府际关系中的政府管理思维和管制模式,在顶层设计方面提出了在中央层面成立高级别的区域发展协调机构、地方政府间的行政协议等制度创新。当然,新区域主义理论在京津冀协同创新中的适用性仍有待实践检验,路径优化仍然面临多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东亚“新地区主义”的出现,一方面是世界政治和经济多极化的产物,另一方面也是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动下出现的。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新地区主义在东亚迅速膨胀,并对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冷战后区域主义和全球主义的发展 ,对传统的国家主义提出了挑战 ,但区域化和全球化仍然是国家主权选择的结果 ,区域主义和全球主义决不能排斥国家主权的中心作用。区域主义和全球主义是相互兼容的 ,又是不可替代的。区域主义是对全球主义的补充 ,是当代世界的现实选择 ,区域主义的实践活动为全球主义提供宝贵经验 ,区域主义是通向全球主义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区域主义已经和全球化并行成为世界两大主要趋势之一。本文着重对区域主义的概念、类型及其发展脉络等三个关键问题进行了探讨。在概念上,主要有经济说、政治说、主观建构说和综合说四种关于区域主义的观点;在类型上,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区域主义分为刚性区域主义和软性区域主义,正式区域主义和非正式区域主义,封闭区域主义和开放区域主义,经济区域主义、政治区域主义、安全区域主义和货币区域主义;在发展脉络上,区域主义发展可以分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20世纪30年代、20世纪5020世纪初、20世纪30年代、20世纪5060年代和20世纪8060年代和20世纪8090年代四个阶段。  相似文献   

15.
新实验主义:观点、问题与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新实验主义进路首次挑战了传统的"观察负载理论"的观点,使得科学实验重新进入科学哲学的视野。它打破了理论优位的科学哲学传统,重新认识了实验与理论的关系,在科学实在论上的观点有助于建构实践的实在论。但是,新实验主义有其自身的缺陷:论证和强调实验有自己多种的独立生命,并没有表明理论也有自己的生命;力图从证明实验具有更基础的地位的观点出发证明实验与理论可以二分,并不能证明一切实验都与理论二分;虽然把实际的实验之细节带入到科学说明中,但仍然囿于传统科学哲学的表征主义说明框架中;其向逻辑实证主义的部分回归也影响了科学哲学家对新实验主义的认识。这些问题的存在为科学实践哲学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贫困与生态环境脆弱往往是共生的。区域生态环境治理是一个崭新的理论课题,更是连片特困地区迫切需要解决的实践难题。作为一种特殊的公共产品,连片特困地区生态环境治理不仅需要片区内各地政府之间的合作,也需要非政府组织、企业及社会公众的参与,需要政府与社会的联动,因此目前,必须以完善生态环境治理理念为先导、以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制度设计为核心、以建立生态环境治理组织机构为保障,推动片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解决片区生态环境治理危机。  相似文献   

17.
启蒙在今天非但没有过时,而且是当务之急,"新启蒙主义"的提出系基于历史的、理论的与现实的深层需求.作为一种新的启蒙方法和途径,新启蒙主义以作为审美问题的"人性启蒙"为探讨的核心命题.它应该包括人性解放一人性上升一人格完成,这样的一个"三部曲"联贯合成起来才能够真正走上启蒙之途,从而通往人性的自由.  相似文献   

18.
19.
地区间主义是当代世界经济和国际关系发展的新潮流.本文介绍了地区间主义的概念和理论研究状况,并对其表现形式和发展历程进行了分析.作者认为,21世纪初的地区间主义是新型国际关系在全球层面的体现,其显著特点是新兴大国成为重要的推动力量,我国应积极推动地区间主义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作为对“族际主义”取向的替代,边疆治理“区域主义”取向一经提出,就得到了学术界的关注与认可。但十多年来,边疆治理“区域主义”取向研究一直停留在理论提出阶段。根据边疆问题性质和影响的范围来确认“区域”所指,超越了“区域主义”取向边疆治理中行政区域划分的“区域”内涵,这种认识与思维以及体现出来的治理思维称之为“域际主义”取向。与“区域主义”取向范式对比,“域际主义”取向下边疆治理的理念、范围、主体与方式更明确、更清晰、更具体。“域际主义”取向推动了“区域主义”取向向前发展,促进了对边疆治理内涵的整全性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