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5 毫秒
1.
明代末期,以李贽为代表的尊法反儒派同孔门理学(又称道学)派的斗爭,是我国历史上儒法斗争的继续和发展。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分析这一斗爭,对我们认识封建社会后期儒法斗争的特点,很有帮助。李贽(公元一五二七——一六○二年),号卓吾,福建泉州晋江人。他的先世曾长期从事航海通商活动。他在青年时期生活困乏,顛沛流离,中年以玩世不恭的态度应试,中举人,当上了小官吏。此后,在二十多年的宦游生活中,他目睹封建统治集团与孔门理学家的腐朽堕落、虚伪丑恶,处处同权势者们相抵触。他说:“大概读书食禄之家,意见皆同”,都是一样的可恶;特别是“道学益有名,而我之触益又甚也”。然而,抵  相似文献   

2.
前言 《辨奸论》是北宋末年、南宋初年大地主阶级顽固派的御用文人邵伯温①,托名苏洵②伪造的一篇攻击王安石及其变法的谤文,是一株尊儒反法的大毒草。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法家代表人物,是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称他是“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 北宋时期,中国封建社会逐步向后期过渡。代表大地主阶级腐朽势力的大官僚顽  相似文献   

3.
<正> 曾巩是北宋著名文学家,因散文创作上的成就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宋神宗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六月,五十三岁的曾巩由越州通判改知齐州(今济南),至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六月转知襄州为止,曾巩在齐州任职整整两年。两年中,曾巩在治理地方、兴利除弊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赢得了齐州百姓的爱戴。曾巩是在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自求补外,到地方任职的。在他任职地方期间,北宋社会发生了曾引起巨大反响的改革运动——王安石变法。而  相似文献   

4.
宋代王安石家族及其姻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育济 《东岳论丛》2001,22(3):106-111
临川王安石家族是北宋中期最负盛名的衣冠望族。由于王安石的熙宁变法 ,王氏家族深深卷入宋王朝最高权力核心的政争中。政治的成败直接决定了临川王氏的兴衰荣辱 ,而其婚姻选择 ,尤其是与“乌石岗吴家”、“蒲城吴氏”(宰相吴充、吴育家族 )、“仙游蔡氏”(蔡京家族 )、“南丰曾氏”(曾巩及宰相曾布家族 )、“钱塘沈家”(宰相沈遘家族 )的联姻 ,更是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辛弃疾(公元一一四○——一二○七年),山东济南人,字幼安,号稼轩。他不唯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的爱国文学家,而且是南宋的一位颇具法家思想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一一二五年,我国东北少数民族女真贵族建立的金王朝在灭掉契丹贵族建立的辽王朝后,继续向南进攻,占领了中原地区,掳去北宋王朝的徽钦二帝,北宋灭亡。宋朝宗室康王赵构逃到江南杭州,建立了南宋偏安政权。但金王朝继续南侵,严重威胁着南宋王朝的统治。在此情况下,投降还是抗战,卖国还是爱国,继北宋以来,仍然是儒法两  相似文献   

6.
苏轼在黄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轼(一○三六——一一○一)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他是北宋比较关心民间疾苦,富有爱国精神的著名文学家。他同王安石都主张革新,但在改革什么,如何改革的问题上存在较大分歧,他是反对王安石变法的。在王安石变法期间,一些元老重臣因反对新法纷纷离开朝廷,王安石不得不重用一些“新进勇锐之人”,其中也混进了一些野心家、投机派。自熙宁四年(一○七一)起,苏轼离开朝廷,出任杭州通判,密州(山东诸城)知州、徐州知州。元丰二年(一○七九),苏轼改知湖州(今浙江吴兴),他在《湖州谢表》中说,神宗“知其(自指)  相似文献   

7.
与前代不同,宋初宰相不理财,但在王安石创置制置三司条例司、领导变法之后,宰相理财制有所恢复,并使宋朝财政制度由三司一元理财体制,转变为宰相领导的制置三司条例司(或司农寺)—提举常平司理财和户部尚书所领的户部—转运司理财的二元理财体制.在宋代中央财政制度变迁中,制置三司条例司的创置和罢废是关键,而制置三司务例司置废过程中各个利益集团的博弈更是推动北宋中央财政制度变迁的动力.  相似文献   

8.
发生在十一世纪中期的王安石变法,由于其变革的激烈及对社会的震动极大,在中国历史上曾引起了深远的影响。千百年间,凡谈政治变革,必然提到王安石变法。他始终是政治史的热点。北宋由王安石等人积极倡导的这场改革,发生在宋神宗熙宁、元丰年间(1068一1085年),也称熙丰变法,是一场旨在富国强兵的改革,是在当朝皇帝的支持下进行的。可是轰轰烈烈兴师动众的变法失败了。它失败得那么惨,所有的改革措施均在王安石退位以后—一撤除,连他与宋神宗经过两年切磋研究苦心经营,旨在强国富民,朝廷受惠最大的免役法也被罢废,至此…  相似文献   

9.
北宋时期的著名法家王安石,是一个杰出的改革家和爱国主义者。公元一○六九年至一○七六年,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进行了一次以理财和整军为主要内容的变法活动,对于抵抗民族压迫,改变北宋王朝“积贫积弱”面貌,起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千百年来,王安石的变法活动和爱国精神却受到一切反动势力的咒骂和攻  相似文献   

10.
宋初承五代而来,儒风淡薄。寇准作为北宋政治史上第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文人宰相,在宋初学术文化史上具有“风向标”的意义,对儒学的复兴和诗文革新运动均产生了明显的导向作用。赵普—寇准—范仲淹的发展递变序列,显现了北宋士风及其人文走向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1.
王安石与孟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四人帮”横行时期,王安石曾被称为尊法反儒的法家,批判孔孟之道的旗手。这是真实的吗?不是!王安石不仅对孔子尊崇备至,他对孟子的崇敬也远过于和他在政治上对立的所谓孔盂之徒的旧党人物。  相似文献   

12.
王安石是我国封建社会一位著名的革新派,列宁称他为"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他所领导的"熙宁变法",对北宋王朝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系列陈规旧制进行了大胆的全面改革.这些改革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增强抵御外来侵略的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所以在历史上是具有进步意义的.王安石在"熙宁变法"中所制定的《农田水利法》,是新法中成效卓著的一项.《农田水利法》发布于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十一月,其实施后,全国迅速掀起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农田水利建设高潮,并且取得了巨大的  相似文献   

13.
(—) 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王安石,他在哲学、法学、经济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作为著名的文学大家,其影响亦很深远。然而在词的发展史上,他却似乎被人们遗忘了,一般论著都不予评介其词,有论者也只是三言两语罢了,有人则说他“文章似西汉,若作一小歌词,则人必绝倒,不可读也”,竟把他摒于词家之外。可是,王安石的词数量虽少,但却有其显著特色和不容忽视的成就。对待王安石词,固不应系名  相似文献   

14.
辽朝是契丹族统治者在我国北方建立的多民族国家。这个国家自太祖耶律阿保机(公元907或916年——926年在位)至天祚帝耶律延禧(1101——1125在位),历时二百余年。(后来耶律大石建西辽,又历八、九十年,乃辽朝的继续。)早在公元四世纪时,契丹民族即活动于辽河上游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其后,它经历了从原始的氏族公社制经过奴隶制发展到封  相似文献   

15.
韩琦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面对北宋早期的种种社会问题,他积极参加了庆历新政的变法革新,但后来因王安石变法的具体措施损害了下层民众的利益,同王安石的改革设想不同因而,他又强烈地反对这一变法。  相似文献   

16.
<正> 在中国历史上有各种各样的皇帝,有纵情声色犬马的,有励精图治、大有作为的,有谨慎守成、勤于政务的,有平庸无所作为的。而“以佛化治国”以至“怪僻”到一再跑到佛寺里舍身为奴的,却只有一个,这就是南朝梁武帝萧衍(公元464——549年)。他是南朝梁代的创立者(公元502——549年在位),如果将他正式称帝前实际已操纵前朝齐政权的时间算  相似文献   

17.
苏颂,(公元1020年-1101年),字子容,北宋福建省泉州府同安县人.他与王安石同登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进士.历经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朝,官至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苏颂为人正直,为官五十余年,遵守法规,不为奸污.宋神宗时领导一个科技班子,总结劳动人民的生产经验,首创世界上第一座天文授时仪器"水运仪象台",编著驰名后世的《本草图经》、《新仪象  相似文献   

18.
王夫之(公元一六一九——一六九二年),字而农,晚年长期住在他的家乡湖南衡阳县的石船山下,因而后人又称船山。王夫之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他在封建社会末期,代表着进步的社会力量,向变种的孔学——程、朱理学,展开了猛烈的进攻、无情的批判。在儒法斗争史上,他是一位杰出的法家代表人物。 王夫之所处的时代,正是明末清初,被称为“天崩地解”的大动荡时代。封建社  相似文献   

19.
李昉     
李昉(公元925—996)字明远,宋朝深州饶阳人。昉父李超、叔父李沼在五代后晋作官。李沼无子,李昉生下来就过继给他了。 后汉乾祐年间李昉考中进士,为袐书郎。通过宰相冯道的引荐,与吕端同直弘文馆,改右拾遗,集贤殿修撰。 后周显德二年(公元955年),宰相李谷征淮南,李昉为随军记室。周世宗柴荣见李昉写的奏章辞理明白,心里非常喜欢。后来又见到李昉的诗,称赞说:“吾久知有此人矣。”征淮南回来,李昉被提拔为主客员外郎、知制诰、集贤殿直学士,后曾随世宗南征。  相似文献   

20.
吕惠卿(公元1023年-1111年)字吉甫,福建晋江人.在北宋熙宁期间,宋神宗、王安石发动的变法中,他是最活跃,最有建树的人物之一.由于古代一些史学家将宋朝的中衰归咎于变法,因此变法派上层人物除王安石外都被归入奸臣之列.吕惠卿则是所谓"奸"中之"巨奸",而被唾骂千秋.现在,王安石变法已得到公正而高度的评价,然而吕惠卿的千秋功罪,曾几何人予以公正评说?自宋以后历代评论家,反对变法者自不必说,即是肯定变法者亦以王安石任用章悖、吕惠卿等所谓"小人"为非.明人章衮撰《王文公集序》说:"……所以不惜众论,而用章、吕者,亦曰取其才以济吾事尔.然岂有欲求善治而用小人,既用小人而无后悔者耶?数者,公之罪也……".后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