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给出"城市自由民"定义的基础上,分析了其特征和主要组成成分,并针对不同成分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办法.目的是在克服这一群体对城市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的前提下,使他们为城市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如何看待正在形成的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成分,是我们党面临的重大历史课题.本文首先分析了正在形成的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成分,提出当代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成分的形成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在分析了正在形成的当代资产阶级与老牌资产阶级的异同后,本文提出为什么要确认当代中国有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成分并对共产党如何"领导"新生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成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口语中的“X什么”与“X什么X”句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现代汉语口语中有一类表禁止或否定义的"X什么"和"X什么X"句式.按照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理论对其进行考察可知,在句法平面上,这两种句式对进入其中的成分"X"有不同的限制;在语义平面上,两者的"禁止或否定"意义不是其内部成分词汇意义的简单相加,而是具有一种整体的句式意义;在语用平面上,两者在语气强度和语用价值等方面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这些联系和区别与两者的历时演化情况有关.  相似文献   

4.
多分辨率小波分析是一个将经济时间序列分解为周期成分、趋势成分和噪声成分的重要方法。使用多分辨率小波对中国实际GDP数据进行的经验分析表明,使用双正交17/11滤波能够清晰地反映出中国经济周期的"扩张"阶段和"收缩"阶段。在"扩张"阶段,经济周期的波动性较为微弱,在"收缩"阶段,经济周期的波动性较为剧烈;2010年以后,中国经济周期的波动率逐渐减弱,经济运行整体上呈现出稳定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将"本意为"扶持、带领",是一个实义动词。在古代汉语中,"将"常以实义动词在句中作谓语中心语。南北朝后期,"将"后往往连接一个名词性成分构成动宾结构。由于在语义上"将"不是句子的谓语中心语且"将"及其所联系的客事成分主要用于说明谓语中心语的状态,因此"将"的动词词性相对较弱。到了近代汉语时期,有些句式中"将"所连接的名词性成分既是自身的客事成分又是谓语中心语的宾语。在这样的句子里,"将"的作用是将受事成分位置提到谓语中心语之前,进而完全丧失动词词性。可以说"将"动词词性的虚化过程就此完成。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各时期代表文本中"将"用法的词性特征,从而描绘出"将"动词词性虚化的脉络并分析原因。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河南林州方言(南区)"X动"的结构特点和语义功能。能进入"X动"结构的主要是谓词性成分,也可以是表示时点的名词性成分。"X动"为表示时点意义的短语,它只具有相对时功能,为另一活动提供时间参照点,表同时意义,不能表示绝对时意义。以往研究从绝对时角度探讨其表时功能未能触及其本质。"X动"与普通话"……的时候"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是语法手段(粘着形式),后者是词汇手段(分析形式)。  相似文献   

7.
虽然后现代主义反对形而上学,反对二元论,强调"差异",提倡"多元"思想,讲求历史的非连续性、断裂性,但其仍有对前人思想的继承成分,在西方传统哲学和东方思想中均可以找到后现代思想的"踪迹".  相似文献   

8.
从形式与意义相结合的语法分析原则,对"定语后置"说以及带"后置定语"的句子作了全面考察,认为"定语后置"说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所谓的"后置定语"实际应分属于不同的语法成分;并指出其只重视语义内容而忽视形式结构的错误.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藏族聚居区家长和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访谈和一对一的问卷调查,从语言态度的认知性成分、情感性成分和行为性成分对家长和学生进行分析,通过SPSS软件对家长态度和其子女汉语能力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文化程度、区域、家庭语言环境对于子女汉语能力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去"的语义范畴一直是学界研究争议的热点,其作为趋向动词之解已为人部分人所接受,随着现代口语的发展,其作为介词甚至虚化为叹词的川法也比比皆是。借助原型范畴理论相关要素与特征对占汉语与现代汉语"去"的词类语义进行胛读,"去"的多义使其在理解上具有一定模糊性,但本质上有内在家旅相似性,原型成分决定其具体语境下的语义。  相似文献   

11.
正蘑菇是一种营养丰富的药膳食材。民间有"蘑菇上市,太医还乡"之说。蘑菇不但有极高的营养价值,而且可防治多种疾病,经常食用蘑菇,对健康极有益。"素中之肉",抗癌又益血管蘑菇被称为"最像肉的蔬菜",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故有"素中之肉"的美称,其营养成分与肉类接近,营养价值超过绝大部分蔬菜和水果。蘑菇的脂肪含量较低,蛋白质(尤其是优质蛋白质)的含量很高,其所含的氨基酸成分与肉、奶、蛋所含的氨基酸成分十分相似。此外,蘑菇中还富含锌、硒、磷、钙、铁、色氨  相似文献   

12.
表达周遍的"是X是Y"格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具有反义关系、成对互配使用的X、Y构成了一个集合,为"是X是Y"表达周遍提供了前提."是"经历了"确指肯定>凡指肯定>纯表指称"的演变过程,这使得"是X是Y"的功能性质和句法位置都发生了转变:由述谓性成分变为指称性成分,由谓语核心位置移到了主语或话题位置."是X是Y"的功能语法化引发其结构发生了语法化.表达周遍意义的"是X是Y"具有一定性和离散性,这两个特点是所有周遍性成分所共同具有的.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语言和言语,静态和动态多个方面分析"A了(一)点"结构的静态句法特征,利用变换分析,阐明了结构的语义构成基础为"比较",提出了预设隐含歧义的概念,分析了结构多义的产生原因以及"A了(一)点"结构中形容词对结构语义的制约,最后分析了该结构入句之后受到前后语言成分的制约情况.  相似文献   

14.
张艳红 《船山学刊》2007,3(4):196-198
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所倡行的"任法而治",亚里士多德所阐述的"法治优于一人之治",是讨论法治时经常提到的两种法治主张,本文对其加以比较,借鉴合理成分,以利于我国法治建设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现今"本土化"对"全球化"的回应多以负面为主,暴露出许多局限性.它在理解本土文化的时候,尚未能够采取动态观照的立场去分析、评估其价值,从而把本民族文化理解为可按纯粹因循的方式习得的、失却未来向度的完成态的"本土",同时它也没有充分看到本土文化的混杂性特征.本土主义的努力中带有一定的反殖民成分,但这种努力却与后现代主义的根本精神相距甚远.得到正确理解和表述的"本土"、"本土化"应当融合未来视野和开放品格,充分参照其他民族和未来这两个向度.  相似文献   

16.
隐喻是构成悲剧的关键成分,决定着一出悲剧的情节发展和情感升格,表征主题的隐喻意象则明晰化了隐喻的这一重要作用.以某一意象为主隐喻的隐喻系统反映了其所表征主题的语言内部结构.以此为观照,考察学界长期争论的<哈姆雷特>主题归属问题,通过分析"悲"主题的"疾病"意象主隐喻系统和"仇"次主题的"狩猎"意象主隐喻系统,分析<哈姆雷特>主题误读的原因,从而有力地证明了<哈姆雷特>主题的悲剧性本质.  相似文献   

17.
戊戌变法期间,康有为多次上书光绪帝,提出了看起来相当"西方化"的改革建策;梁启超在《时务报》《知新报》上发表大量政论文章,宣传以"西方"的样式改造中国社会。然读康有为的著作,感觉恰是相反,仍是中国传统的思想;梁启超亦有类似的著述。由此而试图具体说明康、梁学术思想与政治思想中"中学"与"西学"的成分,采用了解剖级的量化分析,以能判断其底色。  相似文献   

18.
上海是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中心,蒋介石对其重视程度是不言而喻的.从1932年的"一·二八"抗战到1937年的"八·一三"抗战,蒋介石基本是执行了"以战求和"的策略,但是仔细考察这一策略的前后,可以发现他两次"以战求和"的程度有所不同,1932年他对日策略消极成分更大;1937年蒋介石感觉到已经无路可退了.在仓皇中决心应战,虽然其策略依然是被动的,但已有积极的改变.  相似文献   

19.
文章利用第五届苏北数学建模联赛A题"私家车保有量增长及调控问题"的数据,分析了主成分分析在检测多重共线性和回归分析中的应用,并给出了私家车保有量问题的预测结果.  相似文献   

20.
由于唐朝政治渊源与形成过程的特殊性,作为国家权威象征的官服系统不可避免地内化了各类北方民族文化成分。其在形成自身特征同时,也完成了古代官服由汉魏传统向新式"唐冠带"的转型。作为盛世制度,"唐制"成为后继正统王朝官服建制最主要"蓝本";其还借助国家礼仪与政治结构平台,对后世民族认同与历史记忆发挥了深刻的隐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