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 毫秒
1.
历史上狄青的性格被俗文学作者不断地加以取舍、夸张、渲染,经历了一个从史实向传奇过渡的改造过程,狄青的历史形象逐步被涂上了一层神秘色彩,这其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就是狄青事迹本身的奇特和俗文学创作者的审美取向。从这个意义上说,传奇和神秘色彩是历史人物发展成为文学形象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2.
现代文学创作者的创作历程印证着中国现代历史的脉搏。在中国社会与政治的激烈变动中,有的创作者表现出种种变动,前后时期的创作表现出不同的色彩与风格。有的作家在历史与现实的表象下,始终保持着自己不变的言说立场,体现出一种执着与韧性。沈从文就是这样一位创作者,在历史的浮光掠影中,始终保持着自己"乡下人"的立场,永远珍藏着自己乡巴佬的性情、爱憎和哀乐。  相似文献   

3.
在当代现实主义文学创作中,形象的救赎模式直接影响着创作者在形象组构、情节铺排、结构营制、方向确立等一系列相关因素的调节与转换,也明确印证着不同文化时空中所形成的不同文学格局的创作态势。其中,在民间化大潮的影响之下,90年代的现实主义形象呈现出自然与文化相化合的族根救赎模式。  相似文献   

4.
皖籍现代女作家方令孺的散文创作在解放前后呈现出迥然不同的两种风格,创作风格的差异性显示了方令孺在时代生活中从个人走向集体、从边缘走向中心的现代知识分子形象的转变。自80年代以来海内外出版界发行了三种版本的方令孺散文集,文集的不同版本体现了社会历史语境和文艺时空对于文本价值功能的要求和规范,以及对于创作者角色身份的价值期待。  相似文献   

5.
电影角色是塑造意识形态、传播国家主流文化价值的重要工具。对1919—2020年中国角色在欧美电影中的形象变迁的分析发现,在各个历史阶段,中国角色的形象并不单一,但中国角色形象的变化具有时间上的连续性。欧美电影创作者对中国文化的态度从主观臆想转变为客观接纳,从对中国人或恐惧或蔑视的态度转变为局部的肯定。然而在目前欧美的主流电影中,中国人及中国文化总体上还是一种抽象符号,缺乏坚实的文化内涵。在方法论方面,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文本进行数据挖掘的研究方法既有客观、高效的优势,也有受制于原始文本材料质量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6.
昭君出塞的故事,不但曾在我国民间广为流传,家喻户晓,也是历史诗人喜欢咏叹的题材。本文想研究作为历史人物的王昭君,是怎样走出了历史的殿堂而敲开了艺术的宫门,成为我国文学画廊中一系列不朽的形象之一的;这样一个形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哪些不同的特色,以求正确认识和评价王昭君这一历史人物。  相似文献   

7.
汉代画像石 (砖 )有大量的表现汉代妇女生活的画像 ,主要有神话传说中的妇女形象、贵族妇女形象、劳动妇女形象、历史故事中的妇女形象、侍女形象、乐舞百戏中的艺伎形象六种类型 ,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汉代妇女在社会生活、生产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孟姜女传说在唐前及唐经过了漫长而又复杂的发展演变过程。在唐代基本定型的孟姜女故事中,我们可以寻绎到前代孟姜女故事的流变,是一个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知识背景、不同思想情感的创作者对这一题材内涵进行改造、妥协、融合推进的历史生成过程。  相似文献   

9.
作为近代一个独特的商人群体,买办具有独特的言说价值。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学者对于这一群体予以了充分关注,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然而,在当今社会,人们"读"历史的时间在减少,而"看"历史的时间有所增加,影视作品逐渐成为言说买办历史的全新方式。作为一个高度市场化的文化产业,影视对买办题材的选择既取决于这一社会群体的言说价值,又与观众的需求和创作者的经验密不可分。为了给观众提供一套"看"历史的方法,创作者需要精心编织视觉的符码构建买办形象,制造围绕他们所产生的戏剧冲突。相对于其他再现买办历史的文本,影视作品所具有的优势和局限都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文学史上,范蠡的形象性格有一个不断演进的历史过程,他由一个忠臣谋士发展到今天文学话语系统中的商圣、兵圣、情圣,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范蠡形象的演变不仅是各个历史时期作家主体意识渗透的产物,同时也是政治意识形态、文学观念在不同时期的产物。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史传文学发达,历史人物常常成为文学、戏曲等艺术描绘的对象。由于受不同时代的历史氛围、审美思想、道德评判、个性创作等因素的影响,历史人物的艺术形象很难做到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完美统一,往往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这给当代影视改编带来很大困惑。尤其像曹操这样的历史人物,其历史形象和艺术形象呈现不同向度的矛盾,历来存在争议,在影视创作时,影视作者对其影视形象的定位就非常困难。《三国》题材的影视作品多达百部,大多直接或间接描写曹操这一人物,其影视形象也呈现出丰富、复杂、矛盾的面貌。从接受美学的维度看,曹操影视形象的塑造,正是影视编剧、导演、演员对其历史形象和艺术形象的接受。  相似文献   

12.
“文革”给“后文革”时期电影创作提供了很重要的母题。在不断出现的关于“文革”的种种话语叙述中,创作者们将自身对“文革”复杂性不同的理解,对历史客观性的深度介入和差异编码,导致“文革镜像”的差异表达。“文革镜像”的研究首先涉及历史叙事的角度问题,主要是历史是如何出现在影像中,承担何种功能。其次是如何编码与解码。而虚构的情境观影协议早已在电影与观众之间签订。历史的真实在“文革镜像”中已经是无可企及的幻梦。影像在历史虚构与历史真实之间找到合适的表达平衡点,在意识形态神话和理性反思中找到合适的编码与解码方式。  相似文献   

13.
在元散曲中,青山意象多次出现,不仅作为客观的景物存在,还具有很多内在的与主观的含义。在隐逸之作中,它既是文 人的心灵归处和精神家园,又是文人的伴侣与知己;在抒怀之作中,它既反衬了历史的虚无又是世事变幻的参照;在相思之作 中,它是女子的屏障,隔断了她们眺望情人的视线;在写景之作中,它提供了色彩的叠加与对比。  相似文献   

14.
李玫 《南都学坛》2012,32(6):46-49
明清戏曲中,"渔樵耕牧"形象及"渔樵话"已形成了一种内容相对固定的特殊意象。"渔樵耕牧"不是描写真实的渔夫、樵夫、农民及牧人的生活,而是表现一种散淡闲适、超然物外的情致。"渔樵耕牧"实际是中国古代文士心目中的一种特殊景象,是古代文人们想象出来的一种人生境界——自由超脱、潇洒不羁、与世无争、自得其乐。一般"渔樵话"的关注点都是个人命运的得失,实际上是"文人话",是古代文士们思考权衡人生得失取舍的"心语"。孔尚任的《桃花扇》以"渔樵话"结束全剧,其立足点及精神境界全然不同:它没有对渔樵们散淡生活的夸赞,也不是对过往英雄业绩的"笑谈",而是抒发对历史命运的感悟。这番"渔樵话"不仅使《桃花扇》这部写实的历史剧有了言犹未尽的"余韵",同时,也使这部剧作所描述的历史、所表达的历史观念,有了一种理性的升华。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桑提亚戈与鲁滨逊形象的现代性因素的对比,分析现代性思想从18世纪初发端到20世纪中期走向衰微的历程,指出了对工具理性的作用的盲目夸大是现代性思想的主要历史局限性,对现代性的乐观转向怀疑是历史必然。  相似文献   

16.
本文试图通过对四个历史时期的不同版本的历史教材的特定人物———武则天的形象变化的梳理 ,来分析“法定知识”背后曲折地反映出的深层社会文化心理 ,以及这种主流文化中女性社会空间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8 9年被认为是当代诗歌的重要关口 ,之后的 90年代诗歌在转型的过程中现出种种变式 ,在 90年代的诗学立场及诗歌纪事中 ,历史意识和历史意象在共同的历史境遇中得以凸显。本文着重从叙事的角度出发 ,从历史的个人化与当代化角度剖析历史意识的存在形式 ,同时 ,在狭义的历史意象逐渐淡出的当代诗坛 ,90年代诗歌又为历史意象赋予了新的意义。历史意识与历史意象的合力造就了 90年代诗歌“永不终结的现实”。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先锋艺术的颠覆性很强,它们颠覆一些传统的观念,颠覆艺术与自然之间的差异观、历史唯物主义和消费唯物主义不能融合的对立观等。中国先锋艺术还擅长用“可商标性”的创作策略,以简洁、易辨识的类似形象不断地重复,提高艺术形象的可识别性,来推广和宣传自己的作品。先锋艺术家们还通过反讽的策略,展现不同社会空间的过快融合所带来的矛盾效果,记录那些抽离了语义内容的语言危机,以反讽和掏空“语言和话语意义”的艺术形式,让人们重新思考语言的存在价值。  相似文献   

19.
在先秦时期,不同的阶层分别对历史盛衰问题进行了探索,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特点。统治者注重历史盛衰产生的原因,以史为鉴,指导治国实践;史官的探讨凸现出哲学思辨的特色,且能运用《周易》来论述历史盛衰;诸子百家对历史盛衰的总结,与其思想学说紧密结合;这些对我国民族历史思维以及后世史学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童子”形象在大江健三郎的小说《愁容童子》中有三层含义:首先,“童子象征着人类童年期无拘无束自由驰骋的想象力。其次,“童子”形象代表着大江文学从民间神话传说中所汲取的探究历史真相、还原历史本来面目的精神。此外,“童子”象征着肩负着重要使命——将未来日本建设成更加自由民主的国度的日本少年儿童。小说主人公长江古义人对于自身“童子”梦想的心路历程的探索体现了大江文学重新审视自我的精神。“童子”形象的解读对于把握大江文学的原点来说是非常具有启发意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