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布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在毕摩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从彝族社会实际和毕摩自身境遇来看,生存心态成为了毕摩文化再生产的基本动力,权力正当化体现了毕摩文化再生产的运作逻辑,而象征性实践则构成了毕摩文化再生产的本质意涵. 相似文献
2.
文化视域中的阶级与阶层——布迪厄的阶级理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当今社会学领域内,布迪厄强调文化作用的阶级理论占据着重要且独特的位置,其观点超越了迄今为止任何阶级与阶层理论。与以经济及职业结构为主要依据的各种传统理论不同的是,他将阶级与阶层问题放在文化的视野下进行探究。他赋予文化以特殊的意义,认为它受到阶级的决定性影响并和经济资本一样,凝结着社会的不平等。布迪厄的文化阶级理论,不仅对社会学实现文化的转向做出了独特贡献,而且也对我们理解当代中国社会的阶级秩序、社会等级的形成机制,揭示经济转轨时期经济与文化等社会资源的不平等分配过程,进而制定相应的社会政策都具有深刻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4.
在《论再生产》等论著中,阿尔都塞针对资本主义大机器生产的客观要求,新选取了劳动力再生产中的非物质条件视角,重点考察了劳动力的知识和技能培养的入门资格以及臣服于资产阶级统治关系的意识形态教化机制,进而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即意识形态国家装置。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过程中,意识形态绝不仅仅是一种观念体系,同时也是一种以现实存在表现出来的特殊的非强制国家装置。意识形态国家装置成功地掩盖起自己的统治意图,在镇压性国家机器为它提供的"盾牌"后面,保障了社会再生产。意识形态国家装置的物性实践使相应的机构得以生成,而不是相反。直接贯彻统治阶级意志的国家意识形态装置,是原初的、基始性的意识形态赋型,不同于次生的意识形态。这种以家庭、学校和宗教等建构起来的非暴力意识形态装置,通过日常生活可以践行的物质活动,起到了比暴力性的国家机器重要得多的支配和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作为其学术转型期的文化社会学奠基性著作之一,布迪厄将此书的写作视为一种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实验,他试图将马克思主义的相对自主性的概念运用到摄影这一大众最容易接触到的新兴艺术的研究中。由于摄影没 相似文献
6.
《符号理论》一书是诺伯特·埃利亚斯生前完成并付诸出版的最后一部著作。他于1990年8月1日在阿姆斯特丹逝世,享年93岁。他的“符号理论导论”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其研究成果最初曾在1989年的《理论·文化·社会》杂志上分三期进行了连载, 相似文献
7.
2002年1月23日,皮埃尔·布迪厄与世长辞,法国知识界随之失去了最后一位自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知识分子”一词诞生时便存在的那种战士型知识分子。尽管法国《世界报》在布迪厄去世的第二天所登载的书目中疏忽了这本《科学的科学及其自反性》,但笔者认为这可能却是他一生中相当重要的一本著作,因为在某种意义上此书像是布迪厄留给我们的一个 相似文献
8.
9.
10.
雷蒙·威廉斯的《文化与社会》和《布鲁姆兹伯里派》是其不同时期的著述,文章试从二者的关联性角度,选取五个关键词解析威廉斯文化研究的方法与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对第Ⅰ部类进行具体分类后的两大部类交换关系>(长春<当代经济研究>,2000-8)一文对恩格斯整理出版的<资本论>第二卷的"舍弃",第Ⅰ部类的具体分类,文章的逻辑及该文中缺少对固定资本补偿的研究等问题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来,随着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研究的深入,道家道教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日益为人们所认识,涌现出了一批可观的研究成果。由青年女学者吕锡琛所著、湖南出版社出版的《道家、方士与王朝政治》一书,便是这众多研究成果中颇具特色的一本。读过此书,感觉有如下特点: 相似文献
13.
《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缔约国报告制度是该公约的基础性并且是唯一的强制性制度,既具有所有人权条约缔约国报告制度共性,又具有自身的内容和特点。自1978年以来,该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对监督缔约国履行《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的义务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暴露出一系列缺陷,其作用的发挥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制约。包括缔约国报告制度在内的人权条约机构的改革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4.
近年《武汉史稿》、《武汉市志》等一批著作先后出版,再现了武汉昔日的落寞与辉煌,让武汉市民更为熟悉自己生活的城市,但城市通史研究领域一直没有专著. 相似文献
15.
世界各地的相互联系正日益紧密是不争的事实,“全球化”已经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名词,但对于全球化如何准确定义,全球化的致因动力是什么,它的结构性影响又有什么特点,长期以来,学者们有着实质性分歧,并因此形成了三个大的学派:高度全球化主义、怀疑主义和转型主义。 相似文献
16.
文化研究的反思与前瞻——答《社会科学论坛》记者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记者:上世纪80年代以来,文化问题一直是国内学术界、思想界关注的热点,20年来的文化论争构成了当代学术史的主体内容。作为这场文化论争的参与者,您能否评述一下近20年文化研究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李:20年来的文化研究,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80年代、90年代、新世纪。在我看来,80年代文化讨论的热潮,直接源于当时人们对于当代中国如何尽快实现现代化的渴望,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关系的反省。“实现四化,振兴中华”,在当时是朝野上下的价值共识。学术界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文化作为历时数千年的一个庞大的价值系统,对于当今社会仍然有着… 相似文献
17.
雷蒙德·威廉斯对于“文化”概念的追溯和考察为当代英国文化研究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在《文化与社会》一书中,雷蒙德·威廉斯批判了工业主义所带来的社会弊端和人性异化,从艺术和民主等视角阐述了文化如何去追求人性完美,并在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对立分析中阐释了共同文化的形成.雷蒙德·威廉斯通过“工业”、“民主”、“阶级”、“艺术”等范畴考察了“文化”概念的内涵形成,并提出“文化是一种整体的生活方式”论断.雷蒙德·威廉斯强调了文化概念的批判性,使之成为衡量社会发展和人性完美的一种尺度,拓宽了文化的内涵使之延伸到整个社会生活中. 相似文献
18.
陶德臣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15,(3):146-148
2015年2月,陕西咸阳西藏民族学院的赵国栋先生赠我大著《茶叶与西藏:文化、历史与社会》(西藏人民出版社2015年1月版,47万字),这部书是作者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的心血之作,值得学术界重视。众所周知,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茶文化地位重要,但申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却十分困难。赵国栋先生很年轻,竟然能够争取 相似文献
19.
李凤亮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6(1):78-82
<悖论的文化--20世纪末叶中国文化热点现象扫描>一书,从制度文化角度切入当代文化热点现象的分析与阐释,丰富了当代中国文化研究的思路与方法.透过制度与文化相互嵌套关系的分析,可以揭示其间的隐秘联系、错位与裂缝,及由此呈现出来的现代性问题.<悖论的文化>一书分三个时段,对20世纪末的文化现代性问题进行了两个方面的探讨一是"启蒙的现代性",二是"社会现代性"和"文化现代性"的冲突和悖反,基本上反映了学界近年来现代性研究的两个理论焦点.在此基础上,著者提出了当代文化重建进程中知识人应有的精神准则,体现出一种反思、批判的学理性立场. 相似文献
20.
今天,时间研究不仅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时间本身作为社会科学无法回避的主题,也出现在众多对历史与社会的研究著作中。但对于一个时间研究的初涉者来说,面对跨学科跨领域的时间研究著作,总有无从下手的感觉,因此寻找一些入门著作就十分必要。能够起到这样的引路作用的著作并不多,它至少要满足两个标准,一是要覆盖足够广阔的时间研究领域和足够长久的时间研究历史,二是要在每一个主题上能够给出足够深度的归纳和探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