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从抗日战争后期到解放战争,美国政府先后派遣赫尔利和马歇尔来华调解国共矛盾,美国的对华政策逐渐从扶蒋联共、限共走向扶蒋反共。中共对美国的态度也从合作、中立、走向敌对。由于美国的全球战略是以同苏联争夺为核心,并把反苏与反共相联系,形成两种制度之争,随着美苏冷战在欧洲逐渐兴起,美国对华政策也坚定地走向援蒋反共。中共顺应中国革命发展方向,充分利用中美苏三国四方之间的各种矛盾,在冷战与内战的交织中最终赢得中国革命的胜利。  相似文献   

2.
抗战后期美国对华战略目标:一是调动中国社会各方面力量彻底打败日本侵略势力;二是使中国成为一个强大和对美“友好”的国家,在战后能够遏止苏联向东亚和太平洋地区扩展的势头。赫尔利来华后的实际结果是使美国终止了现实主义的对华政策而确立了扶蒋反共政策,导致美国对华战略目标最终走向失败。赫尔利赴华使命失败的原因一是对中国共产党的发展状况缺乏应有的了解;二是对国民党的专制主义本性缺乏认识;三是低估了中共的政治智慧。  相似文献   

3.
抗战后期美国对华战略目标:一是调动中国社会各方面力量彻底打败日本侵略势力;二是使中国成为一个强大和对美“友好”的国家,在战后能够遏止苏联向东亚和太平洋地区扩展的势头。赫尔利来华后的实际结果是使美国终止了现实主义的对华政策而确立了扶蒋反共政策,导致美国对华战略目标最终走向失败。赫尔利赴华使命失败的原因一是对中国共产党的发展状况缺乏应有的了解;二是对国民党的专制主义本性缺乏认识;三是低估了中共的政治智慧。  相似文献   

4.
1949年中美关系进入了一个关键阶段。一方面,经过三大战役,中国革命在全国胜利已成定局,美国一贯推行的“扶蒋反共”政策受到严重挫折,被迫重新调整对华政策;另一方面,中共因胜利在望,经济建设和国内政权的巩固已提上日程,为尽可能争取外援,对美国采取了更为灵活的外交政策。  相似文献   

5.
战后美国对华反共政策逐步升级,是服从于美国与苏联争夺世界霸权的全球战略需要。美国为实现其全球战略目标,对华政策总体上是以扶蒋反共为核心和基调的,美国反华政策不断升级,是新中国决定实行“一边倒”对外政策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共“一边倒”的战略,是根据当时的国际格局和中国历史的现状作出的战略决策。  相似文献   

6.
20世纪20年代,各种思潮涌入中国,以何种主义指导中国革命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国家主义派坚持国家利益高于一切,鼓吹所谓全民革命,反对共产主义与国际合作,提出一系列“建国方针”,得到一批拥趸,混淆了部分青年的思想。中国共产党人与国家主义派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恽代英揭露了国家主义的虚伪性与欺骗性,批判其反苏俄、反共之行为,主张联合国际革命势力,帮助青年澄清错误思想,投身国民革命运动。  相似文献   

7.
美国对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的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战结束后 ,法国即在印支发动了重建殖民统治的战争。对此 ,美国起初采取了“不干涉”政策。但 1948~ 195 2年间 ,随着中国革命的胜利和朝鲜战争的爆发 ,杜鲁门政府日益重视印支的战略地位 ,逐渐将印支纳入美国反共反华的“遏制”战略中 ,对印支政策也转变为“间接干预”。 195 3年艾森豪威尔政府执政后 ,美国进一步加深了对印支的干涉。然而 ,美国的“间接干预政策”遭到了失败。日内瓦会议后 ,美国走上了直接干涉印支事务的道路  相似文献   

8.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台湾问题上“联蒋抗美”的策略方针,是毛泽东对台工作的思想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策略方针是针对美蒋在金、马防卫问题上的尖锐对立提出的,其实质是挫败美国玩弄“两个中国”的阴谋.将金、马留在蒋介石手里,作为对付美国的一项绞索政策是这一方针的基本策略,以有限的地面炮火保持两岸的沟通是实施这一方针的有效方式.这一方针对中共日后的对台政策产生了深刻影响,它使中共形成了在台问题上的完整的外岛政策,牢牢掌握了与美蒋斗争的主动权,并以全新的角度思考两岸的统一问题.  相似文献   

9.
宋光伟 《南都学坛》2008,28(5):40-41
抗战后期,苏联对国共两党的真实态度,以及对中国革命的前途的认识,成为美国制定对华政策的重要依据。苏联大国沙文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的欲望,客观上鼓励和帮助美国顺利完成政策调整,确立扶蒋反共政策。  相似文献   

10.
1944—1946年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过渡到冷战的剧烈变动时期,其间中共对美政策经历了从寻求与美国合作到在国共斗争中"中立"美国、再转向与美国对抗的过程。在这个转变过程中,有三个重要的因素推动着中共对美政策的演变,它们包括中共与美方的互动、中共革命战略转变的复杂需要以及中共领导人对世界政治及其与中国革命之关系的思考等。这三个因素在不同阶段的互动决定着中共对美政策的演变方向和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11.
抗日战争时期美军观察组来延安,是罗斯福政府扶蒋联共政策的体现,标志着美国政府与中国共产党建立起一种"半官方"关系,但是由于受意识形态、国家利益、美苏冷战等因素的制约,美国政府还是执行了片面的扶蒋反共政策,所以美国政府眼中的中国是有偏差的,而美军观察组对中国现实的认知和判断是真实的,他们预言国民党政府将要真的陷于崩溃,中国的未来属于中国共产党。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外贸政策发生了从保护主义向自由主义的历史性变化。从独立到1933年美国坚持的是保护主义传统。经过贸易自由主义者与保护主义者的激烈较量,1934—1947年,在关税的谈判、关税水平、无条件最惠国待遇、政策制定权的分配和多边协定的签订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具有自由贸易的性质。变化的原因是保护主义政策的消极后果,国际经济结构的变迁以及美国工业竞争力的增强和贸易自由主义者的不断奋争。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参加旧金山制宪会议的代表团问题源起于1944年中国战场形势的发展、美国对华政策的调整以及国内政治关系出现的新变化。从根本上讲,中国代表团问题是国共“联合政府”之政治争议的延伸,反映了国内政治力量独裁与民主的不同诉求。在中国代表团问题的解决过程中,罗斯福政府特别是总统本人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决定性作用,从而折射出抗战末期美国政府对华政策出现的新变化。  相似文献   

14.
二战以来,美国为了其在远东的利益,不断调整对华政策。继赫尔利在华调处失败之后,又特派马歇尔出使中国,调处国共关系,以图建立一个亲美的中国政府。由于美国对华政策的矛盾性以及中国复杂的政局,马歇尔调处最终以失败而告终。这一事件对中国内战产生了特殊影响。马歇尔调处的前期,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中国内战的爆发,中后期的调处却助长了全面内战的爆发,使中国人民再次投入到为争取和平民主的战争中。  相似文献   

15.
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要坚持“三个必须” ,即必须适应中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主要任务和总体目标 ;必须适合中国国情要求 ,建立一种多经济成分、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必须逐步趋向一体化、产业化和企业化。建立和完善中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基本对策是 :明确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的基本思路 ;明确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组织结构及职能 ;政府和社会各有关部门要作好提供政策、资金、物资、技术等方面支持 ;稳定农业服务队伍 ,建立健全法制体系 ,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初期,在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同时,我党对当时世界形势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作出了正确的判断,对中国的外交政策作了重大调整,丰富和发展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改变了中国与其它国家的关系,开创了中国外交工作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讨论美国尼克松政府时期关于联合国中国代表权问题的决策环境、过程和模式。尼克松总统从一开始就没有把联合国中国代表权问题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上,实际上,他直到1970年底才真正认真加以考虑。他和他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博士构成了决策核心,并对该问题进行了战略放弃;同时又对长期负责该事务的国务院系统和国务卿罗杰斯毫不信任,从而造成严重的信息脱节以及其他一系列的战术失误,使得美国最终在1971年失掉了对联合国中国代表权的主导地位。在一批新近解密的美国国家安全档案的帮助下,本文对于这次美国在联合国失利的原因和影响进行了分析,发现了决策过程中的若干关键因素,并构建了该问题决策的陀螺模型。  相似文献   

18.
1949-1954年美国对香港的经济防卫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对华经济遏制政策是美国东亚遏制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确保对华经济遏制政策的顺利实施 ,美国对中国的南方门户———香港也实行了严厉的贸易管制 ,企图控制这条中国与西方世界的唯一通道。 194 9— 1954年间 ,受美国对华经济遏制政策变化的影响 ,美国对香港的经济防卫政策经历了由削弱其转运作用到对其实行许可证管制的发展过程。这种演变表明 ,新中国成立后 ,香港已成为遏制中国的前沿阵地  相似文献   

19.
新兴市场国家与发达国家的金融危机具有不同特点,因此,在反危机政策方面也存在区别。通过对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和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比较发现:在危机爆发阶段,美国采取了超常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而东亚国家采取了紧缩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美国政府出台政策较少考虑外部均衡和汇率问题,而东亚国家则将稳定汇率作为重要目标,通过紧缩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平衡国际收支和稳定汇率;美国政府直接对实体经济进行救助,而东亚国家较少救助实体经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