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自身意识的思想发端于古希腊,在近代经笛卡尔的方法加工而得以突显;而后自康德哲学始方以理论的形态面对世人。这个思想和理论至今仍然影响并规定着当代的主体哲学发展。本文着重分析康德哲学中自身意识概念的双重含义纯粹的自身意识和经验的自身意识。这个分析表明,经验自身意识的提出是西方近代哲学克服经验主义阶段的一个标志,而他关于纯粹自身意识的观点则显然在理论的层面上失足于反思的循环。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五大决定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实践已经证明,这一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其中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经济理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对它的基本内涵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把握。一、确立了强国富民的跨世纪经济发展战略邓小平关于我国经济建设分三步走,到下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构想,既包括了战略目标、也包括了战略步骤。这一发展战略是在总结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构想和实践的基…  相似文献   

3.
现代人格的构建——“五·四”时期文化激进主义者关于人的现代化的探索和启示·陈红一个多世纪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对人的现代性的探求与整个中华民族的现代化一样,经历了一个一波三折、步履维艰的历程。经过明清之际早期启蒙思潮和近代启蒙思潮的理论孕育,“五·四”时...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对于人的本质的理解一直是国内外学界所关注的理论焦点。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曾将自身的理论定义为实践的人道主义,以使其区别于近代西方的理论人道主义。马尔科维奇继承了马克思的理论传统,并将之作为自身理论的基础与出发点,将对于现代性的反思问题还原为如何全面理解人的本质的问题,揭示了现代工业文明下实现马克思实践人道主义构想的可能性,对于国内学界在现代化进程中深入解读马克思对于人的本质的理解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5.
左伟清 《探求》2008,(3):78-80
舒扬著述的《当代文化的生成机制》一书,分析文化生成发展中的内在基本矛盾,建立关于当代文化生成的一般理论分析框架,为破解当代文化生成机制提供理论基础和研究视域;聚焦近代以来西方理性主义文化的发展轨迹,详细分析当今文化发展所面临的危机以及文化批评对文化生态的影响,为当代文化生成机制寻求潜在资源和现实路径;结合当代文化发展的新形态,对文化产业化的历史和现实进行系统地梳理,为文化产业化背景下当代文化生成的机遇和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嵌入社会框架的社会福利模式:理论与政策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华民  宋祥秀 《社会》2006,26(6):138-138
20世纪90年代,在福利国家危机重重的背景下,吉登斯的第三条道路的超越构想理论应运而生。该理论首先解构了后传统社会,由此而提出了六个面向社会框架的超越构想;其次,吉登斯将社会福利模式的超越构想嵌入到社会框架中,界定了外部风险和人为风险,由此而提出了消极福利转化到积极福利的超越构想。借鉴嵌入社会框架的社会福利模式的超越构想,本文反思中国社会政策,提出了中国社会政策的新社会框架,即责任提倡、多元部门发展、社会政策议题对话等,提出了中国社会福利模式转化与社会政策改革的原则。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的发展理论,是在用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普遍原理分析中国现代化的历史和现实、研究中国现代化建设与世界现代化进程真实联系的基础上形成的科学的发展理论。这个理论体系由相互联系的发展道路论、发展战略论、发展速度论和发展机制论四大部分构成;它具有鲜明的自主性、突出的人本性、明显的整体性、强烈的现实性和独特的渐进调适性五大特征,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具体化,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论,对于指导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对于指导世界范围内所有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实践,对于建构更加科学的当代中国自己的发展理论体系,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近现代关于现代化问题的理论探索张正明中国的近代史比世界近代史(以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开端),整整晚了200年,直到1840年的鸦片战争,才拉开了中国近史的序幕。延续了2000年的封建制度使中国形成了一种超稳态的社会结构,同时固然积聚了对传...  相似文献   

9.
人的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事业中最关键、最深沉、最艰难的工作,是现代化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毛泽东在长期的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继承和吸收古今中外诸多思想家关于人的现代化思想积极因素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其关于人的现代化的思想.毛泽东对“人”的重视是其形成人的现代化思想的逻辑起点,对人的非现代性批判是其探索人的现代化的动力.他认为,人的现代化基本内涵应包括追求个性自由解放、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充分激发人的主体性等方面.毛泽东关于人的现代化思想在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对推进当代中国人的全面发展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0.
道路的选择关系国家兴衰、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如何选择符合自身国情的现代化道路是各国面临的重大问题。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开创了一条崭新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从理论逻辑来看,马克思关于现代化的基本理论和观点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提供了理论支撑;从实践逻辑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分阶段、有步骤地统筹推进的结果;从价值逻辑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而实现了对以资本逻辑为主导的西方现代化模式的超越。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成功开创,超越了传统现代化模式,创造了人类文明崭新形态,具有深远的世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以学生发展为本,构建21世纪中学、小学、幼儿教育现代化模式,是落实邓小平教育要“三个面向”战略构想的具体探索。以学生发展为本,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在新时期新形势下的理论延伸;是提高九年义务教育质量推进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践导向。明确与探讨教...  相似文献   

12.
“一国两制”理论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是邓小平同志关于和平统一祖国的创造性构想。香港回归是“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光辉实践。在全国人民喜迎香港回归之际,我们摘录了邓小平同志关于香港回归的论述,以之纪念这位世纪伟人,重温这些重要理论,使我们可以更加深切地感受到其作用的巨大和意义的深远  相似文献   

13.
党务干部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杨春玲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在当代世界风云变幻的条件下,在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历史变革中,把党建设成为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  相似文献   

14.
研究中国近代哲学的人,都能领略到中国近代哲学中所蕴藏的回肠荡气的主体特征。主体性不仅是中国近代哲学启蒙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作为中国近代哲学的基本特征,正是主体性划定了中国近代哲学与古代哲学的理论分野。一、古代哲学扼杀、混灭了主体意识中国古代哲学是封建社会思想意识的集中体现,这决定了它必然要扼杀和混灭主体意识,牺牲个人的权利和个性来维护至等无上的皇权及大一统的局面。1.本体论上推崇元气、天理、同心为宇宙本原,用整体吞噬和湮没了个体。在古代思想家看来,越是抽象、混饨的本体越具有包容性,它自身越没有规…  相似文献   

15.
中韩两国海洋渔业管理政策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中韩两国渔业的历史变迁、政策进行研究、对比,对当代渔业政策进行剖析,提出适合两国渔业的政策框架和调整构想,为制定和实施科学的渔业政策,提高渔业政策的理论水平和渔业资源的管理水平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6.
内容提要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深入再一次把传统文化的转型和人自身的现代化置于哲学理性目光的聚焦点上。从而,迄今为止的文化批判大多停留于理性文化的表层启蒙,没有真正触动文化为根基,即人的生存方式。近年在中国学术界兴起为日常生活批判及论则超越了传统理性主义的视界,以传统日常生活的批判重建作为文化转型和人自身现代化的现实途径。首先,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具有深刻的哲学内蕴,它把人们熟视无睹的自在的日常生活世界纳入哲学探讨的中心,从而拓宽了人们对生活世界为理解。这是因为,日常生活以个体感性活动为基础,是人类文化的生…  相似文献   

17.
近代上海农村地方工业的演变及其趋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近代上海在村传统衣家手工业,在变化着的国际、国内市场以及与机器大工业竞争中的兴衰和新兴在村地方工业的兴起。作者认为农村地方工业显示了中国农村摆脱贫困,摆脱传统小生产,走向现代化的历史方向。它既是前近代农村家庭手工业的逻辑延伸,同时又是当代农村乡镇企业的先声。  相似文献   

18.
日常生活批判与人自身现代化──读衣俊卿教授《现代化与日常生活批判》刘翠衣俊卿教授的专著《现代化与日常生活批判─—人自身现代化的文化透视》已于1994年7月由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是作者五年来文化哲学研究的内在逻辑结果和对中国现实问题的理论反思和回...  相似文献   

19.
为了及时总结经验,交流信息,不断提高妇女研究的整体意识,1990年北京妇女理论研究信息交流会围绕着当前的妇女问题、妇女理论的分科研究以及妇女研究的自身发展状况等方面进行了认真的研讨。现将主要问题介绍如下。(一) 如何看待当代我国妇女研究的热潮?参加会议的研究者在全面观照了妇女理论研究的状况之后,取得一个共识,即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中国妇女理论研究,是继五四新文化时期关于妇女各种权利和妇女解放道路的论争之后,而发展为对妇女系统的、全方位的理论探讨的第二次高潮。中国友谊出版公司编辑张云梅从近10年妇女理论图书的出版历程来看,妇女理论研究是步步深入的。她认为,妇女理论书籍从80年代初期的偏重于文献汇编、历史资料,发展到中期对妇女解放、妇女心理、妇女与家庭及妇女学科建设的探讨,再发展到后期,各种类型的妇女研究丛书、妇女学基本原理、中国古近代妇女史、妇女分科研究专著等等方面的论著纷纷出世,标志着妇女研究开始进入学科化、系统化。具有中国特色的妇女理论研究框架已初步形成。  相似文献   

20.
现代化理论与社会发展的不同路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主旨是研究现代化理论与当代全球社会发展的迫切问题之间的关系,并以现实问题为基础,提出拓展现代化理论、阐明当代社会不同的发展路向的研究任务。全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阐述已有的现代化理论与转型学说对全球社会发展现实的不适应,通过对当代社会发展情况的分类论述,提出研究不同发展路向的必要;第二部分尖锐指出欧洲发展模式及其理论对其他地区的非适应性,进一步论述了欧美社会内部发展的三种不同特点,并广泛论述各地区发展的差异;第三部分探索构建一个新的现代化理论——全球三层级发展模式的可能性,并着重提出研究在当代表现出其蓬勃生机的亚洲道路的重要性;第四部分对现代化理论的研究方法论争论与当代现实社会发展的关系进行深层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