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朱琳  张勇 《理论界》2024,(2):89-95
本文针对近代以来中国报告文学文体的孕育与初步发展路径作整体的概览,尝试通过纵向的历时性梳理,对中国报告文学文体发展初期情况进行描述,以期展现19世纪末至全面抗战前夜中国报告文学作为独立文体的发展风貌及所体现的相应的文体观。本文将历时性梳理与文体观的流变融合在一起探讨,从近代不同的时间分期考察中国报告文学在发展初期呈现的文体特征。主要将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作为中国报告文学文体的孕育和初步成长期,而在这个阶段内又分为三个不同时期,在这一阶段报告文学上承中国古典散文等文体,在西方报告文学理论引介的影响下,同时受到“左联”的推动,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文体意识。  相似文献   

2.
本体 ,作为一个话语系统 ,目前在不同的学科中其含义是不大一样的。即使在同一学科中 ,有时它所表示的意义也有所不同。我们这里给出的本体 ,主要用以指称报告文学的本体理论。这种本体理论关注的是报告文学何以为报告文学的文体“元理论”,它着重研究报告文学的文体特质、文体精神、文体功能及其相关的理论范畴。报告文学本体理论的研究贯串于整个报告文学理论批评史。报告文学是一种互文体的“边缘性”文体。这样一种文体 ,决定它独特性的因素是相当复杂的。并且 ,报告文学这种相对历史较短的文体 ,它自身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着。因此 ,对…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报告文学秉持改革基调,不拒多元发展,在历史反思、现实追踪、科技引领、道德审视、生态关怀等方面取得明显实绩.改革基调下报告文学的有序增长,主要受到激情时代的推荡、非虚构审美趣味的召唤和新型媒体的拉动等因素的制约.就转型期报告文学的增长趋势来看,写作理念生态化、文本容量扩大化、文体效益综合化显然是不可忽视的强势表征.这种强势表征启示我们--思想解放是报告文学繁荣发展的根本动力,宽松和谐的社会环境是报告文学葆有文体个性的基本保证,国计民生理应成为报告文学表现的重点,快捷流畅的传播渠道是实现报告文体功能最大化的必备条件,与此同时,还应有效创新报告文学的写作机制和切实构建自足自律的报告文学话语体系.唯其如此,才能真正实现未来报告文学的大繁荣大发展.  相似文献   

4.
报告文学文体的存在有着极其复杂的历史渊源,其中重要的一方面即是来源于历代文学对真实性价值标准的不断追求。在现时代,虽然"深度报道"等新闻文体的飞速发展对报告文学造成了一定冲击,但报告文学和新闻报道对文体追求的本质差异决定了报告文学无法被新闻文体所代替。就现时代报告文学存在的语境来说,报告文学文体的存在是必然的,它还将继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转型期的报告文学已经走过了整整30年的历程,其间,不乏教训,但也多有经验。对于新世纪报告文学的发展来说,转型期报告文学所提供的非虚构性、问题性、显要性、广角性和网媒性等重要性状,可能是更有借鉴和发扬价值的文体资源。  相似文献   

6.
如果从 1 931年袁殊发表《报告文学论》算起 ,中国报告文学研究已近七十年。在此期间 ,包括茅盾、胡风在内的诸多研究者倾情于探寻这一新兴文体的基本内涵、审美特性、文体功能、创作态势、历史律动以及创作主体的基本规范。某种程度上说 ,这样的批评与报告文学创作形成了一定的互动。然而相对于报告文学文体于世纪之初摆脱新闻与散文之旧制 ,由亚流渐成主流之新体 ,甚至在 2 0世纪的两个激变时期 ( 30和 80年代 )占据文坛制高点、成为引领风气之旗帜的阵势 ,我们就不能不对有关这一文体批评在系统性、学理性的提升方面抱有诸多的不满足。如…  相似文献   

7.
论全球化语境下报告文学的文学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龚举善 《中州学刊》2007,1(5):223-228
伴随着改革开放系统工程的持续推进,中国的全球化进程也不断加速。与此相应,包括报告文学在内的文学方式也被紧裹在全球化语境之下。对于报告文学这种非虚构性文体来说,全球化的紧迫时势和网络媒体的迅猛发展,一方面为报告文学提供了再发展的良好机遇,同时也给该文体的深度拓展带来了诸多挑战。面对世纪初的开放语境,我们有必要在秉持非虚构原则的前提下努力谋求报告文学文学性的重新认定和整体超越。具体而言,当下报告文学的文学向度主要体现为以下五大指标:一是不尚虚幻的真实品性,二是鲜活灵动的报告形象,三是本真深切的思想感情,四是创新自洽的文体形式,五是崇高瑰丽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8.
随着世人务实心态的增强和非虚构写作的潮涌,2011年度广义的报告文学研究呈相对繁盛之势。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非虚构谱系下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研究依旧强劲,二是对报告文学发展历史、现实处境、未来空间的梳辨相对清醒,三是本体理论的建构意识日趋明朗。存在的问题在于,一是有关报告文学新闻性、真实性本性的重复研究比较明显,二是文体的内涵与外延认识仍有无序扩张之嫌,三是研究中的比较视野相对缺失。这表明,当前的报告文学研究虽然十分用力,但离精深而系统的理论建树尚有较大距离,报告文学研究依然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9.
虚构文体与非虚构文体有着鲜明界限 ,却也有着相通之处。报告文学、历史传记正是这种相通的产物 ,这类跨类文体没有虚构意识 ,却有一定程度的虚构行为 ;现实是文体发展嬗变的最终推动力 ,在它的推动下 ,文体之间的融通有自己的发展规律 ,传统文体理论的“防范性”存在一定的弊端 ,应该肯定一种开放性的文体研究态度  相似文献   

10.
可能与现实:走向强势的报告文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一种“时代文体” ,报告文学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特定社会文化生态的激发。言说报告文学将会终结 ,这是感情用事式的缺乏事实与理论支撑的臆说。新的世纪无限壮阔、无限丰富、无限复杂的社会现实存在 ,报告文学作家坚守关注国计民生、守望人类价值原则的高尚的文学精神 ,以及视觉文化时代 (“全媒时代”)纪实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的受众因素等等 ,都使报告文学有可能成为新世纪一种强势文体。报告文学与纪实文学是两个内涵和外延差异甚著的范畴 ,不能简单地以纪实文学替代报告文学。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中国报告文学总的历程,是从茅盾所期望的小说化路子折向夏衍《包身工》那种“论文式的‘报告文学’”的写法。其理论的发展,是从与相关文体的比较中,辩识其特征,到围绕新闻性与文学性的矛盾,特别对能否适度虚构与合理想象的问题,展开长期的论争,最终走到因否定报告文学的新闻性与文学性而无法认识这一文体的地步。实践进一步揭示,报告文学是散文中时代感最强的写人记事并可以直接加入作者议论的一种文体。它的本质特征是史实性,它可以由狭义散文向广义散文作一定程度的延伸。  相似文献   

12.
李春雷的报告文学作品呈现出鲜明的宏大叙事的特点。纵观李春雷的报告文学创作,经济改革就像一条核心线索,贯穿其创作的始终,最终聚合为鲜明的叙事主题"改革"。在真实地再现事实的基础上,李春雷的叙述不拘泥于个别事件的即时报告,而是以事件为酵母,展开对社会、历史和文化全方位的思考。在写作过程中,李春雷致力于报告文学文体新品格锻造的努力,使其创作呈现出跨文体写作的特征。李春雷报告文学的宏大叙事,取得了艺术上的成功,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13.
马建辉 《云梦学刊》2013,(3):93-95,100
底层文学思潮和非虚构思潮是当前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两种主要类型。底层文学在创作与批评上都出现了一批代表性作家和评论家,也有一批代表性作品和评论文章,这些特点表明底层文学已经形成一种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文学思潮。非虚构思潮则是由于报告文学创作在21世纪出现了一个创作与研究的热潮,以非虚构命名的写作也在创作、批评和理论上成为一个焦点。  相似文献   

14.
在当前社会经济条件之下,高校资产管理对高校的长期发展至关重要。我国部分高校在资产管理方面存在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意识落后;管理方法落后,资产账实不符;资产购置不合理;资产使用效益低下等诸多问题。要解决以上问题,则必须完善管理制度,改善管理方法,加强资产购置预算,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益。  相似文献   

15.
《读书》二十八年的历史,是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学术史、思想史,也是当代知识分子的心灵史。《读书》译介了大量理论,推出了重要话题,形成了独特的“读书体”风格。同时,知识分子当下的文风值得反思。  相似文献   

16.
郭兆昆 《齐鲁学刊》2005,(3):106-107
真实是报告文学的生命,真诚地反映社会现实是报告文学的精髓。扫描20 世纪中国报告文学的发展,可以清晰地看到报告文学的发展与时代同步的足迹。遵循写真求实之道,忠诚于社会现实问题,追求真实性与文学性的高度统一,仍为当今报告文学创作的可贵之处。  相似文献   

17.
胡慧明 《云梦学刊》2002,23(3):71-72
萧红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文坛上一颗极具魅力的新星。其作品以一种鲜明的“萧红的写法”为特色 ,深受鲁讯先生的赏识 ,也确立了萧红在中国文坛的地位。“萧红的写法”今天仍然给我们一种艺术创作上启迪和熏染。  相似文献   

18.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与普及,大学生中形成了各种新的文化景观,最明显的是他们对文化的认知方式、思维模式和表达手段正发生着改变。以在大学生群体中的相关社会调查为依据,考察了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写作方式的变化和影响,研究了大学生的新媒体写作与传统文学和写作教学的关系。文章认为,新媒体的发展虽然对大学生写作的媒介运用、内容表达、传播方式等方面带来了巨大变化和深刻影响,但大学生的写作也仍然受传统文学和写作形式的文化制约,大学的文学与写作教学需要顺应时代发展形势,将新媒体写作尽快纳入到教学体系之中去。  相似文献   

19.
徐亚平 《云梦学刊》2000,(4):104-105
在新闻体裁中,较之于消息,通讯似具有更高的文化品位。通讯的文化品位,来自于挖掘采访对象的文化特质,来自于丰富作品内容的文化意蕴,来自于凸现结构语言的文化张力。  相似文献   

20.
顾炎武在创作上能踵武少陵的"诗史"精神,并能在艺术风格上主动效法杜甫,风格沉郁顿挫.作为乾嘉学风的开创者,顾炎武在清初确立了一种严谨求实的学风,对整个清代杜诗学的发展亦影响深远.在<日知录>中他还辟有专章对注杜进行研讨,其杜诗学的考证体现出"引据浩繁"的特点,但其中也存在许多疏失与舛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