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文化"走出去"是新时期的国家战略,文学的译介是文化"走出去"的重要途径。葛浩文所译《狼图腾》被英语世界广泛接受并迅速传播,为中国文学翻译模式及文学的外译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参考。通过研究分析《狼图腾》的成功译介,可以看出:选择既反映全球文化共性又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点的作品进行译介,采取国内外合作出版的译介途径,实行国内学者与西方汉学家群体相结合的译者模式,创造性地选择翻译策略,是中国文学外译的有效译介模式。  相似文献   

2.
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步伐加速,翻译的跨文化传播重要 性愈发突显。基于美国学者拉斯韦尔提出的传播学经典5W传播模式,以 林语堂和Shirley M.Black英译《浮生六记》为例,尝试在传播学视域下 构建以译介主体、译介内容、译介途径、译介受众、译介效果的译介模 式,探讨中国文化如何更为有效地“走出去”。  相似文献   

3.
融合传播学、哲学与比较文化学等相关理论,参照以往经典传播模式,本研究构建了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人己通”对外译介新模式,并以《论语》英译为例,提出实施该模式促进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传播应遵循的原则。该模式体现了饱含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和而不同”之哲学理念、“推己及人”之他人意识及“文化平等”之比较视野。它克服了以往“5W模式”线性结构之局限,将起点与终点连接,形成了环形译介循环模式,提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重视受众与译介效果;同时,它突破了以往文化外译二元对立之藩篱,主张文化外译既要尊重文化之差异,更应探求文化之共通,这样才能跨越文化屏障,实现“人己通”,从而真正推动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  相似文献   

4.
中国典籍英译专家汪榕培从文学角度英译《老子》和《庄子》,使道家典籍文学化,接受效果良好。他将中国传统文学作品译为当代英语,使中国文学当代化,展现中国文学魅力。他借用中国传统哲学理论和绘画理论提出“译可译,非常译”复译观和“传神达意”翻译标准,使典籍翻译理论古典化,丰富了中国传统译论研究。汪榕培典籍英译的“三化”实践有助于中国典籍英译水平的提高及翻译理论研究的深化,也有助于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  相似文献   

5.
博物馆的对外传播是服务“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力量,数字博物馆因其独有的便捷度成为传统博物馆的有益补充。“张大千”是当代中国书画界颇具代表性的文化名片,其展品英译现状能客观地反映出我国地方博物馆相关内容整体情况。以数字博物馆张大千展品译介文本为研究对象,从传播学角度讨论展品译介应遵循的原则,指出了其目前存在译介内容不当、媒介优势发挥不足两大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措施,以期促进数字博物馆对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宇文所安是精于译诗的著名汉学家。他对唐诗的译介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古典文学在海外的传播和接受。他采用散文体的译诗形式和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翻译策略翻译唐诗,重构了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形象,并构建了唐诗文学史。然而,其译文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误读误译和过度解读等问题。宇文所安译介唐诗为中国文学典籍英译提供了借鉴,也促进了中国文学、文化走出去的相关模式研究。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全球最大的图书销售网——美国亚马逊图书网上架的中国武术类英文版图书的统计与分析,掌握中国武术文化在国外图书市场的传播力度,为中国文化和出版行业走出去战略的规划提供启示.调查的项目包括武术类英文版图书出版时间、主要内容、译/作者、出版社等信息.得出启示为:“中国武术”术语译介要相对统一;中国武术译介内容要进一步多元化;中国大陆学者要更加积极参与译介工作;中国大陆出版社要主动策划“走出去”系列图书的发行;政府相关部门要协作制定“走出去”发展战略细则.  相似文献   

8.
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必然要求以及西方世界对中国文化及其文化价值观的关注,必然会带动中国典籍英译的发展。文章以2011年由杨曙辉和杨韵琴夫妇合译的冯梦龙《醒世恒言》译本中“心”字的译法为考察对象,使用文本案例分析与文本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较好地诠释了译者在跨文化传播视角下的翻译策略,从而为中国典籍英译的最佳实践提供经验与启示。  相似文献   

9.
典籍是各民族文化的精髓,典籍的翻译是传播本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在中国文化典籍中,富含大量的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意蕴的汉语文化负载词.文章以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斯所译的《红楼梦》英译本为例,探讨了典籍英译中汉语文化负载词的异化翻译策略,以达到传播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中华典籍是中国传统文化全面、集中的体现,《墨子》作为中国文化典籍的代表作之一,在英语世界的译介与传播已有近100年的历史.运用描述翻译学的方法,选择《墨子》的英译为语料,通过对《墨子》英译进行历时和共时描述性研究,找出影响其英译的各种因素,以期总结《墨子》英译历史过程的总体特征.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多语种翻译研究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和翻译学研究的相互结合,拓展了红学的传统研究领域,有助于中华文化世界性传播的要求,也可为中国其他典籍的多语种译介提供其型参考模式.唐均和谭梦娜以统计手段从习语英译这一角度揭示了两个早期《红楼梦》英译本之间的差异取决于英语时代文风切合原文语言特色这一方面;钱亚旭和纪墨芳探索了《红楼梦》霍克思英译本中佛教思想的具体连译策略主要以归化为主,种种具体化策略都旨在提高译文在西方读者中的接受度.华少库基于两个颇具代表性的《红楼梦》德译本,考察某几个典型重要宗教语汇的深刻意蕴在德语语境中如何跨越异质文化鸿沟加以再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多语种翻译研究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和翻译学研究的相互结合,拓展了红学的传统研究领域,有助于中华文化世界性传播的要求,也可为中国其他典籍的多语种译介提供其型参考模式.唐均和谭梦娜以统计手段从习语英译这一角度揭示了两个早期《红楼梦》英译本之间的差异取决于英语时代文风切合原文语言特色这一方面;钱亚旭和纪墨芳探索了《红楼梦》霍克思英译本中佛教思想的具体连译策略主要以归化为主,种种具体化策略都旨在提高译文在西方读者中的接受度.华少库基于两个颇具代表性的《红楼梦》德译本,考察某几个典型重要宗教语汇的深刻意蕴在德语语境中如何跨越异质文化鸿沟加以再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多语种翻译研究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和翻译学研究的相互结合,拓展了红学的传统研究领域,有助于中华文化世界性传播的要求,也可为中国其他典籍的多语种译介提供其型参考模式.唐均和谭梦娜以统计手段从习语英译这一角度揭示了两个早期《红楼梦》英译本之间的差异取决于英语时代文风切合原文语言特色这一方面;钱亚旭和纪墨芳探索了《红楼梦》霍克思英译本中佛教思想的具体连译策略主要以归化为主,种种具体化策略都旨在提高译文在西方读者中的接受度.华少库基于两个颇具代表性的《红楼梦》德译本,考察某几个典型重要宗教语汇的深刻意蕴在德语语境中如何跨越异质文化鸿沟加以再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文化典籍具有深刻的民族性和时代性,外译对象在选择性中体现丰富性。史学典籍外译逐渐向纵深方向发展,文学典籍外译则具有世界性的影响力。典籍外译在曲折性中体现发展性。文化典籍外译主要由汉语翻译人才运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将包括儒学经典、佛教文献、史学典籍以及文学著作等在内的文化典籍,译介到诸如法国、英国、美国、俄罗斯、德国等其他多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翻译活动。本文中将以我国史学典籍以及文学典籍为重点,通过横向及纵向的对比研究,进一步分析文化典籍外译的历史及现状,为我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提供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15.
北美新移民作家张翎的力作《劳燕》一经译介至英语世界,便稳居亚马逊网站华语文学畅销榜,销量可观,广受英语读者好评,堪称华语文学“走出去”且“走进去”的成功典范。文章基于拉图尔等人构建的行动者网络理论和布迪厄的社会实践论,对《劳燕》英译传播全过程展开细致的考察,以期为中国文学外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弗朗茨·库恩的《红楼梦》德译本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变译个案。译本的译后记深入探讨了《红楼梦》的主要情节、艺术特征、哲学思想及核心价值。通过这篇译后记,细致考察库恩在向西方读者译介《红楼梦》的过程中突破西方主流价值对中国文化的偏见、颠覆刻板的中国形象、发掘《红楼梦》的现代价值、构建多元文化视角的种种努力,并探究库恩通过译介《红楼梦》而建构的中国形象,对西方现代"自我形象"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7.
"软实力"是目前国际政治关系领域的重要关键词之一,由此而形成的话语体系逐渐在人文社会科学共同体中产生张力。当下的中国文学外译实践本质上是我国国家软实力提升战略的重要举措之一,然而其与"软实力"之间存在的张力机制却一直没有得到论证与叙写。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有必要立足软实力内涵,对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经由文学外译路径而形成的"翻译→传播/接受"这一现有逻辑理路进行先验反思,进而揭示并勾画出当下中国文学外译在软实力视角下所涉的双核学科范式:译介学是基础,并由此反哺翻译学。这一定位对于我国当下实施的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有着学理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对外传播的过程中儒家典籍的各语种翻译文本是其中的重要一环。近年来,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研究对象的汉学在海外日趋盛行。本文以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根植于齐鲁大地的儒家文化以及儒家典籍的英、俄译本中“泰山”文化形象的译介为研究切入点。选取儒家典籍《论语》的英、俄译本中的“泰山”形象进行对比分析和研究。通过这一特定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状况总体探究泰山文化在海外的译介,对当前“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区域“文化互通”深入探讨,兼顾“泰山”文化负载词以及泰山文化当今在世界上扩大传播的途径,并将其纳入儒家文化在海外的传播视阈。  相似文献   

19.
《淮南子》成语是淮南地方文化的历史积淀与瑰宝,富含哲理、意蕴深远。运用变译理论探讨《淮南子》成语的译介传播,提出成语译介中的“守正”与“创新”原则,强调《淮南子》成语的分类译介要以推广淮南地方文化、构建地方文化软实力为依托。同时,通过译介例证,思考运用灵活变译的译介手段来把握目标读者的理解差异,整合多元传播媒介,创新译介路径与模式,为《淮南子》成语的译介和跨文化传播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当代小说的译介是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领头羊,其在海外的传播效果和途径一直是相关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从社会翻译学角度出发,以《废都》葛浩文英译本的副文本为研究对象,结合其在海外传播的经历,分析社会要素在翻译活动中的影响和作用。研究发现,场域之间的差异、博弈和演变给《废都》英译版在海外的传播提供了适合的土壤,资本给其出版和传播提供了资金支持和出版渠道,各类型代理人促进了目标语读者对英译版的理解和接受。未来,中国本土文学的海外译介和传播不仅要注重作品题材的选择,改变翻译意识和习惯,重视资本的联合和转化,还要注重相关专门人才的发掘和培养,拓宽出版渠道,重视译后评价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