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根据1978-2014年我国的相关样本数据,采用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及其多种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人数与人口城市化率、农业现代化效益水平、城乡收入差距、非农产业结构偏离和农村中小学应届毕业生总数等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的协整关系。其中,人口城市化率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具有抑制作用;农业现代化效益水平、非农产业结构偏离和农村中小学应届毕业生总数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均具有促进作用;城乡收入差距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促进作用较小。今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方向应以包括县城在内的大中小城市为主、县城以下的小城镇为辅;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类型应向以专业型转移为主、兼业型转移为辅的形式过渡;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应以跨区域转移模式为主、就地转移模式为辅。  相似文献   

2.
"三农"问题始终是河南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其核心是农民问题。解决农民问题的关键是让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因此,大力加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素质,是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化沉重的人口负担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最有效途径之一,更事关河南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鉴于此,围绕"河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研究"这一课题,本刊组织一组笔谈,希望有助于促进我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3.
"三农"问题始终是河南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其核心是农民问题。解决农民问题的关键是让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因此,大力加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素质,是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化沉重的人口负担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最有效途径之一,更事关河南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鉴于此,围绕"河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研究"这一课题,本刊组织一组笔谈,希望有助于促进我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4.
"三农"问题始终是河南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其核心是农民问题。解决农民问题的关键是让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因此,大力加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素质,是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化沉重的人口负担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最有效途径之一,更事关河南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鉴于此,围绕"河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研究"这一课题,本刊组织一组笔谈,希望有助于促进我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5.
"三农"问题始终是河南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其核心是农民问题。解决农民问题的关键是让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因此,大力加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素质,是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化沉重的人口负担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最有效途径之一,更事关河南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鉴于此,围绕"河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研究"这一课题,本刊组织一组笔谈,希望有助于促进我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6.
“三农”问题长期以来困扰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始终影响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最直接的表象是农民的收入问题,实质是农民的就业问题,根源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因此,解决“三农”问题关键在于加速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在全面加快产业升级和加快农村工业化、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如何创新农村劳动力转移思路,  相似文献   

7.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提高农民收入.文章通过对农民现有各种增收渠道的现状分析,提出了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通过发展劳务经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让农民从事非农产业、提高农民收入、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的新农村建设模式.  相似文献   

8.
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和实现农业向非农产业的合理转移 ,是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措施 ,其中如何实现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更为突出的问题。本研究从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入手 ,提出产生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主要原因是劳动力总量过剩、结构调整、体制改革及有效需求不足等四个方面 ,同时就如何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出了打破区域壁垒、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加强对农民岗位职业培训及国家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等措施。  相似文献   

9.
农业女性化趋势与农村女性人力资本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过程中出现性别差异,女性非农转移滞后带来农业女性化趋势。农村女性人力资本的薄弱是影响她们非农转移的主要因素。因此,深刻认识农村女性人力资本薄弱的原因,采取有效措施,特别是唤起广大农民对教育投入的重视,才是希望之路。  相似文献   

10.
农业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转移,是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的必然现象,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持续有序转移,是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关键。近年来,在农民工已成为产业工人重要组成部分的新形势下,“在统筹城乡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必须把全面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作为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立足于给予农民工以国民待遇,着力破解农民市民化的制度性障碍,建设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走壮大县域为重点的多元化城镇化路径,努力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建立适应农民工特点的劳动和社会保障体系,依法保护农民工的经济政治权益,促进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新模式,从而推动国家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目标的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11.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实现农村经济增长、农民增收与城乡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当前城乡劳动力自由转移困难、城镇就业饱和的局面下,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出发,运用协整模型和修正误差模型,对二者之间的均衡关系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都有力的促进了农村经济增长.因此,必须大力发展农村中的非农产业、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力分析文/吕新业我国乡镇企业产生于50年代,经历了曲折的发展道路,饱尝了创业的艰辛。众所周知,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世界上几乎每个国家带共性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许多国家有惨痛的教训。世界发达国家走的是使大量农民破...  相似文献   

13.
我国劳动力农村非农产业转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人口众多,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较大,合理引导这部分剩余劳动力从农业中转移出来,对我国的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至关重要.发达国家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基本上都是流向了城市,文中通过模型对我国2006年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进行了估算,结果显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达到1.69亿左右,而通过城市劳动能力容纳的测算,发现我国城市目前存在着1 500万的就业缺口,从而得出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必须要走农村非农产业转移道路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客观需要。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促进了流入地区经济发展,同时也给流出地区注入了生产发展资金、技术、信息。据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抽样调查,1993年我国从事二、三产业的农业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9.8%,比上年增加9.6个百分点。1993年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的人数占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农业生产能力的提高和非农产业的发展,我国农村劳动力实现了向非农产业的大规模转移。据统计,2000年农村非农就业的劳动力为1.5亿人,占农村劳动力的31.6%;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来,累计向非农产业转移农业劳动力1.3亿人,平均每年转移约620万人。一、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当前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一)非农业收入已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1978年 ~ 200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4元提高到2253元,平均每年增长13.7%,而同期农民的非农业纯收入由9.4元提高到993.5元,年均增速为23.6%,比农民人均…  相似文献   

16.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地向城市非农产业转移 ,对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城镇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产生了“挤出效应”,成为导致当前我国就业压力严重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说 ,加快以扩大就业为前提的城市化进程是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重要途径。为此 ,应主要采取以下几个方面措施 ;尽快打破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 ,放宽农民就业限制 ;适当加快吸纳劳动人口较多的中等城市的发展 ;大力发展以服务业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中小企业 ,努力增加就业岗位  相似文献   

17.
一、农村非农产业发展与农民增收浙江和福建两省农民收入增长较快的主要推动力是非农产业的快速发展。那么,这两省农村非农产业发展的模式是否适合中西部地区?今后农村非农产业发展之路该如何走?这是我们关心的问题。 (一)农村非农产业发展快的原因 1、农民商品经济意识浓厚,在市场竞争中能把握住市场先机。在浙江的温(州)、台(州)地区和福建的闽南地区,农民开拓经营之路几乎到了“无孔不入” 的地步,80年代前期造就了闻名全国的“温州模式”。在过去几年中,在全国经济市场化浪潮的推动下,“温州模式”在东部地区不断扩散…  相似文献   

18.
关于农民工职业教育的调查与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建设现代农业、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途径,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对江西宜春市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就业状况进行的调查,发现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缺乏劳动技能,严重影响了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的转移,农村劳动力难以在城镇实现稳定就业.  相似文献   

19.
我国的农村劳动力数量众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向非农产业转移,是推进工业化、加速城镇化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但是农民进城就业和生活面临很多困难,他们的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权益得不到保障,农民不能真正融入城市。本文分析了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的过程中农民工融入城市的现状及困境,探讨如何促进农民城市融入,逐步解决我国的农民工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流动人口主要是指我国从1980年代初以来为了谋生而离开户口所在地,由农村到城市,从内地至沿海地区流动的农村人口.据估计,目前我国农村至少有1.5亿的剩余劳动力需要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户籍的松动,收入差距的拉大,城市中的食品供给制度、住房制度、教育制度、劳动用工制度有了明显的进展和突破,为农民跨地区转移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