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后现代历史哲学及其对传统历史学的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9世纪中叶开始,在科学发展和实证主义的影响和推动下,原本作为文学分支的西方历史学进入了科学化的进程.但是,自20世纪70和80年代以来,西方史学界出现了后现代主义思潮,并对传统史学理论和实践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相似文献   

2.
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是西方理性主义文化传统的反动,它孕育于西方现代文化的母胎中,对当代文化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也对人文社会科学各门学科的确立产生了巨大的销蚀作用:导致"学科规则的消失"和"生成新的学术领域".面对后现代思潮的挑战,当代文学理论范式的转换应当把握反本质主义的理论原点,这是应对挑战的前提.  相似文献   

3.
后现代主义与西方哲学的现当代走向(上)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后现代主义与西方哲学的现当代走向(上)刘放桐最近几年来,关于西方后现代主义哲学(后现代主义、后现代哲学)的问题成了我国哲学和文化研究中热点话题之一。但后现代主义是一个缺乏确定性的概念。西方学者对其所指很不相同,对其评价更大相殊异。有的哲学家认为它改变...  相似文献   

4.
本文是对 90年代中国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回顾。文章首先分析了后现代主义在西方的由来 ,认为它在西方是有根的 ,即西方社会发展已越过现代化的极限 ,产生了哲学意义上的虚无感 ,终而走向解构 ;而中国的“后现代主义”只是在现象上相似于西方 ,实质上却是无根的 ,这是由中国的现代化进程需要建构中心所决定的。因此 ,所谓“后现代主义”话题终于在 90年代中后期演变为“人文精神”话题  相似文献   

5.
“后现代”问题和后现代主义的哲学与文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盛行的一种综合性哲学与文化思潮,内部立说各异,基本主题是研讨当代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特征与文化精神。80年代西方学者围绕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论争与研讨,是就社会进程、时代特征和文化样态两种涵义而言展开的,不同学派对当今西方社会与文化的特征及其未来走向,见解大相径庭,对后现代主义文化也有不同的态度与论评,后现代主义文化中起首要理论核心作用的哲学,是法国的后结构主义和美国的新实用主义,反一切哲学传统,抹煞人的主体中心,是它们的特征;也有另一些学派的哲学家根据不同的理论观点提出建设性的后现代哲学。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当今西方各种文化有着强烈的冲击和回响。研究后现代主义思潮,有认识价值与借鉴意义,可以使中国现代化事业注意超越西方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避免有关的矛盾与问题,但不能将它简单地套用于中国的社会与文化。  相似文献   

6.
别一种后现代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后现代主义思潮,学界有各种不同的评价,某些学者曾做出过“后现代主义已成强弩之末”的断言。实际上并非如此,一种与福柯和德里达的激进的后现代主义所不同的后现代主义,即格里芬等人所倡导的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的出现,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后现代主义的内在生成力和生命力。现代性及其西方世界所产生的一系列有关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严重问题的出现是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所致力于解决的根本课题。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反对现代哲学的二元论和还原论,并依据生物学的最新成果,对机械论的还原论进行了质疑,它还同时反对现代世界观的人类中心主义。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推崇一种整体论的思维方法,由此而促使人们重新考虑人与自然、人与世界的关系,重新考虑思维与存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这对于现代人摆脱所面临的文化历史困境,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后现代主义决不是一种独特的“西方模式”最近王宁在《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后现代主义变体》(载《天津社会科学》1994.1)一文中指出,后现代主义确实已进入了中国,并且在同中国本土文化的碰撞和交融过程中,产生了一些既类似于西方后现代主义,同时又带有更多的第三...  相似文献   

8.
后现代主义和西方政治科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后现代主义和西方政治科学〔俄〕A.C.马卡雷切夫A.A.谢尔古宁文华译在80—90年代的西方社会科学文献中,也许没有比后现代主义更流行和更争论不休的题目。一些学者认为,后现代主义者企图损害西方科学和文明的基础;另一些学者认为,后现代主义能使社会科学摆...  相似文献   

9.
张莉 《社科纵横》2009,24(4):117-119
后现代主义在许多学科中引起了轩然大波,社会学理论也遭受着后现代主义批判的挑战。理性应对挑战,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对手的批判。是解决社会学理论发展存在的问题,捍卫社会学尊严的明智之举。本文在对后现代主义核心气质做出肯定评价的同时结合前人研究描绘了后现代社会学理论的应有面貌,之后指出因为和后现代主义的某些相似或互补的特性,实证精神为后现代社会学理论所召唤。这绝不是逆潮流而动。  相似文献   

10.
后现代主义与西方马克思主义尤其是与法兰克福学派之间关系复杂:即二者既有亲和之处,更有尖锐的分歧之点。现代性本身即暗含着自我批判的维度,而后现代主义不过是对其自我批判精神进行了发扬光大。后现代主义与法兰克福学派之间最主要的不同就是在总体性问题的不同,也就是在关于人类主体解放的"宏大叙事"上、在对现代性文化危机的救赎方案上的大相径庭。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依然执著于启蒙运动所标举的人类解放的理想。后现代主义从极具微观色彩的话语层面,提出了旨在张扬差异、反对总体化的理论。以差异理论为主要内涵的后现代主义理论,为新兴的各种亚文化理论提供了丰富的和不可多得的理论资源。总之,后现代主义与西方马克思主义二者之间的关系并非断裂式的,而是一种扬弃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程霞  员智凯 《唐都学刊》2011,27(1):44-48
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传入我国,随后在我国产生了重要影响。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具有超越性。其对现代性的超越重在解构,它的目标指向不同于西方现代性的主体主义和理性主义,相反,后现代主义者的价值取向大多是多元化和虚无化。  相似文献   

12.
自我解构与后现代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80年代盛行的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文化现象正日益影响中国90年代的社会文化生活各个层面,虽然我国哲学、文学艺术理论领域从80年代开始追踪介绍、研究了后结构主义、后实用主义、新保守主义、后科学哲学、新西方马克思主义,但是,宏观上还没有从后现代主义视角来把握当今国际思想潮流,微观上,对后现代主义重要理论家德里达、利奥塔德的思想也缺乏研究。94年西安中国首次哲学界“后现代主义与当代中国”研讨会,以哲学和文学艺术理论不同领域交叉为特征,在探索后现代主义与当代中国的关联;司题上,两个领域的人士都感到对后现代主义…  相似文献   

13.
后现代主义文学是20世纪中后期众多反传统的文学思潮与派别的总和.西方与俄罗斯的后现代主义文学是其在不同地域的两个代表.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思想基础是建立在对现代主义的超越和对存在主义的借鉴之上,而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是针对社会政治体制而进行的文学革命运动.他们在内容与语言模式方面既有共性又存差异.通过二者的对比研究,我们较客观且全面地认识到后现代主义文学产生和发展的必然性,及其蕴含在自身矛盾元素中的深层次存在价值:顺从后面的背叛、虚幻后面的真实和游戏后面的责任感.  相似文献   

14.
在当代西方社会思潮中,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尤为突出。然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往往只侧重于向学生指出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他们的种种危害,缺少对后现代主义思潮本质问题的分析,更没有把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结合起来。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研究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5.
来自哲学的语言学转向是后现代主义历史编纂学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在对当代西方史学理论的研究中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历史研究的语言学转向主要包括欧陆的话语理论和北美的叙事理论,它们否认现代西方历史理论的宏大叙事,否认现代历史学理论所坚持的真实、客观和分析的社会科学化的历史学的合理性.语言学转向对现代西方历史学既是挑战,也是机遇,简单否定和肯定都是错误的,应批判地吸收,以期不断地丰富和发展现代西方历史理论和历史学理论.  相似文献   

16.
论后现代主义的两个基本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究竟应当怎样认识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理论特质?这是一个在当下理论界见仁见智的问题.本文认为,"自由"与"虚无"构成了后现代主义的两个基本维度,两者之间的交织不仅鲜明地表征了后现代主义本身的复杂性,而且从一个侧面体现了西方当代文化的成就与问题.  相似文献   

17.
随着网络世界的兴起,人文话语和文学知识分子的身份正在发生变化,传统伦理价值和深度审美趣味正在消失,本能欲望的满足成为消费时代的焦点.网络因参与者的平民化及多元化呈现出独有的文化形式,对精英的挑战,对传统媒介真实的颠覆,对既有文化的延异和涂抹成为网络文化的特色,这种特色在某种程度上和西方后现代主义不谋而合.将网络文化传播特征的解读置于后现代主义语境下,以更好地了解当代文化发展状况及社会状况,希冀提供一种视角来时当下社会进行哲学反思.  相似文献   

18.
西方后现代历史哲学对历史编纂的影响及其局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世纪70~80年代以来,西方史学界出现了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想。后现代主义哲学的论证策略是,通过对历史著述的话语分析,展示出它们的文本性、叙事性和修辞性,并由此将它们归结为一种文学制品或想象之物。针对后现代主义哲学给历史编纂带来的一些积极和消极的影响,我们理应作出合理的分析和批判。  相似文献   

19.
1960年以来苏俄所出现的后现代主义文学艺术,原本是部分文学艺术家在强大的意识形态和苏俄帝国意识压力下,无可奈何地选择消解苏俄主流话语的一种方式--借用既有的概念和措辞,游戏性地叙述官方意识形态及其所建构的各种神话.而这些人不同于那种赞成或反对苏俄帝国的知识分子,在一定程度上看到苏俄帝国问题乃现代性苏俄变体形式的产物.这就使得苏俄后现代主义意外地和欧美消解西方现代性的叙述相呼应,成就其国际后现代主义的俄罗斯版本,也具有后现代主义的普适性特征.  相似文献   

20.
后现代主义这一文化思潮勃兴半个多世纪以来在西方不断引发出种种问题与论辩.后现代主义成分复杂,有些"委身"于其中的西方学者,假借对现代性进行全面质疑、对历史进行彻底反思的后现代精神,故意制造热点话题或伪造历史事实.这类情况看似是一般的学术争论,实际上却隐含着搅乱社会价值观念及其良知判断的深层危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