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楚辞章句》、《楚辞补注》和《楚辞集注》分别作为汉代和宋代楚辞研究的成功之作,典型地体现了汉、宋思想文化加之于楚辞学的各种影响,以及由这些影响导致的汉、宋楚辞学研究的历史转型:阐释目的由外向经世到内省治心的转变;文本注释由偏重训诂到阐发义理的转变;研究视角由经学原则到文学观照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卓振英 《云梦学刊》2005,26(5):34-37
在《大中华文库·楚辞》英译的过程中,笔者运用训诂、移情推理、考据、文化历史观照、文本内证、文本外证以及诗人与文本的互证等方法有对楚辞若干疑难问题进行考辩,以辩明是非,寻求新的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3.
刘石林  鲁涛 《云梦学刊》2012,33(5):37-40
台湾成功大学陈怡良教授从事教学与研究四十余年,在楚辞研究和楚辞学人才培养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他撰写出版了《楚辞天问研究》、《屈原文学论集》、《屈骚审关与修辞》三部楚辞研究专著,发表了数十篇楚辞研究论文。他的楚辞研究既注重楚辞文本的研究,也注重楚辞背景的探讨,视野宏阔,引证丰富,善于在融会古今学人成果的基础上守正出新,是台湾楚辞学研究的杰出代表之一。陈怡良教授不仅在楚辞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而且几十年来一直坚持给大学生、研究生开设楚辞专题研究课程,积极鼓励学生研读《楚辞》,指导楚辞学硕士论文七篇,博士论文两篇,是目前台湾地区培养楚辞学硕士和博士最多的学者..  相似文献   

4.
孙鑛是明代重要的评点家,其《楚辞》评点最早见于闵齐伋校刊套印本《楚辞》,闵氏或即由其手中得来。除部分涉及校雠与诠释外,孙鑛评点多注重于揭示屈子情感及屈骚相关篇章的艺术特征,并对其作出较高评价;而于《楚辞》中的汉代拟骚之作,孙鑛则多有贬抑之意。除于读者之理解、审读多所助益外,孙鑛《楚辞》评点于后世亦产生颇多影响,就《楚辞》评点史及《楚辞》批评史之构建而言,其《楚辞》评点有着重要价值,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5.
朱熹的文学观和他注释《楚辞》的态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朱熹的文学观和他注释《楚辞》的态度[韩国]朴永焕朱熹为宋代理学之集大成者、在《楚辞》研究方面,他的《楚辞集注》吸收王逸《楚辞章句》、洪兴祖《楚辞补注》的研究成果,而对其中的某些谬解加以辩证,寻求作品意旨,发掘咋品的微词奥义,对《楚辞》词语的解释等方对...  相似文献   

6.
鲁涛 《云梦学刊》2013,(5):37-37
中国屈原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湖南省屈原学会副会长吴广平教授点校的南宋朱熹所撰之《楚辞集注》一书已于2013年1月由岳麓书社出版。此书系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湖湘文库"丛书之一种。朱熹的《楚辞集注》是继东汉王逸《楚辞章句》、南宋洪兴祖《楚辞补注》之后又一部重要的《楚辞》注本,是宋代楚辞  相似文献   

7.
《楚辞述注》是明末出现的较为重要的《楚辞》学著作,惜乎学界对该书及其作者来钦之等缺乏足够的重视与了解。考察来钦之其人、家世及其与陈洪绶之交游,有助于研究来氏及《楚辞述注》相关的背景问题。陈洪绶之所以将版画作为《楚辞述注》梓刻插图并为之作序,系缘于其与来氏家族交谊及姻亲两层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关于《招魂》的作者,历来说法纷纭,笔者从文献数据、文本细读、文体接壤以及作家因素的梳理考据,得出现代文献中可见的《招魂》一文,系出自宋玉之手,乃模仿屈原之文的产物,为招楚襄王之魂,并带讽谏意味。另一方面,宋玉的《招魂》是楚之浪漫精神消歇的表征,启示了楚辞向汉赋的转向。  相似文献   

9.
杨艳华 《理论界》2006,(1):187-188
《楚辞》文本的情感基调是感伤忧虑的悲情色彩。本文由对《郡东山望溟海》和《咏怀》诗的细读入手分析阮、谢接受《楚辞》悲情的不同情感类型。阮籍以意设象,自我情感的抒发与《楚辞》的哀感情调和谐浑溶。谢灵运则即兴取象,其诗中表现出两种不同的忧喜交杂的物——情关系。这种不同乃由于二人的心态、人生观及对屈原看法的差异所致。  相似文献   

10.
王夫之以内丹术语注释《楚辞》,为大多数学者所诟病。他们认为,用道家术语来诠释儒者著作有失偏颇。为了更能清楚了解王夫之以丹法释骚的合理性,需从《楚辞》注本内丹法之渊源;王夫之注《离骚》、《远游》内容之丹法体现;以及王夫之"儒体道用"之内丹法等方面来探究其注《楚辞》的意义及思想主旨。  相似文献   

11.
付苏 《江海学刊》2023,(3):225-233
自东汉王逸始,历代注家多以《楚辞·渔父》旨意为渔父劝隐而屈原不从。详细对读该篇原文与《楚辞章句》可以看出,上说似不自洽且与屈原、渔父二人立场自陈存在断裂。原文中双方论争的焦点不在仕与隐,而在圣人入世当与世推移还是不流于俗。王注之前《渔父》已见流传并受到关注,该篇与《淮南子·氾论训》《论六家要旨》《史记·伯夷列传》等西汉前期语涉圣人之道的多个文献存在文本交叉现象。在此语境下,渔父与屈原的对话指向通变立功和不变立德两种圣人之道的碰撞,西汉有关屈原的评价也多本于此。二百余年后王逸对《渔父》隐逸旨意的解读,或意在导扬屈原之淑身淑世以回应东汉中后期士人隐遁避祸的风气。《楚辞·渔父》意指在两汉的转变彰显出屈原正道直行的思想胜利和道德坚守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2.
《楚辞》研究二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楚辞》为刘向所集无可疑;其不见著录于《汉书·艺文志》,问题在其体例本身。《汉书·艺文志》之“屈原赋25篇”,即《楚辞章句》中《渔父》以上25篇题“屈原之所作”者;据今存文献,没有汉人对这批作品之归屈原持异议。  相似文献   

13.
董运庭 《云梦学刊》2005,26(3):29-34,37
楚辞的长期流传,首先是自上而下,然后自下而上,进入汉代通过三条线索得以汇编结集。今本《楚辞》是一部体例极为特殊的文学选集,它在实质上乃是“屈原一家之书”,所收作品也似有经、传之分。《汉志》不录《楚辞》,并不能否定刘向的编纂之功,刘向编《楚辞》是他在废弃期间的“个人行为”,而他后来奉诏典校经书则是“政府行为”。  相似文献   

14.
《九思》三题夏太生楚辞《九思》为《楚辞章句》的作者王逸所作。《楚辞章句》中《九思》篇下题“汉侍中南郡王逸叔师作”,《后汉书》载王逸汉顺帝(公元126-144年)时宦至侍中。而《楚辞章句》题“校书郎王逸上”,王逸为校书郎是在汉安帝之初年间(公元114-...  相似文献   

15.
罗剑波 《云梦学刊》2007,28(5):49-53
“折衷”作为《文心雕龙》的主要论文方法,其运用模式较典型地体现于《辨骚》篇。就“辨《骚》”而言,刘勰在对汉代诸家关于经、《骚》关系所持论点进行梳理,以及对于“骚经”(概指《楚辞》)本身进行“擘肌分理”的基础上,准确把握了关于这一问题的“势”和“理”,即《辨骚》中《楚辞》“四同”、“四异”于经书的结论。关于这一点,在《楚辞》文本中是有迹可寻的。  相似文献   

16.
李金坤 《云梦学刊》2007,28(1):59-63
《诗经》、《楚辞》是两部充满忧患意识的早期诗集。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承继《诗经》精神,尤其深受《诗经》大、小《雅》贵族士人忧国忧民思想之影响,其忧患意识约有八端:自修之忧恐,不遇之忧思,育才之忧患,颓风之忧叹,遭诬之忧愤,疏放之忧怨,民瘼之忧伤,国难之忧戚,而其忧患之焦点则在于“忧国忧民”。《诗经》与《楚辞》忧患意识的本质相似,而其内涵与形态则有差异。《诗经》表现为:人称多样,无主名,集体性,句短情促,多用复句与赋比兴手法,个人、家庭、社会忧患层面丰富,多呈平民化色彩;《楚辞》表现为:诗人直抒胸臆,有主名,独立性,句长情婉,多用香草美人比兴象征手法,集中抒发忧国忧民情怀,属贵族阶层身份。《诗经》、《楚辞》共同奠树了我国文学忧患意识的里程碑,对后世影响甚大。在21世纪,我们应当继承忧患意识优良传统,为治理环境污染、保护自然生态、维护世界和平等伟大事业作出新贡献。  相似文献   

17.
《文史哲》2015,(5)
明万历十四年(1586)冯绍祖校刊王逸《楚辞章句》,在《楚辞》评点史乃至《楚辞》学史上地位都颇为重要。该本以王逸《楚辞章句》为底本,又借助于评点形式,吸纳了洪兴祖《楚辞补注》、朱熹《楚辞集注》有"裨益"之处,从而融三家注之精华于一本之中,这体现了校刊者冯绍祖的独特思考。该本之问世,对于进一步打破朱熹《楚辞集注》的垄断,推进《楚辞》诠释多元化走向有重要贡献和意义。冯绍祖从前世诸家著作中选取相关评语,以眉批、旁批、总评等评点形式置于该书之中,这反映了当时评点刻本的真实面貌及共同形态,但这种评点观念与文人随阅随批之批点有很大差异。冯绍祖对于评语的选择,与其对屈子、屈赋的思考和认识紧密相关。该本所确定的评点形态、评家以及评点,均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刘向编集《楚辞》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楚辞学之始祖,从现有材料看,要数西汉二刘(刘安和刘向)。刘安(前179—前122)是汉武帝时的思想家、文学家,高祖刘邦的孙子,武帝刘彻的叔父,袭父封为淮南王。据《汉书·刘安传》载,刘安曾奉武帝之命作《离骚》传。这无疑是汉代最早解说《离骚》的著作,只可惜没流传下来,后人只能从《史记》和《汉书》中得知他对《离骚》评价极高,称它兼有《国风》《小雅》之长,可与日月争光。在刘安前后,虽还有严助、朱买臣、王褒等一批楚辞爱好者和作家,但他们只以诵读《楚辞》或创作骚体赋而著名,有的则以此作“敲门砖”得到显贵,并无关于《楚辞》的著述留下来,算不上楚辞学家。至于刘向(前77—前6),则可称得上是编集《楚辞》的集大成者,是楚辞学的奠  相似文献   

19.
《卜居》《渔父》作者考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当代《楚辞》研究者,多怀疑《卜居》《渔父》不是屈原作,然其怀疑的三大理由均无一能成立。以《楚辞》成书之体例看,这两篇作品被收入的唯一条件,乃因作者是屈原。结论:《卜居》《渔父》油“屈原之所作”,应是毫无问题的。  相似文献   

20.
关于屈原的卒年,以前学者们纯粹从《哀郢》一诗反映的历史来推断,由于各家对《哀郢》前半部分反映的事件及诗的作时看法不一,故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大体有以下九种说法:1、顷襄王十年(前289),黄文焕《楚辞听直》主之;2、顷襄王十一年(前288),林云铭《楚辞灯》、刘永济《屈赋·通笺·叙论》主之;3、顷襄王十三、四年,或十五、六年(前286——283年),蒋骥《山带阁注楚辞》主之;4、顷襄王十六年(前283),姜亮夫《屈原事迹续考》(《楚辞学论文集》)主之;5、顷襄王三年(前296)、林庚《屈原生卒年考》(《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主之;6、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郭沫若《屈原研究》,孙作云《在历史教学中怎样处置屈原问题》、陈子展《屈原传评注》(《楚辞直解》)主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