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心雕龙》与《淮南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深入分析《文心雕龙》与《淮南子》之间的文本联系,可以发现至今尚未受到学界重视的如下线索:第一,《文心雕龙》的逻辑结构与《淮南子》相似,它以《原道》发端,以“自然之道”贯穿全书,安源自以《原道训》为枢纽的《淮南子》。第二,《淮南子》重“神”,刘勰继之,《神思》篇中多见《淮南子》涉“神”迹象,“神与物游”是“神与化游”的话语转换。第三,《淮南子》关于“物感”的论述比《乐记》深入、丰富,《文心雕龙》以《物色》为重点,用文学、诗话的语言加以进一步地转述、发挥,一脉相承。据此可知,通过杂糅儒、墨、道、法、兵、阴阳、黄老等思想,《淮南子》已在刘勰之前先行对六经和先秦诸子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综合,从而为《文心雕龙》进一步的话语转换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2.
(西汉)淮南王刘安(公元前179-前122)及其门客编著的《淮南子》是一部集道家黄老学派之大成的理论著作,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具有较为重要的地位。《淮南子》具有较为丰富的“安民”、“利民”和“富民”等“民本”思想,本文依托于《淮南子》,就其“民本”思想的具体内容及其制度保障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3.
先秦诸子的学术史研究起步很晚。据现存的文献来看,最早研究先秦诸子学说的,是《庄子·天下》篇,其成书年代约在战国后期,上距春秋末年孔子首创私家之学——儒家学说,整整一个历史时期。随后,论述先秦诸子学说之作相继出现,如《荀子·非十二子》《天论》《解蔽》,《韩非子·显学》、《尸子·广泽》、《吕氏春秋·不二》等,这些篇章都具有总结先秦时期诸子百家之学的性质。它们着重论述了孔子、墨子、老子、邓析、杨朱、列子、庄子、惠施、公孙龙,宋钘、尹文、田骈、慎到,申不害、子思,孟子、荀子、孙膑等先秦诸子的思想学说。从学派看,上述诸子分属于儒、墨、道、名、法、兵诸家。就是说,先秦  相似文献   

4.
《淮南子》,又称《淮南鸿烈》,是继《吕氏春秋》之后我国历史上又一部集体创作的理论巨著,它为西汉时淮南王刘安招宾客方术之士集体编写而成。该书“牢笼天地,博极古今”(唐.刘知几《史通》),集众家之说而归于道,乃西汉道家思潮的最高理论结晶。本文仪就《淮南子》中的军事哲学思想之要义作一粗浅探讨。一、论战争刘安招宾客方术之土作《淮南子》,其目的在于“纪纲道德,经纬人事”,“统天下,理万物,应变化,通殊类。”(《淮南子.要略》,下引该书只注篇名)因此,《淮南子》对战争这一关系国家存亡之大事不可不察。第一,兵…  相似文献   

5.
张为民 《东岳论丛》2001,22(1):111-115
《淮南子》的治安思想应西汉前期特殊的时代需求而生 ,既总汇了先秦诸子思想精华 ,又吸纳了秦汉思想发展的最新成果。它的人生哲学再创了道家清静无为、不为物累的生命超越 ;它的社会政治管理学说则更多地接纳了儒家积极有为的进取精神 ,展现了儒家察民苦、任贤能、主德政的治安宗旨 ;而它的战争思想却一改儒道反对战争的传统观念 ,注重挖掘战争的积极意义 ,凸现了崭新的时代风貌。《淮南子》的治安思想构筑起了由道而儒思想过渡的桥梁  相似文献   

6.
《文子》与《淮南子》思想之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子》与《淮南子》都是反映秦汉黄老之学的著作。《文子》的道论偏重于考察“道”的实体,《淮南子》则偏重于探索“道”的历程;《文子》的无为论着眼于对老子“无为”的改造,《淮南子》的“无为”刚突出了人的主体性内容;《文子》在融合百京之学方面,坚持以道为主,兼取各家;而《淮南子》则表现了儒道整合的倾向。《文子》与《淮南子》的思想异同,既展示了秦汉黄老之学的演化,又从思想发展的逻辑证明了《文子》的成书年代先于《淮南子》。  相似文献   

7.
战国中晚期学术融合的潮流,不仅催生了黄老道家和先秦杂家这样兼摄百家之学的学派;反过来,先秦杂家在战国晚期和西汉前期又推动和引领了诸子百家杂家化融合的潮流。先秦杂家充当了先秦子学与汉代经学之间学术转型的主要载体和媒介,西汉诸子学的学术成就不仅打上黄老道家的烙印,更多的则是杂家化之后的产物。《淮南子》代表了西汉杂家最高的学术成就,《春秋繁露》则是西汉杂家儒学化后最为成熟、完美的产物。  相似文献   

8.
《淮南子》综合先秦道儒法诸子思想,以天人合一为纲领,强调以人法天、人道合于天道,在对自然规律认识的基础上使人的活动顺应自然,建立自然生态伦理模式。依据道生万物、物无贵贱的生态价值基础以及因顺自然、取法天道的生态价值原则,《淮南子》把以人法天的基本思想落实到实践层面,以“因”、“利”、“节”三个关键概念为核心,阐释了系统...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毫无疑问是儒家思想,民本思想构成了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毛泽东、邓小平都继承了传统民本思想的合理因素,但在超越传统民本思想的同时,他们的民本思想既有一致性,又有差异性。一、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历史内涵以民为本的思想,是中国古代政治哲学长期探索的重要结晶。周公旦最早提出了“敬天保民”的思想,要求国君“知稼穑之难,闻小人(此处指百姓,笔者注)之劳”(《尚书·无逸》);《故尚书·五子之歌》中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之说。到了春秋战国之际,在先后产生的诸子哲学中,更有“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圣…  相似文献   

10.
“诸子学”或“子学”,一是指先秦汉魏诸子百家学术,二是指历代学者研究诸子著作、思想的学问,包括对诸子著作的校勘、训诂、辨伪、辑佚和考古新发现之子书的整理与研究.近人章炳麟说:“所谓诸子学者,非专限于周秦,后代诸子亦得列入,而必以周、秦为主.  相似文献   

11.
汉初面临种种冲突,其社会文化价值的首务是医治战争创伤.彰显汉初时代哲学思潮的是<淮南子>,它以道家思想统摄各家学说,具有综合先秦诸子之学的意蕴.主张天地万物是"阴阳和合而万物生",一阴一阳之谓道,道是宇宙万物之所以存有的原由和本根.道分天道、地道、人道,天人之际相通相感.天人之际作为汉的时代精神的体现,<淮南子>以究天地之理,接人间之事为其主题而展开论述,若天人之际不和谐,就会给人带来灾难.圣人以至诚的精神,与天相通相感.人的神、形、气相依不离,皆得其宜.人在保养精神中,实现自身价值.<淮南子>依据其对现实社会的体认,采取无为而治的设计方案,作为为政治国的实施原则和政策.它与老子以"天地不仁"异,而认为天道、圣人是讲仁义、行仁义的.  相似文献   

12.
《淮南子》道论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淮南子》道论新探丁原明《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前期淮南王刘安招集宾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汉志把它列入杂家,但从该书以"道"结论一切,并对先秦诸子百家思想兼容并蓄来看,其与司马谈所论黄老之学的思想特点(参见《论六家要旨》,《史记·太史公...  相似文献   

13.
先秦时期的中国学术界实只有"百家"之名,而无"诸子"之称。故《荀子·非十二子》中所"非"的它嚣、魏牟、陈仲、史?、墨翟、宋钘、慎到、田骈、惠施、邓析、子思、孟轲等"十二子",亦只是针对他们所代表的六种学术观点或思想行为,而并非他们所属的学派或"家"。《荀子》一书中指名道姓加以批判的,除《非十二子》篇所"非"的十二子及子张氏、子夏氏、子游氏之儒外,还有《儒效》《富国》《王霸》《臣道》《修身》《荣辱》《礼论》《解蔽》《正名》《正论》《性恶》等篇对"百家"诸子的学术批评。荀子对先秦诸子百家学术思想批评的特点,一是他着眼的只是诸子的学说,而非其"家"或"派";二是荀子对所有诸子学派的批判基本都能秉持"中庸"的原则,以辩证和客观的态度予以评析,力求避免学术立场的片面和偏蔽。而荀子上述先秦诸子百家学术批评特点的形成,又是与当时诸子学发展的历史背景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14.
《淮南子》兼综儒墨道法阴阳诸家,却以“道”为归,故其自然观在与先秦道家思想一脉相承的同时,又明显具有理论的独创性。它一方面向我们敞开了一个万事万物各适其性、和谐流转的世界图景与生活画卷,另一方面,它的主体意识的觉醒又证成了精神之维的创造性与能动性,为人类立足于自己的感性实践活动来追问存在的方式与意义提供了新的认识之维。  相似文献   

15.
郭店楚简《老子》丙本载“君子居则贵左 ,甬 (用 )兵则贵右。古 (故 )曰 :兵者 ,(不祥之器也。不 )得已而甬 (用 )之 ,为上” ,其中的两个难字对于释解今本《老子》文句至关重要。它深刻揭示出老子战争观念的一个重要方面的内容 ,即在战争来临的时候 ,不是取恬淡愉悦的心态 ,也不是将兵器束收或做得厚大、锐利而不文饰 ,而是要谨慎严恭 ,戒惧警备 ,这样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老子的这种战争观 ,实从一个方面反映了道家学派在战国后期的思想转变 ,即从“出世”转向一定程度的“入世” ,从一般地反对战争到后发制人而争取战争胜利。  相似文献   

16.
荀子思想与“黄老”之学──兼论早期儒学的更新与发展余明光现存的《荀子》一书,共三十二篇,对先秦诸子都作了批判,因而也都有吸收,可谓诸子之学,无所不包。学术界普遍认为荀子是战国末年最后的一位儒学大师,同时也普遍地承认苟子的儒学不同于孔、孟。儒学这种变异...  相似文献   

17.
《云梦学刊》2009,30(6):29-29
《天人视界:先秦诸子发生学研究》(刘绪义著)于2009年4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是我国第一部从发生学角度专门探讨先秦诸子哲学思想发生之内在历程的学术专著。作者认为,只有从历史出发而不是从观念出发,才有可能探寻先秦诸子的原貌,厘清中国思想文化之源与流。本书紧紧依靠先秦文献特别是考古发掘之简帛文献资料,从思想发展的源头入手,依其自然萌芽、  相似文献   

18.
张志宏 《社会科学》2012,(5):138-146
先秦儒家反对“暴政”、反对战争、“民贵君轻”等思想,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基础.其中尤以孟子提出的以“民本”理念为核心的“仁政”思想为代表.孟子认为统治者必须注重“民本”施行“仁政”,因为统治者的权力来源于“民意”,其统治的合法性在于民心所向,如果统治者施行“暴政”,人民就有权推翻其残暴专制统治.也就是说,“民本”和“仁政”的本质在于“以民为本”本身.虽然由于历史和时代背景的局限性,这种思想难免被统治者所利用成为掩饰其专制统治的工具,但我们也应同时看到它所起到的更加积极的作用,即警示、限制、弱化统治者的专制暴政和缓解社会矛盾的作用,也为士大夫阶层为民请命、争取权利、反抗暴政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因而将之简单视为仅仅是为了巩固君权、维护统治者的封建专制统治,甚至是思想上愚弄和欺骗民众的手段是片面的、狭隘的.  相似文献   

19.
一、道一元论中国哲学,在先秦是诸子并起,百家争鸣的时代。秦汉封建帝国建立以后,随着政治上的统一,思想上也要求统一,于是出现了兼收并蓄,融摄各家的思想局面。董仲舒以儒家思想为基调来融合各家的思想,而《淮南子》则以道家思想为主干来融合各家思想。东汉高诱《淮南子·叙目》说:淮南王刘安与宾客们“共讲道德,总统仁义,而著  相似文献   

20.
谢昭新 《江淮论坛》2012,(1):149-153
胡适作为《淮南子》思想研究的首创者,其贡献主要表现在:一是对《淮南子》思想属性的辨识,二是对《淮南子》“无为与有为”思想的论析,三是对《淮南子》政治思想的发掘,四是对《淮南子》“出世”思想的探研。胡适的贡献不仅在对《淮南子》思想研究的全面深入的开创性上,而且为中古思想史研究提供了诸多方法论的学术路径,这对后世治学具有极大的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