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汪建华 《船山学刊》2001,(2):92-95,128
康有为的《大同书》继承了儒家传统政治思想中的“仁爱”思想、“公羊三世”说和“大同小康”思想,并用西方近代民主思想加以发展和改造,形成了独具特色“博爱”哲学、“三世”进化论和“大同”社会理想.同时,又对儒家传统政治思想中的“圣王”政治和君主专制理论、等级观念、宗法观念进行了否定和批判.这种对于儒家传统政治思想的扬弃与康有为的学术渊源、《大同书》复杂的理论来源,以及康有为对西方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现实的认识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喻立平 《江汉论坛》2005,3(3):16-19
《中庸》是儒家政治哲学的纲。《中庸》从形上之道的角度系统总结儒家政治思想,天道“中和”,是其核心政治价值;人道“诚明”,是对政治主体的规范;政道“位育”,是其社会理想。将天道、人道、政道融会贯通,载道以入政,修德以化政,力行以成政,形成了儒家独具特色的人治政治哲学。  相似文献   

3.
《周易》为儒家“六经”之一,自古被尊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六经”由以《诗》为首到以《易》为首,反映了自春秋末年到秦汉间儒家学术的重要转变,意义十分重大.孔子整理和传授六经,于中最崇《周易》.至汉代确立了《周易》六经之首和“统率六经”的地位;儒家经典扩充而至十三经,《周易》乃由“六经之首”进为“群经之首”.汉代以后的整个经学时代,《周易》一直稳居学术核心的地位,历代易学家对《周易》统率群经的说法多有诠释.当代易学界以金景芳先生为旗帜的义理派认为,《周易》创造了体现宇宙本体论和宇宙万物本质的经典哲学,《周易》与群经讲的都是“天人之学”,“性与天道”是其共同的主题,其他经典所述之理完全汇通于易理.确认《周易》统率群经的地位,对于正确认识中国哲学与中华文化特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儒家经典《礼记·礼运篇》讲了孔子关于“大同”、“小康”的社会理想。这篇文献在《左传》、《国语》乃至先秦诸子百家的著述中,全未提及,而是在西汉时与《礼记》的其他篇什一起被发现的,其著作的年代难以确考,但大体而言,应是先秦时期的文献。我们一般认为,中华民族是一个比较重现实的民族,幸好有此一篇讲社会理想的文字,它不仅使原始儒家的思想熠熠生辉,而且就整个传统文化而言,它也起了一种思想的灯塔的作用。从汉至清,两千年中,主流文化并不奢谈社会理想,如果某一朝代几十年间无战事,统治者爱惜民力,加上农业上连年风调雨顺,那便是所谓…  相似文献   

5.
吕箐雯 《船山学刊》2022,(6):108-116
“无为”是周敦颐《通书》中重要但易被忽视的思想之一:“无为”包含着“诚”的本体论映射,不仅是对“诚”之性质的描述,也是对“诚”之发用结果的阐释;作为修养工夫,“无为”亦继承了儒家原有的修养路径,其“有意之无为”与“自然之无为”的双重路径是普通人朗现“诚”这一本体、为圣成贤的重要工夫。同时,《通书》之“无为”虽然在表面上有着较强的道家哲学意味,但其与《老子》之“无为”仍有区别,二者对普遍化的仁义礼智与礼乐教化的态度不同,此亦反映了周敦颐的儒家立场及其“融道入儒”的学术特点。  相似文献   

6.
熊十力是现代新儒学的重镇之一。尽管他力图融贯华梵,并以“新唯识论”名其体系,但其思想根底,基本上不越儒学。这一点,熊十力本人亦并不讳言:“新论确是儒家骨髓”(《十力语要》卷三)。而熊氏所说的儒学,主要也就是王学:“阳明之学,确是儒家正脉”(同上)。熊十力在建构其新唯识论体系时,事实上也一再出入于王学。这样,要对熊十力的哲学思想作出较为具体的分析,即不能不从考察熊十力与王学的关系入手。  相似文献   

7.
李大钊对儒家理想社会观的继承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理想社会观与共产主义虽有极大不同,但也有某些相通之处。正是在这一基点上,李大钊对儒家理想社会观加以继承与创新,把“大同”思想发展为共产主义理想,把“仁爱”思想发展为社会主义道德,把“民本”思想发展为无产阶级民主,完成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跨越。大同主义、仁爱主义与民本主义是李大钊从传统文化走向共产主义的三大思想桥梁,而且每一桥梁之中都有几个中间环节或发展阶梯。它们是儒家理想社会观走向民主主义的转变形态,并由此再转变为共产主义。  相似文献   

8.
康有为的《大同书》继承了儒家传统政治思想中的“仁爱”思想、“公羊三世”说和“大同小康”思想,并用西方近代民主思想加以发展和改造,形成了独具特色“博爱”哲学、“三世”进化论和“大同”社会理想。同时,又对儒家传统政治思想中的“圣王”政治和君主专制理论、等级观念、宗法观念进行了否定和批判。这种对于儒家传统政治思想的扬弃与康有为的学术渊源、《大同书》复杂的理论来源,以及康有为对西方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现实的认识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姚振文 《兰州学刊》2008,(11):15-16,44
在评述孔子、老子、孙子思想核心的基础上,从道德价值和现实功利相结合的视角,比较《孙子》之“全”与《论语》之“仁”、《老子》之“道”的主要差别,探究其迥然不同的哲学观和人生观。《论语》之“仁”从总体上表现出一种否定现实功利的道德理想主义倾向;《老子》之“道”在追求现实功利和自我生存圆满的同时,带有不可讳言的自私性;《孙子》之“全”则是立足于特定战争领域,实现了理想与现实、功利与仁义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0.
康有为的《大同书》继承了儒家传统政治思想中的“仁爱”思想、“公羊三世”说和“大同小康”思想,并用西方近代民主思想加以发展和改造,形成了独具特色“博爱”哲学、“三世”进化论和“大同”社会理想.同时,又对儒家传统政治思想中的“圣王”政治和君主专制理论、等级观念、宗法观念进行了否定和批判.这种对于儒家传统政治思想的扬弃与康有为的学术渊源、《大同书》复杂的理论来源,以及康有为对西方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现实的认识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1.
熊十力的思想宗于孔子《大易》,《乾坤衍》是其唯一一部易学专著,也是其晚年定论之作。在《乾坤衍》中,熊十力通过对乾坤两卦彖辞的解释进一步阐发了其体用不二、心物一元、心为物主的思想,认为乾坤两卦的彖辞最集中体现了晚年孔子大道儒学的内圣外王之道,孔子以乾元统天的思想颠覆了先民对帝天神道的迷思,把人从神那里解放出来,确立了性命自主、自由独立的人性自觉和以刚健、中正、纯粹、精诚等乾元精神为主导的个体修身原则;并进而打破了古帝王自命以上天之子的宗法专制神权,导出了中国古代选贤举能、民主大同、天下为公等进步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12.
唐明贵 《东岳论丛》2007,28(3):105-109
有宋一代,《论语》研究不仅数量大增,而且注解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论语》学进入了所谓的“宋学”时代。其成因与统治者推行的尊孔重儒的政策、儒家道统的确立和四书学的兴起、义理之学的兴盛及儒家学者从哲理层面对佛、道思想的吸收融合有关。  相似文献   

13.
熊十力晚年对经学转型的沉思乃是通过“正名”的方法,重建孔子与六经的权威;又以“回归原典”的方式,从周秦儒家的经传中选择四部代表性典籍:《周易》《春秋》《礼运》和《周官》,论证其为孔子所撰述的常道之经,据此建构“四经”的经书系统,并阐发其中包含的乾元性海之内圣学,及大同公正的外王学,进而创构中国乃至人类文明与社会发展的愿景。熊十力的新经学思想既融贯汉学、宋学、佛学及西学等,又含摄现代民主、科学、自由、平等等理念,会通古今和东西,接合传统与现代,这是他对如何回归和赓续经学传统而开示的新路径,以及对“中国文化向何处去”“中国向何处去”等时代问题的省思。  相似文献   

14.
《周易》是西周时期的卜筮之书,由于经孔子之手进行了整理和阐述,于是便成为儒家经典。后世出现了《易传》,《周易》便又包含了“经”、“传”两个部分。而《周易》也便从单纯的卜筮向哲理方面转化。汉代定儒学为一尊,并将《周易》作为六经之首。所以,作为封建统治的基础理论之一的《周易》,在整个封建时代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本文就《周易》在治政方面的功效进行了概括的论述,以便以一个侧面说明儒家学说对封建政治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红楼梦》“言情”主旨、“崇女贬男”观点,以及自然随性生活态度,与儒家“重礼抑情”倾向、“男尊女卑”等级观念、刚健有为精神品质相反对立.基于《易经》哲学思想具体化解读视角的小说非儒思想研究,揭示小说非儒思想与《易经》哲学本质内涵之间的关系,明确其与原始儒家思想切合与后世儒家观念对立的原因,助益当代客观评价小说非儒思想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6.
“柔远人”作为《中庸》治天下国家“九经”之一,所彰显的是推己及人、兼容并包的实践智慧。它最深层次的机理在于对儒家人性论的参透,对仁爱思想的践履,从而为儒家“夷夏之辨”的进一步展开提供了方法论的依据。总体上,先秦儒家基本秉持“礼别夷夏”而非以血统、地缘为区隔的夷夏观。“柔远人”集中体现了儒家民族思想的内核,奠定了中华民族“以和为贵”的文化基因与思想传统。  相似文献   

17.
宇野哲人在《中国文明记》中描述了一个有势力的“民众之中国”,即民主主义思想发达、家族主义强大、社会事业广泛.但若将其置于近代日本新儒家学派“孔子教”的话语脉络中时,却映射出宇野哲人对孔子“尊王主义”思想的盛赞与对孟子“民主主义”学说的贬抑.而从近世日本儒学自身演变的长时段视角进行回视,该观点还凸显出近代日本新儒家学派“皇体孔用”的思想范式.  相似文献   

18.
《象山语录》与陆九渊亲著的文章存在许多差异,且不同语录之间也有差异,典型者如“不读书”“安坐瞑目”“六经注我、我注六经”“收拾精神”“扫去阶级”“只此一路”等话语。这些存有矛盾与争议的话语遮蔽了象山学本真。之所以出现“差异性记录”,除了语录体本身的局限、编写语录者的主观色彩之外,还与陆九渊“急于晓人”的言说方式有关,与丰富多样、重本轻末、“无所不用其极”“欲使其自悟”的教学方法有关,与象山资质高明却好争闲气的个人气质有关。《象山语录》提供了宝贵的象山学素材,其异录也可使后人困惑乃至误解,因此象山生前反对刊行。今人应将《象山语录》与象山著作、生平、思想相互参证,考证真伪,甄别孤证与疑语,区分象山话语与编写者语言,以同情之理解去阐释象山思想,方能还原象山学的真实面目。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大同社会”的社会性质和“大同社会”的教育特征两个方面对康有为《大同书》中教育思想的阶级属性进行了分析,认为其教育思想的阶级属性应属于空想社会主义性质,而不是资产阶级性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导致人们错误定性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熊十力在《读经示要》中用相当篇幅诠释了《儒行》这篇儒家经典,并认为其思想贯穿群经,以此为起点读经,可改变当世士人的弊病,为救世治世打下基础。但现有的研究中对其《儒行》注疏中所体现的经世思想关注较少。熊氏通过自己的诠释,认为儒者非为柔弱之徒而应是勇猛精进之士,且常怀治世之心和报国之志,进德修业以造就儒者自立、刚毅的自信性格,使儒者在出仕为官之时能做到忘怀荣利、举贤援能、居安思危而有利天下,未仕居家之时亦可明职清分,助教乡里,辅助治化。突显儒者无论治世还是乱世都应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