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一在研究马克思和恩格斯写给拉萨尔的两封关于《济金根》剧本的批评信中,有两个问题值得提出讨论。其一:不少研究者从历史真实这个角度来解释革命导师对拉萨尔的批评,即强调革命导师对济金根这个历史人物悲剧所作的精辟论述,而忽略对“济金根”这个艺术形象所作的正确评价。个别文章如《济金根辨》虽然提到“历史上的济金根”和“拉萨尔的济金根”这两个概念,但在论述“济金根能否成为悲剧的主角”上,仍是就历史人物来谈的。其二:关于这两封信的内容,上述研究者又都认为两位导师虽然“事先并没有交换过意  相似文献   

2.
最近以来,安徽省的第一次經济理論討論会、武汉的《理論战綫》杂志,对“农业是国民經济发展的基础”問題展开了热烈的討論,《經济研究》、《新疆紅旗》、《財經科学》以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等报刊也先后发表了許多有关該問題的文章。山东省直属机关、經济研究所、以及高等学校更进一步討論了“以农业为基础,农輕重为序,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条件下,工农业同时并举”的問題,展开了热烈  相似文献   

3.
彭泽     
在明代仕宦舞台上,彭泽是一位知文晓武,入而参议朝政,出而总督军务的重要人物。他累官至兵部尚书、太子太保。《明史》有传,《明通鉴》载其事迹。 他初名鄘,后改泽,字济物。“弱冠号敬修子,因匾书室日敬修斋”。又号兑斋。晚更号幸菴,自署幸菴道人、幸菴老人。甘肃兰州人。  相似文献   

4.
穿越当代经典——"伤痕文学"热点作品局限评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吴炫  陶文婕 《社会科学》2003,(3):110-119
文章以作者“否定主义文艺学”的“个体化理解”为尺度 ,对新时期“伤痕文学”中的 3篇热点作品进行了局限分析 ,指出《伤痕》因未深入到文化性层面和人的正常生活的层面而显得肤浅 ;《一代人》因思维方式上的被动性而未将作品写完 ;《随想录》因提出了一个作家自己很难回答好的问题 ,而使得忏悔与后悔难以区别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一八五九年四月十九日和恩格斯一八五九年五月十八日给拉萨尔的两封信,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重要文献。在这两封信中,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拉萨尔的剧本《弗兰茨·冯·济金根》(以下简称《济金根》)的分析、评论,批判了拉萨尔在剧中所宣扬的错误的悲剧观念,为我们如何观察分析悲剧冲突,作出了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光辉范例。学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的创作论,十分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而刻画独特、丰满的典型性格,则是它的理论核心。马克思在评论《巴黎的秘密》、《弗朗茨·封·济金根》等作品时,都反复论述了有关人物性格的问题。本文试就这一问题作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最近召开的党的八届十中全会,明确地指出了我国人民当前的迫切任务,是貫彻执行毛泽东同志提出的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經济的总方針;指出了我們的經济工作必須把发展农业放在首要的地位,正确地处理工业和农业的关系,坚决地把工业部門的工作轉移到以农业为基础的軌道上来。这个发展国民經济的总方針的理論根据,就是毛泽东同志的“农业是国民經济的基础”的观点。我們都知道,毛泽东同志早在一九三四年《我們的經济政策》的論文中就指出:“农业生产是我們經济建設工作的第一位”。他在一九四五年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中所作的《論联合政府》的报告中,进一步地、更全面地闡述了农业在国民經济中的重要地位。他指出了工业的发展必須要有一个变农业人口为城市人口的长过程;指出了我国工业必須以本国农业市场为主体,只有  相似文献   

8.
《诗》的礼典属性及其传播与接受机制的发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西周时代的《诗经》作品都是为礼典而创作,因礼典而传播的。《诗》文本的结集是周代礼典制度成熟与完善的标志。礼典歌《诗》是《诗》最基本的存在状态,是特殊的用诗机制,也是特殊的接受与传播机制。《诗》因礼典而产生,也因礼典而传播和接受。  相似文献   

9.
一 《文苑英华》卷741收有五代十国时期前蜀牛希济的《文章论》。这篇文章就其基本倾向来说,很象隋代李谔的《上隋高祖革文华书》和王通的文学观。它主张纯粹的实用,而彻底否定文学的艺术特殊性。文章说:  相似文献   

10.
于凤村同志就商品經济問題写了不少文章,其中《申論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和《論商品經济》两篇文章,强調了必須很好地利用商品生产为社会主义建設服务的意见,我基本同意。但是在这两篇文章中提出的关于社会分工是商品生产的唯一条件、“商  相似文献   

11.
赵德馨同志在《学术月刊》第4期上发表了“关于中国近代国民經济史的分期問題”一文。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比較全面地概括了当前学术界对中国近代国民經济史分期問题的各种意見,并且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赵德馨同志主張将中国近代国民經济史的下限断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主張在同一个社会經济形态內部以国民經济变化的重要表現作为分期标准;在具体分期上主張1895年及1927年应該作为分期的界限。这些見解,我个人認为是可以采取的。但是,正如作  相似文献   

12.
[涉江]关于《涉江》题义的解释,似乎一向不成问题.姜亮夫先生说:“发轫为济江,故题日涉江也。”学者们一般都援引《涉江》里的文字作内证:“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但是,疑窦也恰恰从这里产生了.诗云“济乎江湘”,为什么题目不作“济江”,却要作“涉江”呢?“涉”,《说文》云:“徒行厉水也。”《尔雅·释水》云:“繇膝以上为涉.”滔滔如长江、湘江,断然不是“膝以上”的水,断然不能“徒行”.因此,着一“涉”字,事实上说不过去。《文选》丘迟《与陈伯之书》说:“朱鲔涉血故友于.”李善注:“涉,丁牌切,与…  相似文献   

13.
金荣权 《云梦学刊》2005,26(4):34-38
《大招》所招之人应是一位王侯,这位王侯既不是楚怀王,也不是楚襄王,而是西汉的淮南王刘安;所招之魂不是亡灵,而是刘安的生魂;《大招》的作者是汉代人;《大招》是本为楚人而又是淮南王刘安所赏识的宾客伍被为劝诫淮南王刘安所作。因《大招》是为招生魂而作,所以才冠以“大”字。  相似文献   

14.
诗话是东方文学批评一种独有的方式,对于同处于东方文化圈中的中日韩三国来说,三国诗学文化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从中日韩首家“诗话”——《六一诗话》(中)、《济北诗话》(日)及《东人诗话》(朝)入手,遵循诗学批评原则,秉承着研究相近、相承的思想脉络,尊重三个民族间的诗学发展,可以发现《六一诗话》的开创性、《济北诗话》的继承性与《东人诗话》的本土化等写作特点.  相似文献   

15.
约翰·济慈和艾米莉·狄金森虽身处不同的时代和国度,对美与真的追求和理解却颇为相似。在济慈的《希腊古瓮颂》、狄金森的《我为美而亡》及其他代表诗歌中,两人始终坚持独立创作,都显示出消弭身份的创作理念,济慈提出自我否定力,狄金森则表达无人与缺席;两人都对生与死、短暂与永恒的二元对立加以解构和调和,济慈描述易逝的永远,狄金森则关注永生的死亡。以此独特而相通的观念,济慈和狄金森为身份与永恒这两大谜题作出了解答。  相似文献   

16.
西班牙骑士和丹麦王子的精神兄弟——以马恩悲剧理论重新认识济金根形象●李晓卫马克思主义艺术悲剧理论,主要体现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就拉萨尔的剧本《弗兰茨·冯·济金根》给拉萨尔写的两封信中。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最鲜明的特征就是始终把文学艺术问题放在统一...  相似文献   

17.
利率理论与中国利率体制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 率 是 资 金 的 价 格 ,反 映 资 金 的 供 求 状 况 ,同 时 又 受 到 物 价 水 平 、经 济 周 期 和 预 期 的 影 响 。 由 于 市 场分割,形 成 了 不 同 种 类 的 利 率 。但 利 率 之 间 又 存 在 着 联 系 ,从 而 相 互 影 响 。利 率 是 连 接 货 币 因 素 与 实 际 经 济 因 素的中 介 变 量 ,作 为 调 节 经 济 活动 的 重 要 杠 杆 ,已 经 越 来 越 受 到 各 国 的 重 视 。 我 国 的 利 率 体 制 曾 对 经 济 起 到 过 重要的 促 进 作 用 ,但 随 着 我 国 市场 经 济 的 发 展 ,目 前 的 利 率 管 制 已 经 严 重 的 束 缚 了 经 济 的 发 展 。 因 此 ,要 加 深 对 利率理 论 的 认 识 ,对 利 率 的 市 场化 进 行 可 行 性 分 析 ,努 力 创 造 条 件 ,实 现 利 率 市 场 化 。  相似文献   

18.
經济系于1962年12月27~29日举行了全系科学討論会。这次提交全系討論的論文共6篇,其中政治經济学方面有“关于《資本論》的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关夢党)、“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消費品分配規律的研究”(林皇杜)、“略論农、輕、重次序安排国民經济发展的方針与国民經济綜合平衡”(曹明国)等三篇;統計会計、經济思想史、中国經济史方面有“試論社会主义企业經济核算中成本核算的几个問題”(陈冠华)、“魁奈《經济表》对馬克思再生产理論形成的作用”(高貴荣)、“鴉片战爭前后东北官田旗地的經营和民佃以及民地的发展”(孔經緯)各一篇。現仅將部分问題的討論情况簡介如下。  相似文献   

19.
:司马迁的义利观具有辩证性 ,提出了看似相互对立 ,其实是相互补充的命题。一方面 ,他看到了利的危害 ,它对于人所起的异化作用 ;另一方面 ,又承认人的趋利性具有合理因素。《史记》在表现人际之间的交往时 ,展示了聚散离合过程中的人情冷暖 ,世态炎凉 ,寄托了司马迁的义利观。《史记》中的各类人物 ,有的因贫贱而离 ,因富贵而聚 ;也有的是因贫贱而结交 ,因富贵而生怨。司马迁特别赞扬那些不因贫贱移交的义士。人际间的聚散离合 ,成为《史记》人物传记的重要情节 ,是作品结构得以生成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同治苏州府志》清李铭皖、谭钧培修;冯桂芬总纂,没有完稿而桂芬去世,由他的长子芳辑字中之继总其成。《序》文有称作《重修苏州府志》,题签更标明为《同治苏州府志》。苏州方志,以《苏州府志》命名而传于今的,明有卢熊的《洪武志》,清有卢腾龙的《康熙志》,习嶲的《乾隆志》,和相距仅隔四十九年的石蕴玉纂的《道光志》。因后起于上述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