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政治”这个概念,自古以来,有过各种解释。我国最早一部历史文献《尚书》,就说过“政事懋哉懋哉”。儒家认为,“政者正也”,或曰“政以正民”,其作用是“正人之不正”。治者“理也”,就是治理人民。《论语·为政》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说苑·敬慎》:“<晋>政治内定,则举兵而伐卫。”在我国古人看来,政治含有国事、政事以及集体生活中的事务等多种含义。据此,后来孙中山先生对政治下过这样一个定义:“政就是众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孙中山的这个定义,包含着一定道理,即指出了政治的社会性,同时也有一个  相似文献   

2.
本文围绕城市性质和城市职能的关系,对城市性质这一概念作了较为细致的讨论。  相似文献   

3.
学界关于官本位的研究十分丰富,但是关于"大学生"的官本位研究却十分少见。受中国文化构型影响,大学生官本位意识的出现是一种必然。作为文化构型附属产品的大学生官本位意识,就人性视角而言是不可能被根除的,只能被弱化。学生独立人格的养成无疑是最佳弱化路径之一,但是具体路径分析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需要有一种方法论视角的宏观掌控,结合中国教育实际,外儒内道的价值目标培养不失为一正确的方法论视角。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顾宪成的“实学”概念的考察,我们发现,已有的研究中,大多只触及到“实学”概念的第二层含义,即认为实学既包括形而上道德性命之学也包括形而下功利之学。对于实学的第一层含义,即道体、性体之善未曾深究过。通过对实学这两层含义的追究,我们看到,“实学”不是相对于儒学的一种独立存在,也不是儒学的一种次生品,它是儒学在遇到挑战后的一次本能反应和自我凸显。在与其他学说尤其是佛学的对抗中,儒士们看到了儒学不同于佛学的显著特征,便给了它这个看似新奇的名字——“实学”。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理论概念的提出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酝酿过程,大体上包括4个发展阶段①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大,邓小平理论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轨迹在这一阶段提出;②从十二大到十三大,邓小平理论概念的提出过程正式开始;③从十三大到十四大,邓小平理论概念首次提出;④从十四大到十五大和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邓小平理论被正式确立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这个概念的提出和确立,是邓小平理论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全党和全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相似文献   

6.
在现行的哲学教科书中大都把“能动地反映世界”视为意识的能动性,即认为“意识能够能动地反映世界”。笔者不同意这一观点,本文仅就这一问题谈点粗浅的认识。一把“能动地反映世界”视为意识的能动性,这在逻辑上是讲不通的。何为“能动性”?对此毛泽东曾明确地指出:“自觉的能动性,说的是自觉的活动和努力,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这里讲了两层意思:一是能动性是一种自觉的活动;二是这种自觉的活动是只有人才具有的,人是这种自觉活动的主体,其他任何物都不具有自觉能动性。据此可以看  相似文献   

7.
加强执法意识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意识的作用力;意识的稳定性;意识的可塑性。当前行政执法人员的执法意识存在着几个问题:“公权”与“私权”不分;“责任”与“任务”不分;“监督”与“检查”不分。针对这几种现象,应更加强调的是:行政执法人员要树立廉洁执法的新形象;要保持公正执法的正确意识。  相似文献   

8.
低空无人机公共航路构建及外层空间航天活动的发展,对当前航空航天法的建设提出了诸多挑战.但现行法律未能明确空域概念的具体内涵,并且当前学界研究中存在混淆空域、领空及空气空间等概念的现象,这些因素在客观上迟滞了航空航天法学的发展.因此,首先,应由空域权利的相关主体出发,以空域权利主体的利益诉求为界定视角;其次,应分别辨析空气空间说缺陷、空域与领空的关系等学界研究中存在的概念混淆问题,进而对空域概念的具体内涵加以明确.  相似文献   

9.
目前,对教育评价这一概念,在国内外学者中有许多界定,意见纷纭,尚无一致意见。国内对教育评价概念的界定主要有如下几种: 教育评价是“按照某一特定的教育目标,对教育行为和教育对象所进行的价值上的判断。” 教育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运用可行的科学手段,对教育现象进行价值判断,从而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 “教育评价的含义为:‘以教育为对象,根据一定的目标,采用一切可行的评价技术和方法,对教育现象及其效果进行测定,分析目标实现程度,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 “教育评价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价值判断的活动,是对教育活动现实的(已经取得的)或潜在的(还未取得,但有可能取得的)价值作出判断的过程。” “理解教育评价概念,必须抓住教育评价的‘价值判断’这一本质特征。”“价值判断是评价的基本属性。”  相似文献   

10.
"乡土中国叙事"这一概念当下虽然深受学界的青睐,但尚没有被认真界定过。这一概念在当下研究中浮出,是因其融合了"乡土"和"中国"这两大价值元素,能更好地满足人们审视呈现20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现代转型中乡土社会及文化问题的文本类型的需要。基于此,应该以开放的眼光来对待这一概念,充分利用"乡土"和"中国"的组合可拓出的多方面的意义空间。这一概念不仅应该包含以农村农民为呈现主体的"中国之乡土"叙事,而且应该包含以传统乡土社会文明为呈现主体的"乡土之中国"叙事。  相似文献   

11.
大学教师是普通高校进行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因素。而大学教师只有树立正确的课程意识,才能确保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正确的课程意识包括了课程设计意识、课程目标意识、课程实施意识、课程开发意识、课程创新意识、课程评价意识等。介绍了培养大学教师正确的课程意识的途径,以及课程意识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13.
随着课程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课程意识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面对德育课程持续低效的现状,德育教师也应转变教学观念,具有现代德育课程意识,即主体意识、生成意识、生活意识、对话意识、反思意识等五种课程意识,并应以此为指导,使德育课堂成为和谐的、激动人心的课堂。  相似文献   

14.
文章讲述了哈萨克族民族认识与信仰意识中还未厘清的“hizir与hidir”两个概念。解析了“hizir”与“hidir”定义后对二者间的共同点和区别点也做了辨识,而后讲述了哈萨克族神话观念的相关佐证和依据。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思想史上,早就有和谐思想的萌芽。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和"的思想。"和"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特征,是古代先贤的生命信仰和思维基础。中国人一直在追求政治和谐、社会和谐。传统和谐社会的特点是平均主义,是一种普遍贫穷的社会,而今我们构建的和谐社会是多元、有序、正义的社会。  相似文献   

16.
“慎独”是中国伦理思想史上特有的范畴。它既是一种道德修养的方法,又是一种道德修养中应该达到的境界。“慎独”作为一个道德概念来说,出自儒家经典《礼记·中庸》一书。书中指出:“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是故君子慎其独也”。这是以唯心主义的“天命论”和先验主义的“性善论”作为其理论基础的。但是它强调了人们在道德修养中,必须时刻遵守道德原则,努力培养自已的道德情感和道德信念,在“隐”、“微”处下功夫,严于律己。这种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在进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教育时,仍然必须正确地坚持和发扬。  相似文献   

17.
身份概念与身份意识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本文把当前学界讨论的身份问题分为身份概念和身份意识两部分来论述。在对“身份”概念作语义辨析的基础上考察了它在我国人文学界的若干表达方式及其文化意义。身份问题是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集团对自我、民族和世界关系探索过程的当代形式之一。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黑色幽默”与传统幽默、传统文学特别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对比 ,分析了“黑色幽默”的独特内涵  相似文献   

19.
传统语法一向都把主语、谓语、定语、状语等当作句子成分来对待的,比如50年代产生的《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以下简称《暂拟系统》)就有六大成分之说。 我们觉得,把它们统称之为“结构成分”比较符合汉语实际。“结构成分”既可用来表示短语中的成分,又可以用来表示合成词内的成分,扩展开来,是不是也可适用于复句,甚至句群内的结构单位呢?恐怕也未必不可以。比如吴启主、李裕德合著的《现代汉语“构件”语法》(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年4月一版)就有主句、谓句、补句、衬句等等的称说。如果真能这样把各级语法单位的结构成分称谓统一起来,汉语各级结构单位  相似文献   

20.
“中体西用”(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对于“中体西用”,长期以来在史学界是持否定态度的。近10年来,这一态度有所变化,在否定“中体西用”的消极作用的同时,也对它在中国近代曾产生过积极作用作了某些肯定,立论中肯、谨慎,但仍嫌不足。笔者认为,用唯物史观来剖析这一思想,以及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的洋务运动全过程及其影响,对“中体西用”应作出进一步的肯定。一、“中体西用”是顺应历史潮流的进步思想历史进入19世纪中叶,世界资本主义在欧美蓬勃发展,英国工业革命已经基本完成,法国的工业革命正在迅速进行,德国资产阶级革命尚未取得政权,但其工业革命业已开始。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