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中方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6(1)
沈从文"乡下人"这一观念绝非是中国封建社会以儒家伦理道德规范所建构的宗法制"乡村文化",而是一种原始文化的遗存.其"乡下人"具体包涵二个内容,一是野性的生命,一是自由的性爱."野性的生命"主要以水手这一形象为载体,"自由的性爱"主要以翠翠等湘西女性,包括湘西妓女形象为载体. 相似文献
2.
3.
4.
石柏胜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7(2):99-101
沈从文通过对文学、人生、生活和生命之间的关系的深入思索,提出了“美在生命”的命题,指出了“生命美”逐层递进的三层含义,即原始自在的“生命美”,努力自为的“生命美”和“极致”形式的“生命美”——“神、爱、美”三位一体的“生命美”。他以自己在湘西和都市两大题材领域的丰富创作,从正反两方面表达出他对充满“神性”的“生命美”的热切希冀和无限憧憬,体现了他对文学艺术的坚定信仰和不懈追求,并以文学启蒙的鲜明特色书写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 相似文献
5.
沈从文的生命观与西方现代心理学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凌宇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02,39(2)
下意识心理描写是沈从文创作中常见的节目。弗洛伊德心理学对沈从文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事实。然而,在以生命观为核心的人生观及其创作的主体走向上,沈从文没有走向弗洛伊德主义。他对“生活”与“生命”的诠释以及对乡村各种生命形式的探寻与发现,显示出他对人生的心理学观察角度,并与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西方的心理学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取同一立场。只有全面理解沈从文的人生观及其创作与西方现代心理学的关系,才能对沈从文的人生观及其创作有更深一层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沈从文小说的生命原始精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邢建勇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
湘西文化滋养了沈从文,他总是从湘西文化的视觉度去感受、审视、体悟生命和世界,从"乡下人"的角度做审美取向和价值判断。沈从文努力用湘西原始、古朴、自然、优美的人性建造现代小说的"希腊小庙",对人的生命原始精神进行热情赞颂和充分展现。沈从文小说生命原始精神是从男性形象的野性和强力,女性形象的水一般美的生命特质和不受物质功利污染的情欲性爱等方面得到展现的。 相似文献
7.
沈玲丽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5(2):50-53
船作为维系人与自然———水的中介 ,成了沈从文作品中人物活动的舞台 ,它因此被赋予了“生命” ,从船的命运沉浮中我们可以窥见人的命运的兴衰。为作家提供了接触人事的直接工具和窥探人类命运的微型窗口。 相似文献
8.
江守义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6(1):95-100
沈从文关注文学中的生命表现,用生命来充实文学,推崇生命的神性,认为文学之美就在于表现生命,由此形成“美在生命”的文学理想,在文学中追求一种真、善、美合而为一的理想人生.这种文学理想的实现需要三个方面的合力:作家对生命的静观、用生命体验来阅读“社会”、用勤奋写作来表现生命之美. 相似文献
9.
沈从文的生命价值观主要通过三个方面表现出来:其一,追求“人与自然契合”的生命境界,主要指向自然率真的生命品格和雄强健康的生命气魄,代表沈从文“皈依自然”的生命理想;其二,坚守“生命庄严”的精神向度,主要指向“生命神性”的超验层面,代表沈从文“向人生远景凝眸”的生命理想;其三,反对背离生命本质的“阴性人格”,主要指向生命的阴暗层面,代表沈从文根除国民劣根性的生命理想。三者综合而成一个整体,构成沈从文独特的生命价值观,从中显示出其主体独特性,深刻地影响到其创作的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傅德岷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9(4):72-76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散文史上具有博大人道主义情怀的作家 ,他以故土湘西为题材的散文是其散文的代表作。这些作品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识。在整体上形成了人性与神性相结合的丰富内涵。因而 ,他对湘西人性问题的思考问题同湘西人对“远景凝眸”的理想追求结合在一起的 ,并具体糅合到边地特有的自然、社会风貌的充分展示之中 ,从而形成一部湘西文学世界人性善恶独特的艺术画卷 相似文献
11.
王余鹃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56-61
考察《从文自传》之中的“身份预设”,不难发现,“乡下人”,便是沈从文对自己所作的“身份预设”。沈从文笔下的“乡下人”内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概言之,倘若说20世纪30年代《从文自传》之中的“乡下人”内涵主要是从创作层面出发,针对“城里人”而言的。那么,20世纪40年代沈从文笔下的“乡下人”内涵,则更多是为了凸显自身精神的独特性与思想的边缘性。实际上,这种凸显,恰是这一时期,沈从文对自身思想源头进行了清醒审视之后的直接结果。 相似文献
12.
张森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1):118-122
昆明时期的沈从文致力于对理想生命的重造。他将“美”与“爱”作为理想生命的核心内涵,在抽象中探寻生命的意义。然而,沈从文的“抽象的抒情”并不意味着与现实无关,其背景和最终归宿都联系着民族人格的重造。正是由于这一现实目的的存在,他的“抽象”重构遭遇到了“具象”的冲突,这也暗示了他后期思想存在着内在的困境。 相似文献
13.
谢昉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55-60
鲁迅、沈从文作为两代现代作家之代表,他们在文学书写中所表现出的生命价值取向与生命观照方式具有某种"共名"的一致性,体现出中国现代文学传统生命观的重要内涵。他们的生命观吸取了传统儒家生命观与现代个性主义生命观中生命要有所作为的积极因素,扬弃了儒家生命观为"仁义"的绝对价值理念与个性主义生命观中极端"为我"的狭隘性,不惜以"死"为最坏的结局,义无反顾地进行生命"实验"。两者"有所为"的生命价值取向、关于生命有限性的深刻认知、自我道德的探寻与确证等生命观,彰显了中国现代文学传统对生命价值不懈追求的执着精神及这种精神薪火相传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作为五四后期作家,沈从文与五四始终保持着密切联系。他主张恢复新文学传统,弘扬“热情”、“天真,,的五四精神,重构现代文学新的生态环境。在这一过程中,沈从文与五四人的交往构成了他五四观形成的重要中介,而作为编辑与读者的相互制约和创作与评论中的反思则促进了他五四观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王军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122-125
1949年被剥夺写作权利的沈从文,在长久的生命压抑中唯一的精神通道便是写给家人的书信,在《沈从文家书》中可以发现一个不安分的灵魂在苦难中淬炼出的生命意志火花。在自然的清新湿润中他汲取生存的力量,在业余生活里他反观自己年轻时艰苦追求中的"功利主义"对人格形成产生的重大影响,基于对现代性的敏感,他对上海这个东方大都会倾情发表自己的看法,也在长久以来人们所批评的不注意"现实"中有着自己的观察方式,对现实中民间、传统所遭受的破坏有一份深切的忧患。"家书"有别于历史大叙事,体现出时代洪流堙没下沈从文富于智慧的边缘处思考,以及不屈的生命意志。 相似文献
16.
在20世纪30年代众多作家中,沈从文独树一帜。他的全部小说浸透着作者的血肉与终极关怀。他用饱蘸着情感的笔抒写了文学生命中灿烂的一页,奔涌着滚滚的生命意识。具体体现在:文学的“梦”与“真”;品性的迷醉描写;经世致用。 相似文献
17.
姜金元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2)
沈从文对“生命”的理解与他对“水”的自然性态的感悟密切相关。水的“润下”、“顺其自然”和流动不居与柔性 ,构成沈从文“生命”的隐喻。 相似文献
18.
《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
现代文学创作者的创作历程印证着中国现代历史的脉搏。在中国社会与政治的激烈变动中,有的创作者表现出种种变动,前后时期的创作表现出不同的色彩与风格。有的作家在历史与现实的表象下,始终保持着自己不变的言说立场,体现出一种执着与韧性。沈从文就是这样一位创作者,在历史的浮光掠影中,始终保持着自己乡下人的立场,永远珍藏着自己乡巴佬的性情、爱憎和哀乐。 相似文献
19.
湘西封闭、偏僻的地理环境,使得先楚文化传统中的信巫鬼,重淫祀的风习得以保留,民众普遍具有泛神观念,认为天与地之间、神鬼与人之间、山川与人之间,乃至禽兽与人之间都有某种奇特的联系.人作为自然之子,没有也不需要个人的意志,一切顺从自然,把关乎人事的一切委诸神灵.缘于这种生存观念,他们在面对无常的世事时,总能泰然以处,如同接受生命、接受快乐和健康一样,接受灾难和痛苦,表现出一种深深的命运归属感.沈从文小说对这种神性氤氲的生命形态予以了关注和表现. 相似文献
20.
胡国威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1):73-76
运用社会历史批评方法和作品细读方法解读沈从文在昆明时期的文学创作,研究表明,沈从文此时在审美探索上表现出的是抽象玄思与抒情风格互相融合的特征,即所谓“抽象的抒情”,指出。抽象的抒情”在沈从文的文学创作中具有转型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