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在沈从文的艺术世界中,湘西生命形式与都市生命形式构成对照与互见的关系,但在整体上往湘西生命形式偏移,这种整体性偏移固然显示出沈从文一定程度上的湘西地方主义立场与乡下人的观察视角与眼光,但更为重要的是传达出他独特的生命理想,并通过这种生命理想表现出他独特的创作追求。因此,探讨沈从文创作中的湘西生命形式,对于理解沈从文的全部创作,就成为一个关键性问题,从中可以发现其创作独特性的一些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2.
沈从文"乡下人"这一观念绝非是中国封建社会以儒家伦理道德规范所建构的宗法制"乡村文化",而是一种原始文化的遗存.其"乡下人"具体包涵二个内容,一是野性的生命,一是自由的性爱."野性的生命"主要以水手这一形象为载体,"自由的性爱"主要以翠翠等湘西女性,包括湘西妓女形象为载体.  相似文献   

3.
沈从文以一个"乡下人"的视角,以极端排斥的心态审视都市文化,体味都市人生,创作了与湘西世界绝然不同的都市世界."乡下人"的人性观、价值观促使其表现出对都市文化的深刻批判与反思,也导致了他的都市小说概念化和片面化的倾向.  相似文献   

4.
在埃里克森的同一性理论观照下,沈从文在婴儿期养成的心理状态为基本信任感压倒了基本不信任感,形成了对乡下人的自居认同,而都市的创伤性经验强化了乡下人意识。怀旧之情决定了他的后退回忆的叙事策略,在回忆中他发现了记忆中的湘西,并以童年时的眼光来看取湘西的人事。因为儿童的理性处于沉睡状态中,使他在温情回忆湘西时采取了儿童的蒙昧视角,这也是他对湘西的人事现象不加理性分析而只有温情赞颂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5.
在沈从文的观念中,乡土不仅指农业社会中人们赖以谋生的土地以及外在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更指那些粘着于土地的人,即乡土中的基层生命──那些上头上脑的乡下人。乡下人因安土重迁、不离乡土而带着“土气”,乡上则因乡下人而具乡土性──乡下人执著于土地而形成的一份乡土情感、生活习惯、观念习俗乃至总体的大乡土氛围。这“人”、这“性”正是沈从文乡土意识的重心所在、在地域上,沈从文的乡土创作注目于未受现代文明侵染的边陬僻壤──湘西,他精心营构的湘西世界(经过主体心灵和时间滤化之后的湘西)不仅流赏着他不竭的乡土恋情…  相似文献   

6.
考察《从文自传》之中的“身份预设”,不难发现,“乡下人”,便是沈从文对自己所作的“身份预设”。沈从文笔下的“乡下人”内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概言之,倘若说20世纪30年代《从文自传》之中的“乡下人”内涵主要是从创作层面出发,针对“城里人”而言的。那么,20世纪40年代沈从文笔下的“乡下人”内涵,则更多是为了凸显自身精神的独特性与思想的边缘性。实际上,这种凸显,恰是这一时期,沈从文对自身思想源头进行了清醒审视之后的直接结果。  相似文献   

7.
沈从文的创作与"水"存有某种隐秘的同构关系。"水"是沈从文生命哲学的形象化和具体化,也是解读沈氏小说思想内涵的重要符码。"水"内蕴孤独、阻隔、忧郁等文化因子,与自命"乡下人"的沈从文的情感内核高度契合,显现出作品的悲剧性意蕴;"水"作为女性形象的外化,是天人合一自然生命观的表征符,寄寓了作家理想人性的追求;"水"作为作品的主体意象,实为作家柔韧与刚强和谐一体的双重人格写照,亦与其文格交汇合流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8.
纵观沈从文的一生及其作品,都有一种执拗的"乡下人"情结,从地域、民族、个人等角度看,这个"乡下人"情结都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它是作家的一种自我定位,体现了作家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和价值倾向,并对作家的叙述方式、创作主题乃至创作倾向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
情绪记忆和孙惠芬小说意象创造关系密切。情绪记忆,是意象创造的资源。她偏于情绪记忆,能记住"感动的情境"与机理,主体情绪时而与意象创造呈现共时性状态。这样的情绪记忆使她擅长在文本中捕捉人物心灵的瞬间,并把微妙作为最崇高的审美追求。小说中的意象多是她情绪记忆的审美对象化,是创作主体与人物主体的精神寄托,是文本欲望世界的敞开,是"乡下人"情绪记忆的回溯与印证。成功的意象创造源于情绪记忆而又超越情绪记忆,在动与静、诗性与哲性、感性与理性、并置与对比中充满张力,又充分统一,体现审美的多义性。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30年代后期到40年代,沈从文的作品中不断出现对生命的沉思与对抽象的追求.人的生命的脆弱与有限,引发他的沉思.他主张,人必须具有"幻想或理想"的精神形态,要求索人生哲学,要确立生命的神性,要在艺术创造中寻求抽象之美,使生命从有限趋于无限.沈从文试图以文字符号,来追述、描摹幻觉中不脱离感性具体的美的抽象形式,其实验性作品<看虹录>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具有开拓性的意义.但这类抽象的追求,也会使沈从文原与卢梭同调的"自然状态"的浪漫审美取向被干扰与消解.  相似文献   

11.
美是沈从文艺术世界的核心,他善于从文学作品的美学特征来探索作家的审美追求。沈从文认为,诗歌艺术的关键在于"文字技术"与"形式韵律",文体成为其审美批评的测度。从而,沈从文文学批评成功地超越"政见"、"商业"与"友谊"的羁绊。沈从文审美批评的成因与楚文化的熏染以及他唯美的文艺思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沈从文的文学成就是“乡下人”在城里奋斗的结果,可以说,现实与超越、自卑与自傲交织的心态是沈从文早期创作发展的持久的动力之源,并决定着他作品的基本素质。在对沈从文散文进行历史性扫描中得出一个结论:超越,构成了沈从文心理演进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3.
沈从文是一位的多产的作家,他的作品大多是以故土湘西为题材的,这使得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地域色彩;他尽情地抒写湘西社会里的人性美和人情美;他以“乡下人”的眼光打量这世间万象,以湘西山水的峻逸和灵秀开垦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特的“边地世界”。  相似文献   

14.
自觉从生命视角认识和解释人生,以感悟方式执著而痛苦地探寻生命意义与价值的,在现代中国诈家中莫过于沈从文。沈从文在仙游历于城市与乡村的人生体验中,出干对社会现实的忧虑和对人类未来的关注,他将深沉的目光投向了人的生命本体。生命,对于人来说,无非指人的肉体和精神的力量,人的本性也蕴含于人的肉体和精神之中,所以首先必须是生命存在,才能谈得上人性。同时沈从文认为生命是上帝的造物,它本质上是美丽的,人的本性也是美丽的,生命圣洁性的最大敌人来自世俗的物质欲望,生命的本性只有在其最初家园即自然中才能得到真实而充…  相似文献   

15.
小说通过男女主人公之间的一场"感情危机",表现了建国初期革命文化语境中"乡下人"与"城里人"之间的新一轮族群性对抗,完成了"乡下人进城"这一元故事形式的再度书写。张同志式的"进城"方式,既标明了"五四"以来现代小说家笔下"乡下人进城"故事的"历史内涵",又标明了他们作为新一代"乡下人"进城后遭遇的新一轮人生困惑。  相似文献   

16.
沈从文笔下的都市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从文从一个乡下人到城里人的转变 ,实际上就是心理上由自卑到超越的过程 ,这一过程影响到其都市女性小说的写作态度 ;从戏谑嘲讽到冷静批判 ,更进一步影响到他对都市女性形象的塑造。基于这种心理走向 ,将其作品中的都市女性按其对待爱情、婚姻态度划分三类 :虚伪的背叛与偷情 ,无望的空虚与守候 ,神圣的崇拜与追求  相似文献   

17.
现代文学创作者的创作历程印证着中国现代历史的脉搏。在中国社会与政治的激烈变动中,有的创作者表现出种种变动,前后时期的创作表现出不同的色彩与风格。有的作家在历史与现实的表象下,始终保持着自己不变的言说立场,体现出一种执着与韧性。沈从文就是这样一位创作者,在历史的浮光掠影中,始终保持着自己"乡下人"的立场,永远珍藏着自己乡巴佬的性情、爱憎和哀乐。  相似文献   

18.
论沈从文的生命价值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沈从文的生命价值观主要通过三个方面表现出来:其一,追求"人与自然契合"的生命境界,主要指向自然率真的生命品格和雄强健康的生命气魄,代表沈从文"皈依自然"的生命理想;其二,坚守"生命庄严"的精神向度,主要指向"生命神性"的超验层面,代表沈从文"向人生远景凝眸"的生命理想;其三,反对背离生命本质的"阴性人格",主要指向生命的阴暗层面,代表沈从文根除国民劣根性的生命理想。三者综合而成一个整体,构成沈从文独特的生命价值观,从中显示出其主体独特性,深刻地影响到其创作的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作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极具传奇色彩的著名作家沈从文,他从湘西孤身一人来到城市,在投入不到城市的怀抱后,以“乡下人”自居坚持着他的文学道路。游走在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孤独的沈从文,在他的小说作品中到处都充满了城乡两类世界的冲突。对乡村的赞美和对城市的批判,都凸显着沈从文对自然人性的向往和追求,亦揭示着人本自然、重返自然的生命哲...  相似文献   

20.
自称是"乡下人"的沈从文,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上算得上一个风格独特的文人。他执著追求与表现的是那种纯真的带有某种原始意味的人性美和人情美,在山清水秀的湘西边地苦苦地构筑他的理想人生形态,抒发了他对湘西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沈从文的这类小说被称为"乡土抒情小说",《边城》就是其中最优秀的代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