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30年改革:广东试验的中国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思改革开放30年的经验与教训,成为谋划进一步的改革开放,将中国现代化向纵深推进的前提条件.文章以广东作为中国发展状况的典型,以之作为反思改革开放的视点.从改革对于禁区的不断突破、世界眼光引导下的均衡发展、权力重构基础上的国家进步、改革气质塑造的现代中国、以及发展硬道理的崭新认知五个方面,全景性地展示广东这一区域的改革开放对于整个中国的特殊意义,从中勾画中国深化改革开放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2.
淮海经济区及其发展政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淮海经济区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本区域历史悠久,区位重要,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发展前景良好.本文基于宏观经济情况和区内发展实际,提出了淮海经济区进一步发展的若干政策建议,探讨了经济发展区域化的新趋势下,淮海经济区不断发展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3.
成渝经济区在四川盆地内,而四川盆地囊括了四川和重庆的主体区域。以四川盆地的地貌为切入点,形象地比喻其为青藏高原的“太极天眼”,是中国西部雄鹰的立足点。从特殊盆地决定成渝经济区在中国及世界的地位、产业定位、双核发展模式等方面进行了缜密的论证,认为成渝经济区建设实际是把四川盆地打造成“中国产业盆地”,关键在具有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根本在成渝经济区的双核发展模式,出路在建成中国西部产业高地,对推动成渝经济区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成渝经济区在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成渝经济区的良好发展,对中国西部大开发的推进和长江上游经济的发展都将产生极大的影响.如何推进成渝经济区快速协调发展,是我们要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从成渝经济区发展现状、特点出发,分析了成渝经济区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促进成渝经济区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地缘经济区是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区域集团化在地域表现上的一种特殊形式,通过合作开发地缘经济区,能有效地推动沿边地区的开放和发展。论文从地缘经济区的发展前景、合作开发的普遍效应等理论探讨入手;并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的建设为背景,在系统分析中国—东盟合作开发地缘经济区的现状特点与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述了提升中国—东盟边境地带地缘经济区的功能及其主要配套性策略。  相似文献   

6.
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新形势下的一个重要课题。对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做出规划,其中最重要的是法律制度的构建与完善。海南自由贸易区创新机制的建立应当借鉴国际上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特殊经济区发展的成果,以此引导和推动中国建设自由贸易区战略的实践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成渝经济区被视为"西部天眼",这一假说对进一步理解该区域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具有重要意义.借助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比利时物理学家普里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对成渝经济区的发展战略进行了新的探索,分析了成渝经济区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所具备的几个基本条件,包括要素整合力(含资源、文化、交通、市场、产业等五大要素)、区域带动力、资源转化力、产业凝聚力、战略聚合力等五大基本力.并在"西部天眼"假说的基础上提出了"西四角"经济区构想和中国经济"蝶形模式"理论.论述了堞形模式的五大战略价值,即有利于:黄色文明与蓝色文明的融合,民族地区的稳定和发展,中国向西部、南部、东部、北部等全方位的开放与发展,灾后重建和拉动内需等.对于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战略规划等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8.
构建中原经济区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原经济区是客观存在的,其主要特征是:人口众多,区位交通优势明显,农业地位突出,资源较为丰富,发展水平较低,经济综合竞争力下降.构建中原经济区切合区域经济学理论,并已具备了相应的客观条件.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加快中原崛起、支撑中部崛起、完善全国区域发展格局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河南经过长期的发展,具备了建设中原经济区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2008年1月16日,国家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是党中央、国务院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完善区域经济布局、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和开放合作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自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概念提出以来,各界人士为本区域的发展不断出谋献策,由于种种原因,发展的效果还是远远落后于其他具有相同地位的经济区.如何赶上全国经济区发展步伐,突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地理位置优势,本文通过对构建大企业集团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中的意义进行探讨,分析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构建大型企业集团的有利条件,最后对如何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有效构建大型企业集团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0.
当前国内理论界对于介乎强势区域与弱势区域之间的相对弱势区域的发展模式研究基本上是空白。从全国范围来看,福建省的经济活跃能力亦属前列,但夹于“长三角”与“珠三角”之间的特殊区位,使福建区域成了两个强势区域之间的相对弱势区域。“福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模式应该走传统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相结合的特色经济的道路。  相似文献   

11.
透视经济特区在国家新一轮改革开放中发挥市场先导功能的时代背景,分析经济特区在国家新一轮改革开放中发挥市场先导功能的综合优势、战略定位,以及经济特区在国家新一轮改革开放中发挥市场先导功能的现存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经济特区在国家新一轮改革开放中发挥市场先导功能的推进对策:注重加大环境保护和产业调整力度,努力建设“两型”经济特区;注重提高自主创新和科技发展水平,努力建设创新型经济特区;注重转变发展方式和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努力建设开放型经济特区;注重完善公共服务和行政管理体制,努力建设和谐的经济特区。  相似文献   

12.
中国二十多年的经济体制改革,在理论和实践上都积淀了丰硕的成果。这场改革具有两个鲜明特点:(1)从改革方式看,是“渐进式改革”;(2)从改革内容看,是“创新式改革”。两个特点交相辉映,共同演绎出了一曲举世瞩目的华彩乐章,构造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前奏。充分认识和理解两个特点及其相互关系,是总结这场改革运动丰富经验的重要方面,并对于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推进整个改革开放大业具有重要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 ,经济体制改革对传统的社会医疗保障制度产生了巨大冲击 ,深深地触动了社会医疗保障体制的深层次矛盾 ,而社会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滞后 ,又严重制约了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 ,尤其是国企改革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在这种矛盾与冲突中 ,最终确立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医疗保障制度的基本框架。说明了社会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应该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步进行的必然规律。  相似文献   

14.
我国保税区与世界自由贸易区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保税区是我国继各类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特区之后对外开放度最高的特殊经济区域 ,是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经济国际化、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综合示范区。目前 ,我国保税区正面临着向自由贸易区的转型 ,深入研究我国保税区与世界自由贸易区的联系与区别 ,对我国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论陶澍改革     
陶澍改革发生于中国由封建社会开始蜕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光时期,其主要内容是:整顿漕务,改河运为海运;革新盐政,改纲盐为票盐;兴修水利,创新求变;整饬钱法,主张自铸银币。陶澍改革承前启后,既是中国地主阶级改革的总结,又具有新的特点、新的性质:实行重商、便商、用商、利商的政策,将商人引入资本主义经济领域,促进资本主义因素的产生和发展;遵循价值规律,商品法则,按经济规律办事,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壮大;初步萌发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具有保护本国民族经济、反对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爱国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6.
本文回顾了35年来8次三中全会关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路径走向;指出了每届三中全会都以改革开放为主旋律,推出一个个事关全局宏观战略的重大决策,改革开放成为中华大地发展进步的力量源泉,使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论述了每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展现出的新观念、新理论、新举措,推进市场制度建设新进展;展望了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我国改革发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将迈入新阶段展现的新前景.  相似文献   

17.
陈云和邓小平是改革开放初期中央决策层中起关键作用的两个人。他们两人的经济思想有很多一致之处,主要表现在两人都支持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都主张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都倡导对外开放等。陈云和邓小平在关于经济特区问题、党员雇工问题、计划与市场的关系等问题认识上也有不同之处。但他们之间的这种不同,并没有演化为根本性分歧和矛盾,在相当程度上更表现为一种和而不同、差异互补的协力合作。深入挖掘和比较陈云与邓小平的经济思想,对于我国当前正在进行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前我国的经济建设对外资的需求量是很大的 ,从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的 30年 ,我国利用外资工作的发展却极不平衡 ,导致这种局面的因素在于 :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原苏联的背信弃义行为及我国当时存在的对社会主义的误解和“大国”意识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在中国社会实现伟大转折的三十年里,民族关系也在多个层面、多个领域发生了巨大变化,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民族关系未来创造了良好条件,这些变化也向全社会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民族关系的处置问题。中国社会的民族关系有着良好的发展基础,但也要面对更为复杂的挑战和问题,和谐民族关系也将在应对问题和挑战进程中实现。  相似文献   

20.
开发区是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重要的"制度安排",在制度转型、市场机制培育、产业结构升级和带动地区经济增长等方面发挥着引领示范作用,但同时也存在政策效应边际递减、土地资源浪费、创新不足等诸多问题.梳理我国开发区过去三十多年的发展经验和不足,并展望其未来定位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在详细讨论我国开发区的缘起、动力机制、发展阶段、功能演变、面临问题的基础上,文章从制度安排、比较优势、产业集聚和商业环境四个方面总结了我国开发区取得的成功经验.未来,开发区的发展应实现从生产到生活、从效率到公平、从地的繁荣到人的繁荣、从外围到中心、从专业化到多样化、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从对外开放到国内国际双循环等方面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