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时代与元好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元好问在我国文化发展史中,是一个时代的第一流人物。他的成长、造就和贡献.无不与他所处的时代有关。清赵翼《题遗山诗》:“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就是从元好问的诗及其同时代的关系讲的。对时代的分析,不能限于所谓金末丧乱所给予元好问的影响,更应从当时社会承先启后的整体变化中看元好问的地位与作  相似文献   

2.
赵秉文等重估儒学价值的金末儒士勾勒了一个涵盖治道、文辞的历史谱系.元好问在金亡后把这个谱系升格为“文统”,并以承继中州文献之传与金源文派之正而自居,有意和赵复一系北上的南学划清界限.元好问作为一代宗师,在东平等地培养了大量弟子,这些弟子皆擅长治道文章之学,坚守乃师所建构的“文统”,以至于在元初形成为一个大规模的阵营,规定着北方的儒学格局.不但如此,北方“文统”也影响着南学的北上,这主要表现在对南方理学北上的抵制和对理学“流而为文”的引导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丁国祥 《殷都学刊》2007,(4):100-102
金末诗人元好问,不仅是诗坛旗帜,更是穷途而为道奔走的仁人。他为崔立功德碑撰文,出于存民之想;上书耶律楚材,只为存续衣冠礼乐载体之性命;谋修金史广辑史料,乃是惟恐道亡礼逸的力图保全之举。所以,虽说诗人晚年穷途,却是为道忙碌终身。  相似文献   

4.
元代宪宗丁巳七年 (1257)九月初四日 ,金元文坛巨星元好问陨落于中原太行山下的韩岩村。在六十八个生命年轮中 ,元好问不幸地经历了金元易代的劫难 ,并以自己的人生悲剧铸成了高高矗立于金元文坛上的巍巍丰碑。然而对其身处金元易代之际中的政治道德品质 ,却因囿于传统的君臣伦理观 ,长期以来存在着是之、非之的激烈争论 ,所以 ,就撰写元好问的传记而言 ,评“文”易 ,评“人”难 ,尤其如何深切地展现其处于易代乱世的苦难灵魂更难。也许正因为这个原因 ,尽管元好问向来有“金元第一文人”之誉 ,尽管元好问的乱世经历亦相当曲折动人 ,但…  相似文献   

5.
元好问外家在阳曲补证刘泽,狄宝心元好问诗文中多次提到其外家。外家在何处,清施国祁《元遗山诗集笺注》曾云遗山之母张夫人或即唐时祁县张道源后裔,系推测之辞,不足为据。元好问《外家南寺》诗题下自注:“在至孝社,予儿时读书处也。”郝树侯《元好问诗选》引《阳曲...  相似文献   

6.
近年一些出版物关于金代诗人元好问的介绍中,存在不少错讹,有属因袭前人之误,有属编著者的粗心。这里仅就所见,作一些订正。一、元好问登第年代。《金史·文艺志》与郝经《遗山先生墓铭》都称:登“兴定五年”(1221)进士第。这在元好问  相似文献   

7.
金院本的声曲以及北方时曲的流行,加上各种说唱曲艺为民众所欢迎,使得最初形态的“北曲”———金人曲逐渐登上文学史的舞台。在此语境下,全真道士为达到传道布教的目的,十分看重词曲的通俗性,从而使全真词不但向诸宫调等说唱性曲艺靠拢,也使词最终走向了代言体的戏曲。同时,全真道士还对词曲进行了改造,或将旧词牌改为新词牌,或新创词牌,从而成为词曲演变的津梁。迨至金末,以元好问为首的词人也主动接受曲体而创作曲文学,在金曲曲调入元而为元曲曲调的6种代表样式中,均能见出赵秉文、元好问、杜仁杰等金代词家的重要贡献。故金源词家之于元曲文学的产生与发展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8.
周本淳先生《元好问〈论诗绝句〉非青年之作》(《江海学刊》1989年第4期)认为元好问《论诗绝句》“绝非青年之作”。主要理由有四:(1)“丁丑岁三乡作”之说源于清人施国祁的《元遗山诗集笺注》及所附《年谱》,“今日选这组诗的人,都以施说为依据”;(2)第一首之以“疏凿手”自任,“很难说是青年诗人的‘自信’”,  相似文献   

9.
《唐诗鼓吹》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唐代七言律诗选本,关于其选者,至今却无定论。一般认为是金末元初大诗人元好问所选,但明杨慎、清沈德潜、罗汝怀等认为选诗不佳,故否定选者为元好问;清施国祁则认为是元好问之师郝天挺所选;《四库全书总目》采取比较审慎的态度,认为“不著编辑者姓名,据赵孟序称为金元好问所编,其门人中书左丞郝天挺所注”。笔者对这些说法加以辨析,基本论定《唐诗鼓吹》为元好问晚年所选。  相似文献   

10.
元好问是金代词坛的圣手哲匠。清·佚名《静居绪言》谓:“金元之际,要惟元遗山骚坛一旅,驰骋其间,摩盾横槊,英姿飒爽,可入东坡之垒,张放翁之军。”(《清诗话续编》<三>)所言极是。元好问“转益多师”、博采众长,力图熔“豪放”与“婉约”为一炉,将陶诗的冲淡、李诗的俊逸、杜诗的沉郁、苏词的旷朗、辛词的雄放巧妙地融合,铸入伟词,形成其清雄顿挫的特有词风。  相似文献   

11.
一、《雁丘词》展开的话题 "走马黄河"一路,不断看到金元两代交替时期一代宗师元好问的诗词。在山西代州南楼,看到元好问《辛丑代州南楼》;在山西浑源县龙山,看到元好问的《游龙山》;在山西平陆虞板道上,看到元好问的《虞板行》;在黄河三门峡,又看到他的《水调歌头·赋三门津》:"黄河九天上,人鬼瞰重关。  相似文献   

12.
元好问的论诗绝句在清代受到极大的重视,出现了大规模的群体效仿。这些数量众多、形式多样的仿效之作,丰富了论诗绝句的内容,巩固和发展了其形式,拓展了其生存空间,推动了清人对元好问论诗绝句的接受,促进了元好问论诗绝句的经典化。  相似文献   

13.
在纪念元好问诞辰八百周年之际,由姚奠中教授主编的《元好问全集》出版发行。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金元之际成就最高的诗人、词人、散文家、文学批评家、史学家。历代评论家都给予极高的评价。山西人民出版社最近推出的《元好问全集》有如下特点:  相似文献   

14.
论金代文学中所表现的“中国”意识和华夏正统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金对峙时期,双方都以华夏正统自居。南宋一方,由于遭到金的侵略,退处半壁江山,因而爱国主义高涨。而在金朝内部,伴随着整体性汉化的趋势,同时因为证明其统治中原地区合法性的需要,也产生了“中国”意识和华夏正统观念。这种思想意识在金代文学中有着系统而鲜明的表现。金代文学表现“中国”意识和华夏正统观念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一、熙宗、海陵二朝,汉化的开展与政治统治的需要催生了华夏正统意识,这种意识一产生,便在诗文作品中有所表现;二、世宗、章宗二朝,汉化的完成和“文治”盛世的出现,使得华夏正统意识空前高涨,甚至出现了自居华夏正统而视南宋为“蛮”、“夷”的极端思想,这些思想意识在当时的代表性作家那里有鲜明的反映;三、卫绍王、宣宗、熙宗三朝,由于中原地区受蒙古、南宋的双向进攻,金人的“中国”意识和华夏正统观念不弱反强,在亡国之际大放光芒。这种光芒投射到了元好问等一批金末文学家的反映沧桑之变的作品里,而元好问编纂《中州集》更表明金人的这种思想意识已经得以升华。这种思想意识最终为南宋遗民所认同。  相似文献   

15.
《元好问全集》点校之失误除因形近、音近而讹及衍、脱、倒等外,主要体现在对原文的理解和校勘目标、措施等方面,尤其是只列异文,不根究是非,遂导致偏离元著原貌之失。今将前40卷之失误作穷尽性网罗订正,这对《元好问全集》及《全元文》《全辽金文》之元好问文将来修订时力求为学界提供最接近元著原貌的文本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元好问是金代杰出的诗人,也是最著名的文学批评家。他晚年在《答聪上人书》一文中论及自己的文学道路,自称“学古诗一言半辞传在人口,遂以为专门之业,今四十年矣。见之之多,积之之久,挥毫落笔,自铸伟词,以惊动海内则未能;至于量体裁,审音节,权利病,证真赝,考古今诗人之变,有憨直而无姑息,虽古人复生,未敢多让。”可见他把自己的诗歌创作和诗歌评论相比较时,对于后者的自信和重视程度。元好问的诗学理论,对诗歌传统、诗歌原理、诗歌创作和诗歌批评等诸多问题均有论述,且自成体系。本文仅就其诗歌批评论略陈管见。元好问的…  相似文献   

17.
赵树廷 《学术研究》2005,(3):143-143
《元史·阎复传》 (中华书局 1976年点校本, 第 3772页) 载: 阎复“七岁读书, 颖悟绝人, 弱冠入东平学, 师事名儒康晔。时严实领东平行台, 招诸生肄进士业, 迎元好问校试其文, 预选者四人, 复为首, 徐琰、李谦、孟祺次之。”按: 此文的“严实”为“严忠济”之误。首先, 阎复到东平府学读书是在严实去世之后。所据有二。 (1) 元好问《遗山集·东平行台严公神道碑》曰: 严实“庚子 (公元 1240年) 四月己亥, 春秋五十有九, 薨于私第之正寝。”可见, 严实卒于公元 1240年。而袁桷《清容居士集·阎公神道碑铭》曰: 阎复“皇庆元年 (公元 1312…  相似文献   

18.
扶平凡 《天府新论》2007,(Z1):212-213
对秦观诗风的评价,自元好问之后众口一词,均以“女郎诗”目之。事实上,秦观诗风格多样。绝非“女郎诗”所能囊括。他的诗歌风格可以概括为:清新妩丽;女郎诗;严重高古;豪而且工。  相似文献   

19.
元好问写过一首《外家南寺》诗和一篇《外家别业上梁文》。这个“外家”在什么地方呢?《外家南寺》自注说:“在至孝社,予儿时读书处也。”郝树侯先生在《元好问诗选》《外家南寺》诗的题注中说:“清道  相似文献   

20.
元好问是雄跨金、元两朝的文化代表、学术泰斗,诗、词、文、论、史,无不名列前茅。然而,文革前与文革中,学术界对他研究甚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1985年9月间,在元好问家乡—山西省忻州市召开了首届全国元好问学术讨论会,会后组建了元好问研究会,创办了会刊《元好问研究信息》,联络海内外有关专家学者,开创了元好问研究的新局面,造成了从文学、史学到哲学、篇有、教育思想乃至社会文化活动的全面研究的新潮。短短五年间,据知,在国内发表的研究文章百美学余,出版了山四省古典文学学会、元好问研究会所编的《元好问研究文集》(山西人民山版社出版)降大任所著的《元好问新论》(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贺新辉辑注的《元好问诗词集》(中国展望出版社出版)三本著作.朱东润先生的《元好问传》中部分章节于《中华文史论丛》1989年第2期发表。此外,尚有姚奠中主持点校的《元遗山全集》,郝树候、杨国勇合作的《元好问评传》,贺新辉的《元好问诗词研究》,赵兴勤、孔繁华的《中州乐府笺注》等专著正在排印,将于近期问世。现就近五年来的元好问研究成果概述于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