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日本在争取成为世界经济的超级明星方面取得的成功表明它的科技人才具有高超的质量和技能.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本的社会科学相当落后.用一位学术权威的话来说,日本的社会科学仍然是"舶来品".日本的社会科学家仍然处在效法和模仿的阶段.日本社会科学中许多"新颖"的思想,其内容只不过是对外来思想,特别是美国思想的"介绍".日本社会科学不发达的原因在于其所处传统环境的特殊性.这种环境可以称为"抑  相似文献   

2.
<不战公约>、日本国民的厌战情绪、币原喜重郎的和平思想、麦克阿瑟的作用等影响日本宪法和平思想的历史因素构成了日本宪法第九条的思想背景.以此为基础,分析宪法制定过程中的以及宪法条文中的"废除战争"与"放弃战争"之间的关系,明确提出,废除战争是目标,日本为此目标而率先放弃战争.批判拥有和平宪法的日本实质上扩充军备的矛盾做法.最后,研究市民防卫论、建立世界政府的可行性、以及跨国民间合作网络的形成等问题,为废除战争提供了可靠的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考察丸山真男"古层"论的提出过程,分析历史意识之"古层"思想的内涵,认为丸山提出的"古层"论是对日本思想中解构外来思想的某种共通模式的探究,并非国粹主义,也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复古或保守思想;日本的超国家主义随着战败解体,而"古层=执拗低音"却依然持续,并阻碍着近代主体的产生.在今天,如何使"古层"思想融入全球化语境中,也许是日本从传统思想的深处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4.
日本《历史评论》杂志1978年10月号发表久保田文次的文章《中国最近研究章炳麟的动向》.文章介绍"四人帮"时期沈濮论述章太炎思想转变过程的《从反儒尊法到尊孔读经》一文的主要观点,指出沈  相似文献   

5.
日本劳务派遣制度改革及其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999年<劳务派遣法>修订为分界点,日本劳务派遣制度发生了本质性的改变.从1985年该法的制定到1999年对该法修订之前,日本政府通过对西方模式的劳务派遣制度的"扬弃",使日本型劳务派遣制度补充了日本终身雇佣制度的不足,帮助企业解决了对专业人员临时需求的问题.改革后的劳务派遣制度由于与"日本型经济体制"缺乏必要的"契合",在本次经济危机中所暴露的制度性问题为日本劳务派遣制度的改革方向敲响了警钟.  相似文献   

6.
法西斯一词源出于拉丁文 fasces。词的本义为“束棒”,即一束棒子 ,棒束中有一柄突出的斧头。该“束棒”是古罗马高级执法官的权力标志棒。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法西斯的阴影开始在意大利、德国、奥地利等欧洲各国蔓延。几乎与此同时 ,法西斯的魔影也在东方的日本徘徊。正如日本法西斯的出现并非历史的偶然一样 ,日本法西斯思想这股反动的思想逆流 ,作为日本法西斯的宣传工具和精神支柱 ,它的形成也并非历史的偶然。一、日本法西斯思想形成的历史原因  日本法西斯思想之所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形成 ,有其深刻、复杂的历史原因 ,是当时…  相似文献   

7.
杨劲松 《日本学刊》2005,(1):125-139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人论"著述开始大量出现.日本人论的繁荣与日本独特的地理环境、历史环境和文化心理密切相关.在明治维新、中日甲午战争、二战失败和成为经济大国等重要历史阶段,日本人论的内容随之在"肯定日本文化特性"和"否定日本文化特性"之间摇摆,其演变反映出日本知识界对日本文化和民族性格认识的历程.  相似文献   

8.
对日本来说,中国是难能可贵的文化大恩之国。日本若不珍惜这份因缘,就会偏离正途。日中建立在两国人民互相理解基础上的牢固的友好关系,有利于亚洲的稳定乃至世界和平。周恩来、邓颖超、苏步青等诸位先生待人情真意挚,通过和他们的深交,能够感到在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层蕴含着一种深邃的精神。"和"的思想智慧是一种内在规律性的力量,能使多元文化在相遇时不但不发生对立,反而能启发互相的创造力。"和"的思想与生命尊严的价值观,也贯穿于自古学习中国文化的日本。在日中和平友好的事业上,青年们要传承历史并使之发展。日中要世代友好,日日培育新的友好之树,以作为"命运共同体"的日本和中国的合作为基础,为地球的利益、为人类的利益携起手来共同行动。  相似文献   

9.
文章分三部分:(1)尊重孝道、恩德胜于自由、权力;(2)受到空前支持的有礼义和人情味的科长;(3)处于"现代化"价值标准崩溃期的青年人.为了了解战后日本人民的思想发生了哪些变化,从1953年开始,日本统计数理研究所的国民调查委员会每隔五年都要进行一次民意调查.本文即为1978年第六次调查的结果.文章介绍了现代日本人"好礼义人情,向往有趣的生活"的思想倾  相似文献   

10.
日本《史学杂志》1979年5月号发表题为《1978年的历史学界》一文,介绍日本史学界有关历史学方法论的研究情况.战后,日本史学界分为两大流派,即资产阶级学派和马克思主义学派.日本史学界受西方影响较深,特别是资产阶级学派受西方实证主义、分析伦理学的影响更为深刻.近年来,他们根据卢戈夫的"文化人类学"理论和法国"年鉴学派"的"深层(精神)历史学"理论,提出了新的历史学方法论.研究文化人类学的资产阶级学者山口昌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现代派文学受到我国文学界的注意和研究,现代派文学作品的出版和评论逐渐增多.不久前,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外国现代派作品选》;山东人民出版社即将出版日本现代派文学——"新感觉派"代表人物川端康成的《雪国》、《古都》中译本;武汉《外国文学研究》开展了对现代派文学的讨论.我们认为,加强现代派文学作品和作家的介绍,将有利于现代派文学的研究工作.川端康成是日本迄今唯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金的作家,在日本有很大的影响.在创作上,他继承了日本古典文学传统,吸收了西方文学流派的创作手法、特别是英国作家J.乔依斯的"意识流"手法,并运用于创作实践,在一些作品中表现了颓废思想和没落感情.这篇文章着重分析川端康成小说的艺术特色,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他的创作思想.  相似文献   

12.
丸山真男提出的两大方法论,即文化接触论与古层论,对于整体把握日本思想文化的特征显得至关重要。探究日本思想文化的本质特征时,不仅需要从时间变化考虑文化的发展轨迹,也需要从空间广度思考日本与东亚其他思想文化间的相互影响。在近代之前,东亚地区出现的这些思想文化传播以及互相影响的关系,并非同步进行的,它们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时间差。各个文化圈相互封锁的独特性并不会因文化的传播和相互影响而有所动摇,但不可忽视的是外来思想文化传入日本之际不断地受到日本本土思想文化的修正。象征着天皇制的古层在日本历史演进中虽然不是一帆风顺,但始终连绵不绝。可以说不断接纳外来文明的同时又不断对其修正与演变的历史,才是真正的日本历史。  相似文献   

13.
肖伟 《日本学刊》2005,(3):90-105
随着自卫队海外派遣的日益频繁和"改宪"政治日程的启动,日本急欲恢复战后宪法第九条禁止的不保持军队和国家交战权的目的已昭然若揭.日本此番举动,固然有现实因素的影响,但根源则在日本历史深层.实际上,宪法第九条只是历史虚像,从来就没有成为战后日本的政治基石.日本统治阶级在战后初期接受第九条是策略大于理念的选择,是日本在战败的历史条件下,被迫签署的"对外条约",维护天皇制的政治"苦肉计",回避冷战锋芒的策略手段.  相似文献   

14.
随着强征劳工受害诉讼案在韩国进入实质性司法阶段,东亚地区清算日本侵略战争和殖民统治责任运动到了决定性转折期。中韩同是受日本帝国主义伤害过的国家,邦交正常化以后的中日关系更饱受"历史问题"周期性发作之苦,中国对日外交似乎也到了考虑设置解决"历史问题"议程的重要关头。通过研究邦交正常化过程和"历史问题"发展史可知,《中日联合声明》中日本的"反省"修辞遮蔽了谈判时对侵略加害历史做出口头谢罪的事实,"密约构造"导致日本侵略战争责任的暧昧化并演变为中日间围绕"教科书事件""参拜靖国神社事件"等的"历史问题"冲突。日本的有识之士在当时就曾提出战后处理的若干原则,或可为继续战后处理、实现中日"历史和解"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5.
在日本,曾一度流行的皇国史观宣称,日本自神武天皇以来,天皇治世一脉相承,即所谓"万世一系",从无间断。毋庸赘言,这种日本天皇乃"万世一系"之说缺乏根据,但若称其"千世一系"倒还基本符合史实。总体来看,尽管日本的政局经常风云变幻,政权由摄政、关白、幕府将军到藩阀官僚几经易手,但直至今天,天皇作为日本唯一合法的君主地位始终没有改变。本文对天皇在日本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得以世袭延续的原因研究,进行了概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16.
"现代日本经济体制源流论"是近年冈崎哲二、奥野正宽等日本学者提出的一种新理论.该理论阐述了传统的"日本型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并通过对战时和战后经济体制变化的分析,得出了如下结论:构成现代日本经济体制的大部分要素,形成于战时,延续于战后.这一理论的提出,给日本经济史研究以很大的刺激,使日本的银行制度、劳资关系、生产技术史、殖民地经济同战时体制的关系等,均得到了研究和探讨,为日本史学各领域的繁荣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是这种理论也有其缺陷,它过分重视战前和战时的断绝性、战时和战后的连续性,抹杀了战后改革的历史意义,因此遭到了日本学者的批评.  相似文献   

17.
丸山真男是战后日本著名的政治学家、思想史专家和思想家。二次大战后到60年代初,是他最为活跃的时期。他纵横驰骋于日本政治、思想、历史、文学艺术等众多研究领域,以其丰富多采的著述活动,在宣传自由民主主义思想方面起了重要作用。日本学者古田光评论说:“倘若不谈丸山真男及其思想,则无法沦述战后日本思想史。”显然,研究丸山真男,对于了解战后日本思想史和加深对日本问题的研究是有意义的。目前我国对战后日本思想史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关于丸山真男还没有专文做过介绍。本文着重评述和探讨丸山真男民主主义思想的形成、主要内容及其特征。  相似文献   

18.
伊藤虎丸和竹内好对日本反省和批判思想是一致的.伊藤虎丸继承了竹内好强烈的现实感和反省意识所构成的主体精神的自觉,对鲁迅及其中国现代文学的思考,是立足于对日本近代化的反省与批判上,包含着对历史的深刻认识.与竹内好不同的是,伊藤虎丸是从对战后日本现实问题的反省开始他的鲁迅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也是对"战后民主主义"的再确认和再思考.  相似文献   

19.
日本外交的主流思维——带倾向性的中间路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外交在明治维新和二战后美军占领期面临两大历史关口,做出了不同选择.冷战后日本外交又面临第三次历史选择,经过政策争论形成了共识,即选择了一条"中间路线".这种"中间路线"往往带有一定"倾向性".因此,捕捉这种"倾向性"就成为理解日本外交政策发展方向的关键点.  相似文献   

20.
政治文化与日本内阁“短命”的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伙伴"意识,即日本式集团主义是日本难以产生强有力领导人的根本原因.这种集团主义同时也是"轮流坐庄"思想的根源.自民党的派阀政治正是日本武集团主义的表现.所谓"派阀的逻辑",即派阀活动的规则就是"轮流坐庄"思想的实践.小泉企图打破派阀政治,进一步从反面证明了"伙伴"意识根深蒂固的特点,日本内阁"短命"的特性今后也不会有大的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