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左传》中一段“子曰”对“泄冶死谏”的道德评判,看似与孔子一贯的伦理主张不合,乃至有些学者怀疑这里的“子曰”并非孔子的言论。但经过分析尤其是通过与《论语》中类似“子曰”的比较,它与孔子的思想没有矛盾,而毋宁是体现了孔子评价政治伦理行为的慎重态度及其评价本身的复杂面相。围绕君子如何对待善恶政治这一主题,进而分析了《左传》中其它几段“子曰”,以作为佐证说明,它们可以与《论语》的相关思想互补,从而更全面深入地理解孔子的政治伦理思想。  相似文献   

2.
《论语》是先秦诸子散文的开端。刘熙《释名·释典艺》中曰:“论语,记孔子与弟子所语之言也。论,伦也,有伦理也。语,叙也,叙已所欲说也。”班固《汉书·艺文志》中曰:“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由此可见,《论语》是一部重点记叙人物言语的书。“文学的第一个要素是语言。”因此,研讨《论语》的语言特色(特别是对话语言),是研究《论语》文学价值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3.
在<论语>及<孔子家语>中,孔子直接语及"君子"这一议题的言论甚多.这些言论,颇为全面地揭示了孔子的"君子观".若加演绎,可以说突出品德行为修养,是孔子君子观的要旨;强调"仁"和"礼"的修养,是孔子君子观的核心;激励参与改造社会的实践,是孔子君子观的精髓.  相似文献   

4.
《论语》一则新探李全祥《论语·学而篇》第八则:“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对孔子这则语录,古今注疏家有不同的注释。杨柏峻先生在其《论语译注》的译文中解释说:“君子如果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即使读书,所学...  相似文献   

5.
一、孔子与《易》有关论质疑——向冯友兰、张岱年先生献疑孔子是否研究过《周易》?孔子以前有没有《周易》?这是迄今为止学术史上聚讼纷纭的问题。认为孔子研究过《周易》,孔子以前有《周易》的人,主要依据是: (1)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 (2)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不恒其得,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论语·子路》) (3)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论语·宪问》) 第(1)条材料,说明孔子学过《周易》,第(2)(3)两条材料,说明《论语》引用了《周易》的话,由此得出孔子与《易》有关,孔子以前有《周易》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在《孔子语言观概论》(上)一文中,我分析了孔子的语言观有尚质的一面(“辞,达而已矣),又有尚文的一面(“言之不文,行而不远”)。那么,人们可能要问,孔子既尚质又尚文,岂不有自相矛盾的地方?其实不然。孔子语言观中这两个貌似抵牾的方面,在他另一个重要的观点——“文质彬彬”里取得了和谐的统一。 一 论兼善:文质彬彬 《论语·雍也》云:“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其中,“质”指质朴,“文”指文采。“野”指粗糙,“史”指浮华。史原指史官,朱熹《论语集注》:“史,掌文书,多闻习  相似文献   

7.
安大简《仲尼曰》是一篇以修身为仁、谨言慎行、亲善任贤、求为君子为主题的孔子语录文献。行文多以“君子—小人”“善—不善”“仁—不仁”等对比的方式呈现,凸显孔子对古圣时贤及弟子的评价,为凝练主题,强调文本整齐性、简洁性,该篇应对来源文献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删减。因此可以将《仲尼曰》看作是一篇围绕孔子言论进行的主题文献摘引,这也说明其成书时间不会太早。该篇内容多可与传世文献比照,对解决《论语》研究中的一些争议问题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论语》"君子之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一语之解读难点出发,探讨孔子口中"君子"、"小人"两词的真正意涵。首先论证小人并无道德丑恶的含义,所指仅为胸无大志,目光短浅,关心实际利益的小人物。至于君子,则传统上所谓从位言,从德言的两分法并不允当;孔子所称之君子皆位、德、才三者合言,此为其正名论思想的必然延伸。正名论既要求有其名位者有其实质,自然亦要求作为管治者的君子有管治的才德,即由"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而"君子君子"。君子、小人的意涵一经厘清,则该话之解读再无窒碍。  相似文献   

9.
扬雄仿《论语》作《法言》,"仿"是依照《论语》的形式,"作"是借《论语》阐发自己的思想,与汉代经师"我注经传"方式不同,他采取"经传注我"方式,对《论语》的阐释通过"变其文"、"解其义"、"拟其旨"达成。在这种解经方式下,《法言》所要标举的是立法、明志、申道,即:以孔子之法为准绳,以颜子之乐明其志,以君子之道申其义。  相似文献   

10.
孔子论诗,以"兴观群怨"之说最具影响。《诗》何以兴?联系"兴"的原始意义,明显具有原始文化和原始宗教的话语表达特质;分析儒家思想的产生与其社会作用,具有祝宗卜史的知识体系和功能;早期的"兴语"和"兴诗"是原始宗教中祭祀礼仪的元素,《诗经》中的"兴"与《周礼》中的"兴语""兴诗"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结合三者,孔子所谓的"兴"是"祭礼"的重要内容,早期诗歌是国子掌握祭祀仪式的基本教典,而祭祀礼仪则是通过具有"兴"这一特质的语言来完成的。"诗可以兴"实际上指通过《诗经》的学习可以掌握"兴祭"所需要的特殊语言和形式,是当时儒家对弟子继承周礼的一个基本要求。它与联想、想象应该没有关系,而最终关系建立或者是后学的附会。  相似文献   

11.
《论语》中的"君子"是古代仁人志士为之奋斗终生的理想人格,时代"最美人物"是对"君子"的继承与升华,两者在不同的时空境域中有着内在的契合性。"最美人物"亦是新时代的"君子",它彰显着丰厚的时代意蕴:以人为本的哲学价值、道德自觉的伦理价值以及和谐的美学价值。因此借鉴古代"君子"的培育养成方式,有利于从常态上构建完善的"最美人物"评选机制、激励机制与宣传机制。  相似文献   

12.
在《论语》和《孟子》中,有许多关于交友的精彩言论。孔子提出结交"益友"、"君子和而不同"等观点,孟子主张"友其德",并强调反躬自省的态度。孔孟的这些观点对人们的交友观有着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天命”在孔子的哲学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孔子在《论语·尧曰》里说道:“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可见他是把“天命”和“礼”并重的。孔子认为:“天之历数在尔  相似文献   

14.
《侍坐》章选自《论语·先进》篇。《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门生言行的书。据《汉书·艺文志》载:“《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作为一种语录体的散文集,《论语》记叙了孔子对政治、教育、伦理、道德、文学等方面的见解,内容相当丰富。其表现形式也不拘一格,诸如独白式、对话式、座谈式等等。精彩生动,良多趣味。从文字上来看,大多篇幅很短,往往是三言两语式的抽象议论,便构成了富有哲理性的警句格言。  相似文献   

15.
《论语》是若干断片的篇章集合体,作为语录体著作,是研究话语衔接的合适语料.参考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衔接理论,可以从语音、词汇、句法和辞格等不同层面分析、描写《论语》中的衔接现象及实现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揭示《论语》语篇的内在关联和结构.衔接理论作为一种角度和工具,有助于《论语》的文本解读和修辞欣赏.  相似文献   

16.
《论语》作为研究孔子的重要资料,其学术价值不容忽视."直"在《论语》中共出现22次,主要有两个意思:一是指正直的人,二是指直率、公平、正直的心态.而且可以上升为儒家伦理哲学的"直道".拙文在此将"直"作为研究孔子君子观新的切入点,并由此说开去.  相似文献   

17.
《论语》翻译研究是中国典籍翻译问题的集中体现,在当今时代有着丰富的学术价值和重要的文化战略意义。在现实语境和学术语境的双重变革影响下,当代《论语》翻译研究已然超越了如何译好《论语》这一朴素的主题,发展成为以经典的跨语际诠释为核心的、融合多元学术进路的问题平台。《论语》作为"开放的文本"在诠释过程中不断被重构,其翻译问题有着深刻的诠释学学理基础。翻译研究的语言学转向与文化转向分别为《论语》翻译研究开创了以共时性、描述性和语篇性为特征的语言学进路,和以历时性为特征、高度关注翻译的文化塑造力量所牵涉的话语、权力、政治等问题的文化研究进路。本文借助"首届《论语》翻译研讨会"所汇集的成果,较为全面地论述这一平台在当代呈现的问题方式和理论图景。  相似文献   

18.
孔子推崇《诗经》,这在《论语》和《孔子家语》①多有反映:“不学诗,无以言”,是孔子对诗的作用的解读;“诗”三百、思无邪,是孔子对“诗”的总体评价;虽重“诗教”,但就“六艺”之间关系来看,孔子认为“诗”的最终旨归应为促进礼和乐的培养。孔子“诗教”观始终围绕“君子”这一理想展开,具有强烈的道德说教色彩。  相似文献   

19.
君子是孔子在《论语》中树立的理想的人格典型。孔子对"君子"这个概念的含义做了重大的修正。他认为,君子是求"道",学以致其道的人。由于仁道很难直接把握,但礼乐、忠恕之道与仁道有极大的关联,因此,君子是通过克己复礼,掌握礼乐和忠恕之道来达到"道"的人。最后,求道有得——"德"——就成为了真正的君子,所以君子最主要就是指有德之人。这样的得道君子是符合道、与道为一、以身体道的人。在孔子看来,这才是获得了人之为人之本质的真正的人,真正的存在。所以,"君子"在孔子这里已经被赋予了存在论、本体论的意义。孔子的"君子"思想是他整个思想体系的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20.
孟子是孔子的忠实信徒,不仅在思想上继承了孔子的学说而且在议论文的方式上也继承了孔子语录体的议论方式。但由于二人所处的时代不同,所以孟子的议论文在孔子议论文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表现出语录体向议论体过渡的基本特征。一、论题与《论语》略同,而有所发展现存《论语》的结辑,系东汉郑玄混合各本而成。其论题似是采用《诗经》“首句标其目”的方式,亦即每篇所论除首句或首章与论题有一定关系者外,其他各章与论题毫无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