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张敏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1984,(1)
"明治维新"是日本刷新政治,改革弊端,赶超列强,迅速崛起的起步阶段;也是日本近代史上闻名全世界的一次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但是日本"明治维新"运动的爆发与中国有着颇为广泛的渊源.尤其是中国思想家林则徐、魏源对日本近代改革思潮的掀起有着不容忽视的启迪和影响.日本直到十九世纪中叶,仍然低垂着"闭关锁国"的重重帷幕.德川幕府自一六三三年以来,连续发布"锁国令",严禁日本人出海,仅留长崎作为对外贸易的唯一港口,而获准来港贸易的又仅有荷兰和中国的商船.因而,透过长崎这扇狭小的天窗,能 相似文献
2.
3.
4.
近代学者普遍把“日本学术”称为“东学”.本文借用了近代学者“东学”的术语,分析康有为“国学”的“东学”渊源.其一,康有为阅读大量日本明治时期的书籍,从而了解了日本明治思想及其日本近代思想的变迁.其二,康有为试图模仿日本明治时期的神道,而使“孔教国教化”.其三,康有为“国学”受日本近代“国学”影响,提倡“国魂”.日本近代“国学”,一直强调“日本精神”是日本之“国魂”,康有为“国魂”的提法也是受到了日本近代国学之影响.其四,康有为思想也受到了日本学者的关注与研究. 相似文献
5.
(一)所谓中等教育结构,主要是指一个国家在中等教育阶段中普通中学与职业学校以及其他类型学校之间的比例关系,以及这些学校与它们的前后阶段学校之间的衔接关系。我国在“文革”前夕的1965年,普通中学学生与其他类型中等学校学生的比例约为20:11。“文革”中,由于其他中等专业学校大量减少,使普通中学学生与其他类型学校学生的比例成为99:1。1980年,全国普通中学在校学生为5508万,而中专、技校、农中和职中 相似文献
6.
7.
我国当前文学批评模式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不顾文学的审美特性,代以道德、政治为标准的道德判断或政治判断;不顾文学阅读的感性体验,采用某种理论对作品进行技术分析的智性判断.这种判断批评模式与文学的想象力创造特性相悖,扼杀了文学创作与阅读的活力.要摆脱文学批评的判断模式,就应回归文学的审美特性,提倡想象批评,让批评成为一种文学阅读的本真体验,成为一种想象力的创造活动. 相似文献
8.
"庄周梦蝶"为历代学者所关注,但庄周为什么偏偏梦的是蝴蝶而非他物?学界鲜有探考。苗楚文化同源,苗族的蝴蝶崇拜,化蝶、梦蝶与生死观等对庄周有极大影响,庄周之所以梦的是蝴蝶,有着深刻的"集体记忆"和文化渊源,应与苗族或苗族先民的蝴蝶崇拜有关。 相似文献
9.
相对于学术界对"神话"一词外来性的强调,本文立足于探讨"神话"的本土渊源及在此基础上的形成特征。认为:"神话"偶然出现在唐人传奇和明人的辑校点评中却又有其必然性。"仙话"、"词话"、"话本"等"话"体文学具有相似的民间性、通俗性、口语性,以及具有被"闲谈"的故事性特征,这类文体对国人使用"神话",以及后来学者将"神话"定位于文学源头和"民间文学"都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从《清稗类钞》、《一士类稿》、《客座偶谈》、《春冰室野乘》等文献的"神话"使用情况能进一步看出:到了辛亥革命前后,当康、梁思想对国人产生影响时,"神话"成为固定词汇常出现在清末民初的笔记野史中,并常与荒诞不经的小说相关联。它既完全没有类似于古希腊"神话"的神圣性质,也没有切入中国本土的神圣叙事现象,而只是与本土居于"末端"的怪异现象、故事及传说等相关联。此时正在被建构的神话学显然与几千年发展脉络中的神圣话语、与中国本土最强大的圣人传统和造神运动无关。 相似文献
10.
“花山谜窟”的汉洞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起歙县烟村西至屯溪浯村,处于北纬29°39′34″-29°47′7″之间的五六华里范围内花山谜窟自其被发掘以来,对其诞生之谜,众说纷纭。《新安晚报》先后在“世事纵横”中用较大的篇幅发表过“九揭屯溪石窟之谜”的文章,从屯兵、储粮、屯盐仓库、采石场。道家福天洞地,历史记栽佚散说……等等十六个方面企图揭开谜窟之谜。然而“谜”始终未解。本文运用史料结合现实遗迹遗址考究的方法对花山之谜进行剖析和研究,论证了花山谜窟源于汉洞,发展于明朝中期,毁弃于清末的史事。从汉洞的起源,汉洞演变成石窟群原因。汉洞对石料开采、筑路、民建、屯兵等历史作用以及石窟群石料的去处等四个方面对花山谜窟之谜进行了阐述,从而论证了花山谜窟“汉洞说”这一命题。 相似文献
11.
李超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23(4):21-23
通过追踪国际共运一个国家、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历史轨迹,探寻其由实践到理论创新发展过程,得出初步结论"一国两制"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在无产阶级政权建设上的具体策略,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制度竞争的必然结果,是无产阶级由弱小变强大、由初创到发展、并最后战胜资本主义的演示过程. 相似文献
12.
陈慧新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6,(3)
作者把心中的情境变成文字编织成文章,教师在破译这些静态文字的时候,不仅依赖外在的语言因素传达其表层次的信息,更要挖掘作品中蕴藏的深层次信息,化静为动,把作者的激情引进学生的心房,使文学作品中的形象立体化,不再只是单纯的物质载体.这种审美上的主体、客体情感上的交流融合升华共鸣,就叫“情境的再造”.这里我只想谈谈散文教学的“情境再造”.中学语文教材中,散文篇目占有一定比例.这些文质兼美、脍灸人口的名篇佳作,无论思想内容或艺术形式,都有巨大的审美价值和震撼力.尤其颇值一提的是,作品中如诗如画般的意境,融情入景的画面常令读者不由自主地陶醉其中,沉迷忘返. 相似文献
13.
14.
汉武帝毕生热衷于求仙和鬼神之祀,方士们因此进献了大量的“方”。这些“方”可分为长生方、接神方、杂祀方、巫方四类,尽管它们尚无系统的理论指导,实践行为也荒诞芜杂,但后世道教修行的主要方式都已出现,这些“方”是后来道教实践部分的渊源。 相似文献
15.
阿里郎的寓意应从梵语和佛教世界里去寻找,朝鲜高丽末期爱国忠臣全五伦的阿里郎汉诗和16世纪两班文人南师古诗歌的释义指出了阿里郎所蕴涵的佛教哲学的色彩。 相似文献
16.
铁券是封建帝王赏赐给勋臣、重臣的一种带有盟约性质的文书,具有免死功能信物.铁券缘起与早期的盟誓、符节信物及铁器发展有着密切关系.随着历史进程演变,铁券名称、材料与形制、券文和收藏、镌刻方式都发生了变化,并逐渐成为制度化.铁券是我国古代社会中特殊的政治产物,不论铁券如何演变,都是统治阶级维护和巩固自己统治的一种政治工具. 相似文献
17.
"三个代表"思想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转折,这在一些人思想上存在着模糊认识。文章从理论视角分析、论述了其哲学、理论和实践渊源,认为这一思想既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的新领域,同时又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18.
殷国明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1)
任何一种文学传统,都有源远流长的历史根由,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就是神话及其后来的变异,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文学就是一种神话和传统,西方文学中一直流传有关狼的故事,就明显表现了这种关系,我们从小不仅看到了西方文化的某个侧面,对西方文学的一些特征有新的发现。它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文化和文学比较的角度,从中分析不同文化之间的不同特点。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宋词中相逢情境的具体分析,阐述了宋人在"忧患意识"笼罩下相逢后却悲从中来的特点,对文人与女子的相逢和梦中相逢两个特殊情境进行了具体分析,《鹊桥仙》词牌名和"七夕"节日由于它特殊的背景,其与相逢之间有着不可忽视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